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作者 | 邹迪阳
一个年仅34岁、出道十余年的青年演员,是否担得起“亚洲小生之光”的名号?
在刘亚仁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无过多争议。
10月8日,凭借《无声》中稳健的发挥,刘亚仁摘得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算上同期釜日电影奖,与此前的青龙、百想奖在内,这已经是本片为他收割的第四尊影帝奖杯。
▲《无声》海报
诸多光环加身的荣耀,与片中平凡到谷底的哑巴形象并置,构成了颇为醒目的反差。
演技扎实,这不过是刘亚仁在公众眼里最浅的印象。从6年前凭《思悼》击败宋康昊、黄政民等大牌前辈,晋升韩国史上最年轻的青龙影帝开始,围绕他的关注和讨论便从未减少,从职业渗透至私生活各个角落。
不同于许多昙花一现的遗憾,在如此高压的注视下,刘亚仁甚少显出浮躁和油滑的迹象。相反,他面前似乎总有个看不见的旋钮,知道什么时候该加速,什么时候可以慢下来,接戏的频率也不用太高,但每次亮相,必能予人全新的突破感。
▲刘亚仁在《无声》中饰演泰仁
因此可以理解,为何比起横扫各大奖项,刘亚仁近期挂在热搜上的,更多是不同加冕场合下恳切、深刻的高情商感言。言语间承载的份量,全然不似自带提词器的场面话,而是入行十多年来不断反刍出的心得体会。
在他身上,不乏广为外界所称许、南韩演艺圈的惯例作风:谦恭,没架子,业务精熟。遁于台后的他,又如一个传统造星工业的叛逃者,总在以不期然的个性棱角,颠覆人们对其既有的印象。
▲刘亚仁
绩优生的神话或许不可复制,但从他斐然的履历表背后,可以析出一些颇值得玩味的面向:对戏剧事业的敬畏,多种身份之间的缠绕、和解,以及不加遮掩、炽热如恒星的生活态度。
忠武路接班人
乍看刘亚仁职业的起点,和其他同辈艺人没什么差别。
被星探发掘,从大邱入读首尔美术高中,前程本该顺风顺水。不过心理早熟的他,当时成天思考着“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了谁而学习”之类的疑问。没多久,为了投身更广袤的世界,他“莽撞”之下做出辍学的选择,并在2003年使用艺名“刘亚仁”出道。
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孤身漂在首尔时,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寻找机会。18岁那年,在出道作品、KBS校园剧《玉琳成长日记》中,他饰演一个美术专业高中生,没有多少难度的小角色,却也随着剧集走红,短时间收揽了大量关注。
意外的是,刘亚仁没有趁热打铁,一头扎进名利场的深海,反而回到老家休整,重估表演对自己有何意义。
从日记本中,可以读到他那阵子内心的彷徨:
“我不是那种注重外表的艺人,所以这使我开始审视我的内在。为了真正的我,而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个我。演员刘亚仁的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对这些苦恼着。”
▲刘亚仁
的确,和当下吃香的“漫撕男”比起来,刘亚仁的外形并不占优。单眼皮、厚嘴唇的他,仿佛随时都能淹没于人海。然而这副有“瑕疵”的骨骼,却助长了他浓厚的邻家气质,也为其日后宽广的戏路打下了基石。
2006年,他出演了大银幕处女作《我们没有明天》。导演卢东石回忆选角过程,说刘亚仁在试镜时被问到对角色的理解,久久看着窗外,最后说了句“很悲伤吧”,眼神迷离而深邃。
▲《我们没有明天》剧照
正是这一细节处的拿捏,为他拿到了迈向影坛的入场券,也顺势捧回了人生第一座奖杯——釜山电影评论家协会的最佳男新人。
从此,“危险的问题少年”便成了贯穿他表演生涯早期的关键词。当同龄人尚在争抢奶油小生一类安全的角色,他已率先走出舒适区,揣摩起层次更为跌宕、丰满的人物。
只不过,要想走进大众视野,好运同样少不了。对刘亚仁来说,这部真正帮他打开知名度的作品,即是2010年的月火剧《成均馆绯闻》。
▲《成均馆绯闻》剧照
该剧号称韩国版“梁山伯与祝英台”,除去刘亚仁之外,还囊括了朴有天、朴敏英、后来的“国民老公”宋仲基,光是卡司阵容之豪华,便能轻松赚取可观的话题度。
即便在四位主演中,彼时的刘亚仁不论戏份还是番位,都称得上垫底,但他依旧靠着对师兄文在信野马般桀骜的演绎,给人留足了印象。
翌年,刘亚仁出演了本土票房大爆的《少年菀得》,眉眼间还是那个倔强的底层男孩。只不过电影末尾,菀得在桥底下迎着阳光奔跑,练习出拳,笑颜逐渐晕开,似在预示刘亚仁的星途也将发生转机。
然而《少年菀得》之后,刘亚仁接的几部戏都成了哑炮。“不会选本子”,“票房实绩堪忧”,乃彼时业界对他常有的评价。在坊间赐名的“忠武路四小生”(刘亚仁、宋仲基、金秀贤、李民基)中,他的表现远打不过其他三位。
年少喷涌的灵气,难道要就此夭折?
