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双区驱动效应”的挑战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九市,加上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9+2”城市群组成,占地约5.6万平方公里。
从协议规划,到蓝图铺展,近4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迅猛,被誉为我国“第一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大湾区11个城市中,已经有4个城市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各个城市都有各特色的定位,如“广佛肇”、“珠中江”和“深莞惠”等城市团组,已成为大湾区的热点名词。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广东珠三角经济总量近9万亿元人民币、香港约2.7万亿港元、澳门约1944亿澳门元),比2017年增加了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经济总量与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不相上下。
目前,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也已基本形成。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伴随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也缩短至1小时以内。
高铁、地铁、高速等现代交通基建,打破了珠三角河、海、山的屏障,将散装的城市凝聚,湾区内的11个城市被紧密连接起来。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再次为我国的发展开题破局。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和实验区。
广东省通过政策与制度的优势,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的同时,广东省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省份,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和走势。
而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广东省原有的政策优势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被削弱。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广东省原有的体制优势也失去了独特性。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改革开放之初“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需要尽快转变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实现突围和突破,如何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效应”,无疑是广东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考验。
去年,广东省和深圳市相继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这两份《建议》中,广深双城联动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未来5年广东省发展最大的主题之一。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化粤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双区’打造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以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全局谋划城市功能布局和现代产业发展。
广州和深圳是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双城联动”对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确保深圳先行示范区实现预期目标,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为什么是广州和深圳?
在2019年1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广深“双城”联动就已经被提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
广深的“双城”联动,既不是即兴而为,也不是短期的行动,而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一项事关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被定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这是一个让这四个城市各展所长、相互分工配合,形成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力的战略安排。
然而,2019年6月,香港的“反修例”风波,严重危害了香港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安全。就香港经济发展遭受的危害看,201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出现了-1.7%的增长。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速则继续大幅下降为-6.1%。
另外,受制于其产业结构单一化、经济规模总体偏小、发展空间狭小等因素,澳门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限。
2020年,澳门的生产总值为1677.73亿元,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分别是广州、深圳、香港的6.7%、6.1%、7.0%。而且,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澳门的生产总值还出现了-56.3%的巨幅波动,表现出较差的经济韧性。
因而,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核心引擎,其作用主要还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而在发挥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方面,远没有广州、深圳、香港带来的影响大。
相比而言,2020年,尽管遭受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仍增长了2.3%,广州和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则分别增长了2.7%、3.1%,其余佛山、东莞和惠州等7城也全部实现了正增长。
可以看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4个核心引擎中,广州和深圳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增长趋势,有着良好的经济韧性。特别是在香港和澳门尚未完全融入内地发展的情况下,广州和深圳最有条件在现阶段更好地发挥核心引擎的作用。
而且就区域发展而言,广东省的使命也不仅仅局限于广东省,港澳的融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香港、澳门各有其特殊的定位和作用,香港是金融中心,澳门则拥有特殊的娱乐行业,如何促进港澳融入内地发展,在开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广东省需要完成的课题。
同时,珠三角地区还是典型的双核心结构。广州和深圳是规模体量不相伯仲的“双子座”城市,以2020年的数据计算,广州加深圳的GDP总量已突破了5万亿,占整个广东省的比重高达47.6%。
在这种“双核心”结构中,两个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形成了竞争、合作、依赖等复杂的互动关系,既有竞争互耗的“负效应”,也有联动互促的“正效应”。
而广深“双城”联动,则是力求激发双城间的“正效应”。通过顶层设计、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引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这是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演进规律的,有利于激发双核各自的发展动能,更好地引领珠三角国家增长极的加快转型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既是难点,也是出路。实现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中心城市的一体化联动,关键的关键在于实现广州、深圳两座城市间的一体联动和协调联动。广深应该把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发展环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双城联动,重在优势互补
