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智合编辑部 陈琼青
来源 | 智合
天下律师没有不忙的。
在普罗大众的通识里,律师的职业天花板很高,是一个可以一直向上的职业,这也是不少人选择律师行业的原因之一。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王律师
执业8年,标准的民商事律师,什么民商事的案子都接,年收入还不错,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办案难度系数都差不多,想去尝试更复杂的更有难度的,却总是吸引不来这类的案件,自己很难去突破。
周律师
知识产权领域执业5年,不上不下,总是比不过哪些有“双证”的律师,感觉自己能力实力都和他人差一大截,可是现在考证也不太有时间。
孙律师
刚独立执业,举步维艰,感觉自己还是律师圈的边缘人物,没什么大案子,小案子耗时耗力还不赚钱,愈发感觉自己不适合做律师。
其实,很多时候,看似别人给我们的限制,实则是自己布下的陷阱。
#1
“自我设限”,
律师最容易走进的“陷阱”
什么是自我设限?
心理学中所谓的自我设限,指的是在一个自我表现场景中,为了规避因为个人原因造成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评价和影响,而采取将失败原因扩大化的行动和选择。举个例子:你不想去参加聚会,是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被别人奚落,将自己限制在了圈里,却又苦恼于自己没有社交,交不到朋友。
简单来说,自我设限源自于那些掩藏于恐惧之下的“自我信念”。
而律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往往更容易走向“自我设限”的“陷阱”里。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律师大多需要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例如,资历深的律师常常需要同时进行会见当事人、开庭准备及应对、新客户的市场开拓、客户的法律咨询、律所内部各个团队直接的协调合作等。
处于执业初期的青年律师们,则会在开拓案源上付出加倍的心血,努力学习更多的法律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等。
对于律师来说,一方面是开拓业务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紧迫感。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间行程表之下,隐藏的是律师们一颗看起来强大,实则偶尔也会脆弱不安的心灵。
如何判断是否已经“自我设限”?如果以下几种情况中招了,说明你已经走入了自我设限的陷阱:
①缺乏对未来出现困难解决的信心
典型的表现在于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无用功,感觉无法掌控未来,难以解决并且应对即将出现的问题。
就像有的人因为遭受过太多的挫折,面对生活就会有一种“习得性无助”,于是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给自己暗示——“我总是做不好”“为什么偏偏是我就会出差错”。
②提前预设自己无法成功
当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如何完成任务,而是先预设自己可能无法成功,或者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就像知识产权律师,一定要有专利代理人资格才能成功吗?不少知识产权律师觉得自己不是“双证”,就觉得缺乏了专业能力,处理不了专利相关的项目。
③缺乏自我认同感
不少人在生活中很容易时不时降低自我认同感,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
事实上,这种无价值感会让律师们即便相信目标有可能实现,也会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否定和焦虑,从而无形加大任务的难度。就像有的人明明很有才华,却总是不敢去尝试,不愿主动去争取机会,结果处处碰壁,失败比成功的概率大,反而进一步增强了他的无价值感。
这些限制性的信念,会无意识地给自己的人生强加许多枷锁。
因为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所以我们有意在前进的路上找寻或者创造出一些听起来很有说服性的障碍,如此,我们就不用去直面内心的恐惧,而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那些限制,因此即使失败也依然心安理得。
有的人找不到理想的恋人,就归咎于自己身材不够好;有的人实现不了梦想,就归咎于琐事繁重,没有时间精力去探索自我;而有的人社交碰壁,就归咎于自己不够圆滑不够世故。
可事实上,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外在的表象,而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2
突破自我设限,
重点在“自我”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便此时笼子的门已经打开了,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也就是从心理上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我不行”的谎言,放弃其他的可能。
想要破解自我设限的陷阱,就要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到自己的“病因”。
第一步:
找到限制你的思想根源。
发现自己在脑海里出现一个小人在不停念叨“我做不到”“我不能”“我不行”等类似的话时,身体的主人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因为“自我设限”开始靠近你了。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这种打击和质疑,渐渐累积,很容易演变成影响自己对人生整体判断的重要因素。
第二步:
正视现实,不要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中。
“自我限制”往往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而负面情绪往往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失败就会导致大家更容易掉进自我否定的循环中。于是,理性的自我往往在与自我限制的虚无想法交战中,败下阵来。
让“自我限制”的小人在脑海里闭嘴,这很重要。
第三步:
平衡他人评价对自己的影响。
没有人能够时刻保持百分百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在面对巨大压力时表现的肯定。他人的评价只是一时的,最重要的是学会辨别哪些评价是自己需要吸收接纳的,而有一些则需要抛之脑后。
畅销书作家克里尔说:“当你体验到快乐、满足和爱等积极的情绪时,你会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3
小方法,
带你走出自我设限的陷阱
找到了“病因”,如何“对症下药”?
第一,扩展认知,提升自信。
对于工作上的不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认知的局限。不断扩展认知边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其实这也是容易出现“自我限制”的一个原因——常常回避做一些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
人们常说,律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学习和接触更多的事物,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做起来其实没有那么难。
怎么做?可以先在单点上建立自信,然后再去扩散。比如可以先聚焦把一件事做好,在单点上不断升级打怪,当对自己做这件事满意的时候,你的自信就出来了!
第二,正确归因。
总会有人调侃职场上的“甩锅”行为,既然是甩锅,那也不要轻易的就把别人甩的锅背上。正确分析项目结果,整理并复盘项目过程中的步骤、事项处理,哪些环节不到位,哪个环节的失误由谁承担。
如果在工作中,真的发现自己“不行”,可以学会通过自己或他人对事情进行清楚的分析,以此来打破自己的认知不确定性。比如,可以请求上级或者团队有经验的伙伴帮助,确定哪些可以解释当前结果的潜在因素,是能够从你的改变中进行发展和提高的。
不要主观地去判断自己的能力,自己谈了10个客户都不成功,就认为自己不行,不适合做律师:多从可改变的方面来考虑,比如朋友圈打造,对客户的说话方式,专业知识、谈判技巧的提升等。
第三,多和“少自我设限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
律师是一个需要“交流”的职业,在这之中往往能认识不少你可以学习的对象。不如就从身边人入手,观己观人,找到自己身上缺乏的,从而给自己一个明确、直观的认识,让自己有尝试、突破的方向。
第四,要积极行动。
认同感一定是和体验相联系的,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过一件事的好,我们才能在感受的层面上真正认同。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积极行动,主动去执行项目、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跟客户互动、主动请教他人,通过行动带来的正反馈,才可以真正的放弃原来消极的想法,变的更积极,越来越积极。
我们常说,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这个懂只是我们头脑中对逻辑的认同,在我们内心深处并未真正认同。
不给自己设限,积极去学习去尝试,才发现自己原来潜力无限。
《认知觉醒》里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随着舒适区扩大,舒适区的边缘也随之扩大,我们生活所跳跃的空间也随之扩大。人生最大的舒适,不是在狭小的空间里面苦苦挣扎,而是在无限可能中自由行走。
自我设限的人,永远都会陷入执业困境,即便换了一个环境,也依旧如此;而不设限的人,不会去主动否定可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
END
青年律师如何提升竞争力?
成长为合伙人,需要哪些条件?
智合论坛2021【青年律师专场】,讨论青年律师的成长进阶之路
责编 /
李俊辰Richard
编辑 / 李媛媛Yoyo
分类 / 原创
长按关注“智合论坛”公号
集中获取论坛相关信息
Welcome to join u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