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医学知识更是以史无前例的烈度在全世界范围扩展,使得民众对于该领域的兴趣日渐加强。然而,因为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可自我参照”性,在知识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不靠谱的谣言甚至阴谋论。特别是针对某热点常常谣言四起,泥沙俱下。对于医学/生命科学工作者来说,做好科学普及,就如同科学研究一样重要,势必要成为生命时代的硬核担当,勇敢的向大众传播正确的知识。科普即公益,点亮别人之时也照亮自己。本人即从个人多年来坚持的自媒体科普点滴谈谈相关的浅薄之见。
今天给大家说一说基因和科普的事情。
先看几个段子。第一个,古代环境好,御医水平高,所以皇帝都长寿?实际上,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是39岁,乾隆的寿命最长——89岁。历史上真正超过80岁的皇帝就5个,而且即使是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宋朝和明朝,大部分皇帝都是自然死亡,也就只活到了42-44岁。然而,相当一部分的皇帝没有活过当年的平均预期寿命。
第二个段子,说非洲环境好,所以非洲人基本上不得癌症?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非洲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50来岁,还轮不上得癌症。他们的死亡原因不是以癌症为主。
再问一个问题,今天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6岁。1949年,建国的时候,人均寿命是多少?39岁。所以建国70年以来我们整体比之前的人多活了一倍,我们现在应该更有时间来体验我们人生的广度、长度和丰度。
那就开始我今天的核心内容:
如果一个民族、群体的疾病死亡谱开始以肿瘤为主,换个角度理解,这个群体就是长寿的。有一些疾病的罹患是因为我们活得长了,比如说我们的三高、肿瘤、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所以一定要考虑人口学本身和平均预期寿命,再来评价这个民族为什么会找到死亡谱
我做生命科学和基因领域的科普已经很久了,你知道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吗?
第一个就是,相当比例的人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水平其实处于“小学水平”,但是自认为已经是“博士水平”了,便利用网络不断地去散播一些谣言,特别是阴谋论,这令我们很痛苦;第二个问题是,生物科学快速发展使得今天医学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准,但是把精准医学开始往精英医学去推,这个发展到最后,就会让我们的生命不平等,这是我担心的第二个话题。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科普即公益,技术当向善。
大家要主动站起来(科普),尤其是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不能一心闷头只读圣贤书而不问天下事。我们真的要竭尽所能去科普。
相当比例的中国人医疗花费最大的悲哀是什么?一生差不多80%的医疗投入花到了最后的8个月。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平时做体检,然而一发现肿瘤就是中晚期了。我经常会接到很多万分火急的电话,“一定要帮我到XX医院安排床位去看病。”其实我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脑袋就一个问题:早干嘛去了?
平时都不看一点点关于肿瘤的早防早治早筛的科普知识吗?他说,“其实我也看了很多,比如说吃红薯、吃绿豆、吃洋葱、吃菜花,甚至还有人告诉我得了晚期肺癌要吃蟾蜍。我不知道大家的家属群是否每天都会有类似的一些事情。辟谣起来又很累,且都是长辈,说多了会跟你急。
甚至还有人告诉你,不能吃糖会饿死癌细胞、不能喝牛奶、不能喝豆浆、不能喝隔夜水……那我们以后还能吃什么?

