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今天是感恩节。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感恩对孩子很重要,也会觉得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一个整天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孩子,不见得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在今天的文章里,马睿欣老师会跟大家分享,如何把感恩变成孩子的一种能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id:Hearty_Life
作者:马睿欣
01
把“谢谢”当作口头禅,
却没有雕琢出感恩的心
如果你在乎的是超越情绪的、更走心的、更持久的快乐,感恩绝对是最重要的操练之一。
这不稀奇,你可能早听过某个博主登高一呼邀请大家一起来表达感谢,或是发出三十天感恩日记的挑战,然后收到非常热烈的回响。
许多人都在感谢的操练当中看见美好,减少了皱眉头的机会,甚至脱离对周遭人怨怼的生活常态。
感恩?我知道我知道,早就知道了。
真的吗?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说“谢谢”,但学到的是一个礼貌用语,而不是一种心态。
美国每年十一月还有个感恩节来提醒大家要感谢,但很多人知道的只是把握“黑色星期五”(美国感恩节之后的星期五大特卖),感谢商家特价让自己有机会能买到爽。
少子化之后,我们都觉得孩子们拥有的更多,被关注的更多,但似乎也有更多的不满意和抱怨;
许多父母都说让孩子开心的成本大大提高了,而让他们满足的可能性却大大减少了。
我曾经和一些让父母头痛的青少年交谈,问及他们对父母的付出有什么感受时,收到的却是白眼和鼻子哼出来的声音。
“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做的,别人的父母做得更多,有什么好感谢的?”
而观察到这些青少年平日对人都是谢谢不离口,我默默思考,是不是我们把“谢谢”教成了口头禅,却没有雕琢出感恩的心来?
从前的年代里,爸妈都忙着挣口饭吃,孩子多,能喂饱已经很了不起,他们没空盯着孩子学习,没空教孩子礼仪,没空注意孩子有没有说“请”“谢谢”“对不起”。
但在那个枯干的现实里,每一滴他人给予的水都被感激地收下。
隔壁邻居肯借点米,杂货店大叔给瓶汽水喝,传承别人家孩子的几件旧衣服——感谢不只是一句话,而是放在心底岁岁年年的记忆。
现代父母孩子少,哪一个不是从小盯着儿女:说“谢谢”!说“谢谢”啊!你忘了说“谢谢”,去,说“谢谢”。
但为什么我们教孩子说“谢谢”,却养出了不会感谢的下一代?
原因是不是我们只养出了会说“谢谢”的孩子,却没有养出会享受恩典的生命?
我们养出了很会索取和囤积恩典的孩子,孩子却没空好好浸泡在恩典里,真正享受恩典?
去那种自助餐厅,通常走出来就是一个“饱”的感觉,没有真正享受到那一道道佳肴;
有时候同行的人拼命喊着:多拿一点鲍鱼,多拿一点生鱼片,那些单独去买可贵了。
然后我们拿了一堆,吃了一堆,勉强咽下了一堆,却没有享受到它们的珍贵,只占有了它们的“多”。
走出餐厅后,还不满足地觉得自己肚子太小,没吃够本。
也许这正是我们孩子的景况:穷也好富也好,孩子生得少,一落地我们就拼命往他们身上堆积好东西,希望他们能活得更满足,更幸福。“多了没关系,比缺了好。”不少爸妈这么想。
但结果是我们的孩子只经验了“拥有”,却没有享受到“丰富”。
他们抱着恩典,却没有被恩典滋润到。
会说“谢谢”,却没经验过深深感激之后带来的深深满足和幸福感。
02
有感恩能力的人,
会自然生发出喜乐来
写了《养育模式大逆转》之后,如果说心里有点遗憾,那就是没把“感恩力”放在那本书里。
感恩真的不只是一种道谢的习惯,或向他人示好的表达,感恩是一种生命的能力,一种谦卑下来,走出自我,尊荣他人的能力。
有感恩力的人,喜乐是自然产生的果效。著名的瑞士籍神学家卡尔·巴特说:“快乐是最简单的感恩形式。” 
我发现孩子的感恩力最自然的培养之处,就是家庭。
当父母固定带着孩子坐下来好好追踪恩典,数算恩典,谈论恩典,感受恩典,并且有行动去回应恩典时,这个能力才会慢慢地植入孩子的生活中,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没好好沉浸感受过的就说好,只是一种表面的夸奖;没好好数算感受过的恩惠,也仅仅带来肤浅的道谢。
最近听到一个在家教育的妈妈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感恩力。
她说,有次在餐桌上吃生菜时,先生问孩子:“知道这菜是从哪里来的吗?”
