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版的目录:
Delta成神记(上集)
一、Delta的祖先,B.1.617

二、元祖Delta,B.1.617.2,及其兄弟们

三、一代扛把子的诞生

Delta成神记(下集)

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五、开枝散叶

六、前浪死在沙滩上


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下面咱来看看Delta到底有啥特殊本领,以至于可以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席卷全球,一桶浆糊?
先剧透一下,和同期出现的其他毒株相比,Delta的毒力只能算中等,免疫逃逸也只能算中等。
但它有一样绝活儿,一句话概括就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Delta的快,是从微观到宏观全方位的快,下面咱慢慢八卦。
1、附着(attachment)和侵入(cell entry)快
这里插播一条小科普吧。
附着和侵入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病毒自身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和方向感,它之所以有机会感染细胞,需要首先误打误撞碰到易感细胞;
再碰瓷成功之后,还需要病毒身上的特殊部件(比如说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如下图所示),刚好可以和易感细胞上的某些部件配对(比如说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请品鉴:

这种误打误撞的结合,我们形象地称呼为“附着”。
再然后,附着在细胞表面的病毒,还需要通过一些办法打破细胞膜的保护,进入细胞内部,
这样才能最终建立病毒工厂,走完感染-复制流程。
跨过细胞膜的这一步,我们称之为“侵入”。
简单来说,相对于之前的各种毒株,Delta由于获得了关键的刺突蛋白P681R突变(如下图所示),因此附着和侵入效率大大增强。
——请品鉴:

具体的表现就是,Delta的刺突蛋白介导细胞融合(cell-cell fusion)的速度明显加快。
——请品鉴:
↑ 上图是哈佛大学医学院Bing Chen老师做的新冠病毒不同毒株细胞融合对比试验,其中红色柱子代表Delta。可以看出——在附着细胞5分钟后,Delta相对于其他毒株的细胞融合活动还差不多,但从第180分钟开始,Delta介导的细胞融合数量直接原地起飞。
——或者咱看视频可能更生动啊:
2、复制(replication)快
正因为Delta通过细胞融合侵入细胞的速度加快,所以很自然的结果就是,
Delta感染细胞和复制的速度也相应加快。
——请品鉴:
↑ 上图是剑桥大学Ravi Gupta老师的研究结果,显示了Alpha和Delta两种毒株感染细胞后的复制速度区别,其中纵轴代表病毒载量,横轴代表时间流逝。
可以看出,虽然在感染48小时之后,Alpha和Delta最终达到的病毒载量几乎相同,
但是在感染8小时和24小时的节点上,Delta的病毒载量快速飞升,直接甩开Alpha两个数量级。
3、转阳快
现在咱告别微观层次,转进到宏观层次。
看看Delta快速附着、快速侵入、快速介导细胞融合,并且快速复制的后果是什么。
——请品鉴:
↑ 上图是广东省卫健委针对6月份广州市Delta社区爆发的回顾性研究。其中肉色曲线代表2021年社区爆发(毒株为Delta),粉蓝色曲线则代表2020年的社区爆发(杂牌毒株)。
可以看出,Delta的PCR检测转阳高峰出现在高危暴露后的第四天左右,比杂牌毒株整整快了两天……
而这一特性,最终导致了Delta最牛鼻的传播特性。
4、翻台快
当然了,所谓的“翻台”只是个比喻,确切的叫法应该是“代际间隔”(generation time),也就是原发病例和续发病例之间,感染时间的间隔。
——请品鉴:
↑ 上图的tiffany蓝色曲线就是6月份广州社区爆发事件中Delta的代际间隔,中位数是2.9天
而在Delta之前的毒株,中位数代际间隔差不多是5-6天。
或者翻译成人话来说,在Delta之前,疫情每5-6天传一代(翻一台),到了Delta时代,疫情每3天不到就传一代(翻一台)。
恐不恐怖?
归根结底,在现阶段,咱要想实现疫情清零,必须严重依赖非药物干预式防疫策略(用人话说就是要搞流调/隔离/检测),
然后所有的非药物干预式防疫策略,都是基于几个基本的病毒传播动力学参数来设计的。
而代际间隔 5-6天,正是在Delta时代之前最核心的病毒传播动力学参数之一。
所以,在Delta冒头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大家靠着娴熟的非药物干预策略,轻松封堵输入病例、干掉零星散发,甚至扑灭社区爆发,这些都不在话下。
但Delta这个快枪手,一出生就把代际间隔砍掉一半,所以才显得尤其危险。
此外,对于毒株之间的演化竞争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正是由于Delta处处都快一步,所以在本身免疫逃逸能力毫不突出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取代市面上其他所有毒株,最终一桶浆糊。
5、波峰波谷变化快
——直接看图吧,秒懂,请品鉴:
↑ 上图是印度的每日新增确诊/新增死亡曲线图。
第一波(蓝色阴影)和第二波(红色阴影)的差别显而易见。
第一波缓慢爬坡、缓慢到顶,再缓慢回落(当然,这是相对于Delta的缓慢……相对于其他传染病而言一点都不缓慢);
第二波则原地飞升,迅速冲顶,再垂直掉落……
惊不惊险刺不刺激?
然而不幸的是,就算假设前后两种爆发模式的感染人数一样吧,
Delta这种过山车式爆发的危害也会严重很多。
毕竟我们已经知道,决定死亡率的最大因素,在于有没有发生医疗挤兑。
而Delta这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爆发模式,刚好最擅长制造医疗挤兑。
摊手~