广州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广东省省会,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四大一线城市之一。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也是四大一线城市之一。
一个是千年商都,一个是经济特区,广州和深圳,这对相距仅约100公里的超级城市“双子星”,在“双城联动”规划中蓄势待发、凸显着区域主引擎的带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城市群、大都市圈的“双子座”城市,由于发展基础、发展动力、发展历程各有差异,存在着不同的竞合关系与协同方式。
总体来看,“双城联动”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优势互补的产业联动模式、全域协同的全面联动模式和合作共建的重点联动模式。
广州、深圳都是经济规模超2万亿的超大型城市,虽然经济实力相当,但具体情况却截然不同。
广州市域面积7434.4平方公里,深圳市域面积1996.85平方公里,如果把深汕特别合作区的468.3平方公里也加入计算,广州市的面积仍然是深圳市的3.02倍。
近年来深圳发展速度很快,房价也一路飙升,这与深圳狭小的市域空间、土地供需矛盾紧张有着直接关系。
在历史与文化方面,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着地道的粤语、粤菜和粤地文化。特色鲜明且有着两千多年积淀的岭南文化,也给广州带来了相对稳定的人口结构和生活节奏。
而深圳,在40年前只不过是广东的一个小县城,被确定为经济特区后,深圳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年轻的劳动力涌入,使深圳的经济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与粤语主流的广州不同,深圳的日常交流用语则是普通话。
此外,深圳作为我国的计划单列市,在经济和财政上是直接与中央、与全国经济相关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广东本土进行了“分离”。
在国家定位方面,广深的国家政策定位都很高,但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广州侧重发挥“区域稳定”的作用,深圳则是“全国创新”的先行区。
具体来看,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教育、医疗、文化、人才、科技等资源优势,在现代服务业、国际商贸、航运物流等领域尤为发达。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具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新人才等的比较优势。
因此,广深的合作联动应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互联,人才和资源互通,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具体而言,就是以优势互补为内生驱动力,以产业联动带动交通、科技、就业、生活、旅游等的全面联动,加快构建广州、深圳多层次“双城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撬动湾区经济
放眼全球经济发展,“湾区经济” 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在当前全球的经济版图中起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今世界沿海经济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知名的海湾几千个,知名的海湾城市几百个。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掀起的滨海湾区建设浪潮,使很多湾区城市呈现出来新面貌,湾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其中,最著名的世界三大湾区是:发挥世界“金融枢纽”作用的纽约湾区、以“产业湾区”为典范的东京湾区、被誉为“科技湾区”典范的旧金山湾区,这些湾区是全球经济最发达、最开放、最活跃的地区。
因此,除了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所有城市都需要坚持优势互补,将海湾的天然优势与现代城市圈的聚能效应融合。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年轻的湾区,但粤港澳大湾区自提出起便被寄予厚望,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大亮点,也被视为三大湾区外,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
回顾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发展共同点,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创新之湾”——各类科创资源高度集聚。
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之一,苹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在此集聚。纽约、东京湾区,也是公认的创新、金融等产业聚集地,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借鉴。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为粤港澳大湾区确定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也是规划纲要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汇之一,被提及达137次之多。
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北京和上海形成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孕育了华为、腾讯、大疆、格力等一批走向世界舞台的科技创新企业,虽然对标“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大湾区的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作为核心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底蕴深厚,产业化优势领先,是具备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的。
相比于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优势是它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而其他湾区都是一个中心城市。而且,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的大格局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突破制度壁垒和约束,港澳可以与内地城市互补,使两岸三地形成创新合力和创新爆发力。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就曾指出:“在创新能力方面,大湾区内的城市各有所长,互补性强,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比如,香港、澳门和广州拥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可以在原始创新力上发挥所长,并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源头型城市。
深圳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可以扶持企业自身成为创新高地。
珠三角各市依托在制造业上的深厚基础,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由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如果能紧跟前沿性的技术发展趋势,完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全球“最佳创新之地”的使命,将会是我国冲破技术围堵的重要路径之一。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覃成林.广深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双城联动[J].开放导报,2021(04):46-52.
广州日报:《张旭:深化广深双城联动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0-11/04/content_871_729595.htm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8/content_5422183.htm
南方日报:《广深“双城联动”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9/22/content_7964572.htm
新华社:《“湾”有引力,在“中国第一湾”遇见未来》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1-05/17/c_139950120.htm
深圳特区报:《世界三大湾区悄然发生四大变化,对深圳有何启示?》http://sztqb.sznews.com/PC/content/202104/06/content_1012765.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