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作者 | 吴棠
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说,明星是荣耀的囚徒。
可巩俐是例外。
作家王安忆形容她,“电影的圈子,不是一般的虚荣,那盛典是远离天堂,良辰胜景,佳丽如云,羽衣霓裳,巩俐自是那灯火阑珊处的一个人。”
10月15日,巩俐主演的黑白电影《兰心大剧院》上映,去年,她主演的《夺冠》上映,大荧屏稳步产出。
除了电影银幕,巩俐几乎从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她没有微博、不参加综艺,也不当话题度十足的演员选拔节目的评委——尽管,作为世界影史上第一位主演影片包揽欧洲三大影展最高奖的女演员,她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坐在评审席上。
她不太理解如今的演艺圈。不理解为什么称演员为“艺人”,不理解为什么会看重流量这么过眼云烟的事情,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抠图”“对口型”的现象,不理解剧组为什么会有“现场表演指导老师”的存在。
▲巩俐
2019年一次采访时,巩俐说,“我不是娱乐圈的人,不要把我和娱乐圈混在一起。”当然,也没有人会将这位世界影坛上最受认可的东方女演员与“娱乐圈”混作一谈。人们称赞她是“亚洲影坛第一夫人”,是“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缪斯”,或者更加干脆和直白的,称呼她为“巩皇”。
巩俐与名利场保持着疏离的关系,而荣誉和名声主动地向她涌来。
这不奇怪。
成为角色
巩俐又带着作品回来了。这一次,是娄烨导演的谍战剧情电影《兰心大剧院》。片中,她是孤岛时期上海的一位知名女演员于堇,她的另一重身份是间谍。
拍摄之前,巩俐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为进入角色做准备。
首先,是找到间谍的感觉。“她们跟普通人不一样……脸上基本没有什么表情,喜怒哀乐不在脸上,非常温和。所以我在演的时候一直注重控制力,克制情感。”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巩俐这么解释自己的表演思路。
▲《兰心大剧院》剧照
影片里有这么一场戏,喝醉了的日本军人想要和于堇合影,桌上的汉奸在应和,朋友在制止,而她作为风暴的中心,在一旁一言未发、不见波澜。这正是巩俐所理解的,属于于堇的“克制”。
其次,还需要学习间谍的职业技能。比如催眠,她专门请来上海最有名的催眠师,学习其中要领。比如拆装枪械,娄烨说撤退时要拿枪,在黑天里装子弹,她前前后后在黑房间里训练了近一个月。“一定要练,上枪、上子弹都要非常专业,这样大家才有信任感,才会相信她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间谍。”
后来,看成片时,巩俐发现拆枪的镜头被删掉了,没有用上。她也不懊恼,“这个技能需要长在于堇的身上,拍不拍都不重要了。”
她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大师班上分享了这个故事,以此告诉后辈演员们自己是如何演绎角色、成为角色的。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拍摄《周渔的火车》,有一场戏是她在铁轨上玩,等火车来了再闪开。巩俐觉得,她饰演的人物是疯狂的,越是危险的时刻应该越疯狂,所以,实际拍摄时,她硬是在快被火车撞到时才闪开,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吓着了。
▲《周渔的火车》剧照
出演《艺伎回忆录》,有一场戏是她为客人表演抛扇子,需要在眼睛不看动作的前提下,双手同时接抛。巩俐练了整整五个月,每天转两千下,最终完成了电影里短短5秒的镜头,至今被影迷们奉为经典。
去年上映的《夺冠》里,巩俐饰演郎平。巩俐去宁波北仑体育馆和女排们一起待了十天,观察郎平的眼神、口吻、走路姿势,领会她的精神世界,她还把这十天里郎平讲的话全部记了下来,记了整整一本笔记。后来,据惠若琪回忆,女排姑娘们第一次和上了妆的巩俐见面时,一齐发出了惊呼。实在太像了,在片场,姑娘们索性直接喊她“郎导”。
▲巩俐在电影《夺冠》中饰演郎平
巩俐用《夺冠》证明,一个好的演员,可以真正地成为角色本人,即使这位角色已经有其现实原型。东京奥运会期间,不少网友留言,在排球场上再看见郎平教练时,“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巩俐的脸”。甚至有排球迷在郎导指挥失误时调侃,“今天来的是巩俐,不是郎平。”
还有媒体错以为巩俐在《夺冠》之中的台词是郎平的原话,跑去采访她。郎平回答,你别问我,那是巩俐在电影里说的。
▲《夺冠》剧照
“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就不会把赢当作比赛唯一的价值。”让媒体弄混的,正是《夺冠》里郎平的这段独白。整整三页纸的台词,承载着整部电影的主题,巩俐只拍了一遍。
陈可辛后来说,他这辈子从没拍过一条过的重场戏。“那一刻我心里在想,这个世界有两种导演,拍过巩俐的,和没拍过巩俐的。我幸运地属于前者。”
对一位演员,没有比这更高的赞美了。
选 择
33年的演艺生涯里,巩俐扮演过女学生、姨太太、单身母亲、染坊老板娘、上海滩歌舞厅台柱、聋哑儿童的妈妈、日本艺伎、毒枭的情妇、商业女强人、妖精、皇后、间谍、体坛名将……等等。
她从不将自己拘泥于某一类型的角色里,也不愿意出演太过扁平化的角色,因此拒绝了不少戏约,其中,甚至包括不少后来的全球经典。《007》系列电影曾向她发出邀请,但巩俐觉得“角色太简单了,没有我发挥的机会”。
▲《杨澜访谈录》截图
杨澜在访谈节目里和她谈到此事,追问道:有些电影属于商业电影,不会在艺术上有那么大的挑战性,但它是投资充足,票房很好,“对你的知名度等等各方面都有好处,为什么不接呢?”