华大基因在中国的这个领域算是最尖端的一个机构了,但是每天还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理解鲁迅当年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了。
如果我们不能从心智上让大家有共同的认知,那随着技术发展的越快,这个差距会被拉得越大。
实际上,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这是很关键的。非常多的肿瘤从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原位癌组织发展到中晚期,需要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你只要有一次阻断它的机会,应该说我们就可以避免中晚期癌症。
我跟身边很多的同事朋友经常推荐,比如40岁了,你应该做一次结直肠镜;比如你已经结了婚,该定期做宫颈癌的筛查了。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就像这么简单的防癌知识,大家可以通过媒体朋友们的大流量去宣传这样的(科普)正能量。包括早防早治的理念,向大家广而告之。比如说,人类第一个可能会被消灭的癌症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决定在2047年全球消除宫颈癌,发病率低于4/10万。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既然我们能用咽拭子去筛查新冠病毒,我们也应该能通过宫颈的拭子筛查来防住高风险的HPV病毒持续感染,从而让女性远离宫颈癌。
当前常见肿瘤最具有早筛价值的是什么?是结直肠癌。
我非常推荐大家先做一个简单的粪便检测,如果阳性的话,再去做结直肠镜。那么对于结直肠癌这种惰性肿瘤(什么叫惰性肿瘤?从最开始罹患到中晚期差不多要十多年),筛查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中晚期的结直肠癌。
所以我总结一下,基因真正靠谱的事情就在于此:与生俱来的基因——出生缺陷,我们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事基因说了算;与时俱变的基因——基因本来没事,但因为物理化学生物的因素导致出了问题——肿瘤防控;最后一个,像新冠疫情——外来侵入的基因——传染感染。这三个件事情,基因说了算。还有好多事情经基因说了不算,比如说糖尿病,对不起,这个跟基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因为吃的太多动的太少,跟我们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那这个事就别在基因上找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30亿对碱基,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副扑克牌,扑克牌是黑红梅方52张,人的一副牌ATCG 30亿张。
大家猜一猜人类和草的基因相似度是多少?17%。人类和苍蝇的基因相似度是多少?39%。在华大没事别打苍蝇。我经常开玩笑,人类跟苍蝇在几亿年前有共同的祖先。人类和鱼的基因相似度是63%;老鼠呢?80%;猴子呢?93%;猩猩呢?超过了96%;我跟您的差别有多大呢?0.5%。虽然就差0.5%,但您别忘了,它是30亿对碱基,所以很多人看起来就是不一样。
比如说,大家可以伸出大拇指,看直的还是弯的?直的掰不弯,因为这是基因决定的;舌头能不能卷也是基因决定的。别觉得我不能卷,就是舌头有问题。我没来广东之前,我也不知道粤语是没有翘舌音的。不会翘舌音的人看见狮子的时候,告诉我叫“西吉”。

比如双眼皮,如果一对夫妇,一个是双眼皮,那么后代大概率就是双眼皮,不是100%都一个外形;当然有些人问我,他是单眼皮,他老婆是双眼皮,为什么他两个孩子都是单眼皮?我会建议你看一下你夫人高中时候的照片,看看她到底是不是真的双眼皮,所以韩国同志们已经通过美容和整形把这样的技术做到了炉火纯青。
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仅仅看表型就能识别出一些基因的性状。比如华大一些很好的研究,西藏人为什么能爬山?什么决定的?基因决定的,这个基因叫EPAS1。藏民当中87%是阳性,汉民当中10%是阳性的,基因阳性的爬山没有高原反应,基因阴性的爬山需要吸氧,这个不丢人,别说用意志力去对抗,没意义的,好比把你扔到水里活不了,如果我们把EPAS1基因阳性的藏族朋友请到广州来,他会醉氧。所以基因没有最优,只有最适,要看它和环境的互作。
再比如,我们睡觉为什么流口水呢?什么决定的?因为嘴没有闭上。所有人睡觉都会流口水,当你睡姿不正的时候口水流到床上了,你才会发现你流了口水。这就是说基因不是万能的。
前段时间特别火的“创业基因”,有人问我有没有这个基因,我说没有。但是有猝死基因,大概每4个心源性猝死当中,有一个就是基因决定的,血管干干净净的但心脏停止了。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不要触发猝死的因素,什么是猝死因素呢?比如说全民跑马。全民运动对,但全民从事某一具体的运动一定错,马拉松是什么运动?极限运动。别忘了定义马拉松的第一个选手,跑到终点的时候他自己猝死了。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适合跑马拉松,大家也不要过度的加班,我最近看到很多大厂都开始纷纷重新回归朝九晚五的工作作息,我觉得蛮好,毕竟跟我们的身外之物相比生命是最重要的。
另外,现在有一些机构在做这样的事情:你家孩子测一下基因可能就梅西了,他家孩子测下基因可能就陈景润了,他家孩子测一下基因可能就郎朗了。孩子的基因就可以定天赋?这个事靠谱吗?肯定不靠谱。我一般建议请亲生父母先测,然后你总结一下自己为什么没有混出样。归根到底用基因算命是不靠谱的。我们现在看到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东西,这些就是我们应该打假的对象。
你知道做科普最难的是什么吗?谣言满街跑时真理往往还没穿上鞋。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但大家都不辟谣,谣言讲多了,谣言反而就成真的了。如果让我们的网络环境风清气正,科研工作者有时候就要多做一些科普工作。