她赶紧指指冰箱对孩子眨眼睛:“里面一棵还有包装。”
孩子赶紧打开冰箱,看到包着生菜的纸上写着产地,正是他们所住的那一州。
然后妈妈说:“种植这种生菜,除了阳光,特别需要水,大量的水。”
“啊!可是我们这儿缺水啊!天气干旱呢。”孩子惊呼。
“所以啰!能有这一盘生菜沙拉,并不单单因为爸妈有钱就可以买喔!在这么缺水的地方能长出这样一棵漂亮的生菜,要舍得浇灌宝贵的水,还要感谢阳光普照,不容易呢。”
于是,妈妈邀请孩子特别用心去享受那一盘沙拉,慢慢地嚼,感受它的脆度,清新,用每一分珍惜,来回馈感谢那些照顾生菜长大的农夫,还有赐充足阳光和水浇灌植物生命的上帝。
03
感恩的四个步骤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开设的一个“养出感恩儿童”项目,专门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感恩力,里面提到真正的感恩必须包含四个步骤:发现,思考,感受,行动。
第一步:发现别人做了什么,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是看见“恩惠”的起步。
我们都有眼睛,但是不一定有“看见”的能力和意愿。
有感恩力的人特别快乐,正因在“看见”的过程里,首先必须走出自我;一个人看不见恩惠,不是因为恩典太少,而是太过于盯着自己不放。
在这个“发现”的操练里,专家鼓励父母常常和孩子一起透过聊天或设计一些活动,记录下:
这周是否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恩惠?是否会谈论自己无功却拥有的东西?是否注意到他人对自己的好意?是否珍惜他人的付出,或是曾经被他人善意对待?
第二步:思考。
看见恩典之后,还要用理性去思考:自己领受到了什么?他人的心意是什么?他人是在怎样的状况里给予和服务了自己?
第三步:感受。恩典的收取除了理性,更要有感受的参与。
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受惠的感受,就像把好吃的蛋糕留在口中不急着吞下去,才能好好地品尝那味道。
第四步:行动,和孩子一起计划如何回馈恩典,表达感谢。
通常我们都太快从第一个步骤“发现”跳到最后这个“行动”的步骤,更多时候连“发现”都很皮毛,因此回馈的行动就流于形式。
“说到生活,关键在于你认为事情理所当然,还是怀着感激之情对待它们。”—— G.K.切斯特顿
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这感恩四步骤,我回想着过去在孩子成长过程里的对话,不是鼓励就是指正,目的都是为了明天会更好,因此对已经拥有的反而无暇细读。
难怪生活中快乐的空气如此稀薄;而我们又是如此习惯缺氧,老想着上帝明天带我们到达的地方,才有一口空气特别新鲜。
不了不了,如果我们懂得今天就来发现恩典,思考恩典,感受恩典,回馈恩典,每个“今天”自然会有值得欢喜的理由。
当然,被分享出去的恩典,是双倍三倍的分量。
想想,自从有了网络,我们看到好文、好东西、特价品都会随手就转,不然就是借助朋友圈当广播器传出去;为什么不把自己碰到的好人好事,领受的恩惠天天都跟人分享呢?
孩子的感恩人生路由父母带头,今天,就让我们多走一步,开始把恩惠跟人分享吧!
本周操练
请迈开这些步子:
  1. 起步,每天思想一两件感恩的事,并记录下来
  2. 请跟至少两个人分享你的感恩亮点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点击“在看”
MCS-使命·品格·服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