巩俐回答:“这个戏有多少票房,有多大轰动,不关我的事,可是拍戏的过程,是我真正地体验了另外一个人的一生。我喜欢拍戏的过程,如果那个角色不好,我就不想去过没有什么意思的简单的生活。”
她也不愿意出演“群星汇聚”的电影,“我发挥不了,没有用武之地,随大流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
▲巩俐在电影《归来》中饰演冯婉瑜
准备时间太短的巩俐也不演。2013年,张艺谋邀请巩俐出演《归来》,饰演一位失忆症母亲。她一开始表示拒绝,因为“我一定要有一个体验失忆者生活的过程,一上来就演,我不行”。
通常的影视项目,很难请得动巩俐,她一直保持着极低的产出量,往往一年也不见一部作品。她说,我不会随便去消耗自己,“什么戏都拍,什么场合都出席,什么事情都做的话,爆发力、新鲜感真的会被逐渐削弱。”
尽管,她对于作品和团队保持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筛选,得到的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和刚出道时与张艺谋、陈凯歌合作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的惊艳面世相比,她近20年参演的作品,确实略显平庸了。
▲巩俐在电影《红高粱》中饰演九儿
有外媒如此评价,巩俐在她出色的表演和整体平庸的作品之间,需要寻找到某种平衡。“《迈阿密风云》还算不错,但巩俐是轰动的,《周渔的火车》令人困惑,但巩俐的表现令人难忘,《艺伎回忆录》太过薄弱,但巩俐富有爆发力。”演员和作品应相辅相成,如果表演成了一部电影里唯一的亮色,那实在算不上大获成功。
不过,不能将此全然归咎于巩俐挑戏的眼光。在她从业的这33年里,电影创作的大环境也在发生剧变。
▲巩俐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饰演秋菊
40岁的巩俐曾承认,她确实怀念自己和张艺谋的那段辉煌时代。“那是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创造性过程,那时我们不必担心票房。现在不可能回去了,你不可能只为电影做电影,现在我们再也不可能拍《秋菊打官司》了。”
答 案
去年八月,“巩俐身材”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有媒体抓拍到巩俐与法国丈夫在国外逛街时的身影,并配文形容她“身材显幸福肥”。
网友们的反应异常激烈。与对其他女演员身材管理的苛刻要求不同,人们纷纷不满配文的措辞,为巩俐辩护,“别那么大的恶意,她也是个普通人”。点赞数量最高的评论,基本都在说巩俐是“健康美”,说她胖了以后依然气场十足。
▲有媒体抓拍到的巩俐与法国丈夫在国外逛街时的身影
巩俐之所以不被苛责,被人们“宽容以待”,正因为她从来不靠完美的身材、精致的五官来维系她作为演员的魅力。
她的魅力根植于复杂迷人的银幕角色,根植于她在诠释角色时或倔强或淡然或骄傲的神态,而非新奇的妆容和姣好的曲线。
如《兰心大剧院》中的于堇,为了排练戏中戏,留着古板的齐刘海,穿着普通的工服,因为是黑白电影,脸上也没有任何浓妆艳抹的修饰,但巩俐凭优雅干练的举止谈吐,便塑造出一位颇有反差的女星形象。
▲《兰心大剧院》剧照
巩俐是现如今演艺圈诸多迷思的解答范本。
演员这一行吃的是青春饭吗?年岁渐长以后必然接不到好角色吗?巩俐用《夺冠》证明,坚忍、强大的中年女性角色,同样可以成为观众目光的焦点。
艺人必须保持高度曝光来维系人气吗?巩俐用她享誉海内外的票房号召力证明,一个好演员根本无需以牺牲私生活为代价,来博取公众认知度。
在新人辈出的演艺圈,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确保自己不被遗忘和淘汰?巩俐用她的影坛地位和声望证明,实力和作品,是留在观众们心里最长久的方法。
感谢巩俐,感谢她依然活跃着,缓慢但持续地为我们带来出色的表演,展现一位演员优秀的素养。
感谢她,作为范本和答案,告诉我们一位演艺从业者可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
作者 | 吴棠
编辑 | 陆茗
值班编辑 | 季洁
排版 | 翁杰
点击关注我们
不值得影评
电影是一场梦,我们是鉴梦师
往期推荐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