为了改进人类的生命健康水平,我们一直在努力。最近医学重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治愈癌症?我们的器官能不能再生?我们的意识能不能上云端?让一个人实现云端永生,包括现在元宇宙的概念。
其实,这些问题能带来非常多的科技突破,但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精准医学的迷思,我从来不担心人类能不能实现上述的技术,我就是担心今天的精准医学变成了精英医学,从而使得生命愈发不平等,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这是我们在好莱坞大片里看到的我们的未来,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现实地发生。
我们看下中美新冠疫情概况对比,美国到目前新冠累计确诊病例4,800多万,中国12万多,最近几个月中国几乎没有一例新冠死亡,而美国新冠肺炎死亡率高达百万分之两千四,美国就这么差吗?但是从恶性肿瘤五年存活率来看,美国是70%,而中国只有40.5%。
即使我们完成了健康中国2030里面的指标——46.6%,依然在肿瘤防治上较美国还有很大差别。实际上,除了癌症谱不同,美国对肿瘤早防早治的观念要远好于中国,而中国对新冠的防治,主要靠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换言之,不考虑社会动员组织能力来评估疫情是毫无意义的。中国讲究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技至上,跟资本至上、利润至上去比,自然防治这个传染病就能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除了新冠,我们应不应该继续筛查其他的项目?
华大抗疫将近两年了,到抗疫后期筛查10万人可能其中就2-3个弱阳性,几乎就1个无症状携带者。但是回看出生缺陷、肿瘤的数据,300/10万的肿瘤发病率、5600/10万的出生缺陷率。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全民的组织,通过防大于治,通过政府的集采把我们的“早筛”价格做到很便宜,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防大于治非常关键。我们用人人可及的疫苗帮我们远离了很多治不好或者治不起的传染病,我们也希望通过人人可及的基因检测,帮大家实现很多治不好或治不起的遗传病、恶性肿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这是当年1609年凯普勒写给伽利略的信:应该建造适合飞向神圣天空的船与帆。有这样的设备,面对天空,他们毫不退缩。你应该说马斯克或者今天其他的科技创新者跟几百年前文艺创新的大家如出一辙。
我们更惦记的事情是技术要向善所谓技术,就是过去异想天开,今天勉为其难,明天习以为常。所以科技的边界,必须向善;医学的精髓在于精诚。1978年,英国的爱德华兹博士帮助一对夫妇生下了全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当时被很多人骂的狗血淋头,说他颠覆了若干年来人类生产的规则。直到2010年,有300多万个孩子因这项技术而出生,包括第一对他帮助的试管婴儿自然生产为人母,于是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32年来,他就从“一个搅乱生殖秩序的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是什么变了?时代变了,知识结构变了,核心点在于他接近了大医精诚
他明白他做这件事情是为大家,所以当我看到我们的医学生都要背《希波克拉底宣言的时候,我特别希望中国的医学生应该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这就是我们从医人或者从事生命科学当遵循的底线。我还特别想说,因为已知圈越大,未知圈就更大,任何技术都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为技术而忽略了道德、伦理、宗教、文化和法律。
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我们要明白技术是有边界的。
术真正普及的三个条件,成本可及,渠道可控,认知正确——科普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要让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在过去我做了这么多的科普。我明白,若要给别人一碗水,我自己要备一缸水。每天我会在网上做自己的科普,天方烨谈等等,每天一期,从不间断,其实坚持反而是最简单的,所以有的时候你会明白,科学普及必然和科学创新两翼齐飞,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能保证每次讲话都有人讲全讲懂或者受到欢迎,或者有人还对你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但是你只要坚持就对了,因为在很多事情上,只有坚持够久的时候,社会才会给你足够的认可。
这是我们每一年进行的百校科普,我们走到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当中去给孩子们普及正确的认知。而且我发现现在从事这种公益科普的人越来越多了,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我们都明白,这种科普既赋能别人也照亮自己,如果说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必发于州郡,那么大师必兴趣于孩童。如果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方面,要是让中国能够决胜于这个世纪,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
我是做生命科学的,我深知生命从DNA看就是一组代码,而人类的代码当中有爱的,我们所有的科普意义就是将这份爱永续传递,让大流量去续澎湃正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