五、开枝散叶

着Delta一桶浆糊,霸占了全球流行率的95%以上,其他毒株纷纷地盘缩水,
市面上一度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论调。
——比如这样的啊,请品鉴:
那么Delta是不是正如某些人设想的那样,
到达了所谓进化的“最佳适应”阶段呢?
(关于“最佳适应性假说”的更多八卦,请大力点
这里
这里
这里
,以及
这里

总之,这次可能大家又要失望了。
——因为……请品鉴:
  • 2021年6月初,尼泊尔和美国相继独立发现Delta的两个子毒株——AY.1和AY.2;
  • 2021年8月初,Delta家族的子毒株扩张到了AY.10(主要在英国和美国首发);
  • 2021年8月下旬,Delta家族扩张到了AY.20;
  • 2021年8月31日,Delta家族扩张到了AY.30。
当然了,初中生物知识告诉我们,只要病毒还在传播,就一定会随时随刻发生突变,
只要传播数量够多,突变就一定会累积成为新的子毒株,这一切都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随着子毒株数量不断增加,
所谓的DELTA“最佳适应阶段”,很快就开始蚌埠住了……
比如说,随着丹麦9月初全面放开防疫管控而短时间流行率暴增的AY.33,
——请品鉴:
这玩意儿比起元祖Delta(B.1.617.2)整整多出了4个刺突蛋白突变:T29A, T250I, T299I, Q613H。
——请品鉴:
这是啥概念呢?
要知道,
当初B.1.617.2相对于B.1.617也仅仅多出了5个刺突蛋白突变而已。
再比如说,AY.40,比起元祖Delta(B.1.617.2)多了11个突变,
——请品鉴:
这又是啥概念呢?
要知道,
当初B.1.617.2相对于B.1.617,只是多出了14个突变罢了……
所以啊,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Delta一举封神之后,并不会就此止步不前,进入最佳适应阶段,更不会莫名其妙地放水。
正好相反,Delta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基线,新的出发点。
从Delta一桶浆糊的那一刻开始,所有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至少会是Delta那么强悍程度,甚至还要更青出于蓝。
——比如说,前后脚横扫新加坡的AY.23和AY.23.1,请品鉴:
↑ 上图是7月份以来新加坡的毒株流行率曲线图,其中纵轴是流行率,横轴是时间,横轴下方的柱形图是测序数量,红色曲线是元祖版Delta(B.1.617.2),蓝色曲线是儿子辈的AY.23,紫色曲线则是孙子辈的AY.23.1。
这就叫做: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六、前浪死在沙滩上

说到新加坡的AY.23和AY.23.1,
有一个正在发生的情况,可能大家没有留意。
那就是,当初在印度制造了恒河漂尸、木材挤兑的一代凶煞B.1.617.2,元祖版的Delta,
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消失,
或者说,在大多数疫情水平较高的地区,它已经完全消失了。
我们可以说B.1.617.2是前浪死在沙滩上,
也可以说是开枝散叶,功成身退,从此超脱~
只留下了111个儿子辈余孽、30个孙子辈余孽和2个曾孙辈余孽
(并且名单正在飞速增长)。
——请品鉴:
↑ Delta家族最新的儿子辈,AY.111
——请再品鉴:
↑ Delta家族最新的孙子辈,AY.99.2
——请继续品鉴:
↑ Delta家族最新的曾孙辈,AY.39.1.1
这,就是人类躺平任由病毒肆虐的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