直到在高分伦理剧《密会》中,和与其年龄相差20岁的金喜爱搭档,刘亚仁才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本钱:表演上惊人的可塑性。也就是从这部开始,人们才品出在他“拙”和“欲”的无缝切换中,那独一份的性感魅力。
▲《密会》剧照
2015年,刘亚仁迎来演艺生涯重要的转折,不仅奖运飘红,其主演的《老手》还获得了年度票房冠军,并冲进韩国历史票房榜top3;《思悼》位列同年票房第三位;历史剧《六龙飞天》稳居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几部作品都实现了口碑流量双丰收的奇迹,韩媒因此将这年称为“刘亚仁年”。
新纪元的帷幕,就此拉开。
寻找意义之火
“真正的神秘,不是世界如何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可称关于《燃烧》最贴切的注脚。立志成为作家的钟秀,生性纯粹且敏感,总像只没头苍蝇似的在街头、田间逛荡,脸上凝着一层与年龄不符的气氛,带点躲闪,带点木讷,精确传达出了影片对青年世代“空虚感”的刻画。
▲《燃烧》剧照
作为刘亚仁进军国际影坛的代表作,《燃烧》18年在戛纳首映后登顶场刊史上最高分,一时风头无两。尽管挂零了主竞赛各大重要奖项,且在本土的观众缘也较弱。但这并不妨碍欧美从业者对刘亚仁奉上至高的赞誉。
当年《纽约时报》公布2018年度十佳表演,刘亚仁是获钦点的唯一亚洲面孔。对于他在片中精彩的发挥,官方给出的评语是:“毫无漏洞,完美,令人无法移开视线的表演。”
▲《燃烧》剧照
化身村上春树和福克纳式的男主,对于任何青年演员来说,想必都是无法拒绝,又极具挑战性的差事。和同侪相比,刘亚仁的杀手锏不仅在于经年打磨后的演技,还有和钟秀一样,对于存在本身的疑问,和探求自我意义的强烈冲动。
2016年,凭借《六龙飞天》获得第52届百想艺术大赏TV部门“男子最优秀演技奖”时,他在获奖感言中把演员一职喻为“狐狸”。如今看来,这番形容正巧印证了他极大的角色跨度。
▲刘亚仁在第52届百想艺术大赏TV部门“男子最优秀演技奖”时的部分获奖感言
纨绔的财阀三世,和少妇谱写禁忌恋的天才钢琴家,饱受皇权压迫的世子,怂包游戏宅男……不论何种微妙复杂的设定,他都能将之驾驭得让人深感信服,几无修饰可言。
如他所言:“在表演时,我好像不会把自己想象成别的人。也可以这么说,那就是我,所有作品,可以是英杰(《时尚王》),可以是菀得,他们都是生活在我心里的人物。”
▲刘亚仁在《时尚王》中饰演桀骜的设计师姜英杰
当然,这些题材、类型殊异的影片,质量时有参差,但每个与刘亚仁合作过的导演,都不否认在对剧本和角色的把握上,他的确有些出众的想法。
譬如《老手》中的富二代赵泰晤,原本背景线相当充实,而刘亚仁却认为“所谓恶的原因太曲折,如果不解释,直接是恶人就好了”,导演柳承菀当即采纳他的意见,这才成就了一个狂妄狠毒之余,身世扑朔的迷人反派。
▲刘亚仁在《老手》中饰演富二代赵泰晤
在片场,刘亚仁也会随时跳出剧本的框架,临场设计些小动作,如因长期吸毒、不自觉抽吸鼻子的癖好、轻蔑抿嘴等等。强悍的技巧控制力,足以让许多科班出身的人汗颜。
如果将天赋比作礼物,能否端稳老天爷给的这碗饭,还得靠卯足劲冲刺的势头。
在一堆刘亚仁拍戏“不要命”的例子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思悼》中宋康昊饰演的英祖赐世子自刎,后者跪地祈求这场重头戏。道具组本在大殿外铺了道具石砖用来保护他,但他表演过于投入,竟狠狠磕在地面上,额头顿时鲜血直流,收工后被直接送往医院。
▲刘亚仁在《思悼》中饰演饱受皇权压迫的世子李愃
还有拍摄《密会》时没日没夜地练习弹琴,为新片《无声》增重15公斤……类似的报道太多,对刘亚仁来说,这都是不计成本的小事,是与角色建立起深层连结,所必经的试炼。

▲刘亚仁在《无声》中饰演泰仁
有趣的是,工作中百倍热情的他,回到生活中,又瞬切回另一副模样:腼腆,孤僻,难以捉摸。那一连串克制中蕴有爆发力的边缘人物,成了他和外界沟通最有效的桥梁。
2018年底,《纽约时报》以“Let’s dance”为主题,为入围年度最佳表演的演员分别拍摄了一支短片。到刘亚仁这部分,他坐在等候室里,起先烦躁、发呆,随后肢体不自觉地伸展,演化为律动的舞姿。
2018年度十佳演员 刘亚仁表演短片《Waiting Room》
这一幕像是表演在他平淡生活中,猝然投下的那束光。而意义的多寡,或许无关舞蹈的编排和ending pose,只在于尽兴起舞的每个瞬间。
天才与疯子的交手
留意刘亚仁动态的人不难发现,他近来“营业”得有些勤。
去年6月,为了给《活着》做宣传,他久违登上综艺《我独自生活》,将价值58亿韩元的豪宅公布在镜头下。
节目播出后,他的装修品味、名贵家具、车、乃至他的猫,都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人们顾自惊叹,忘了他从成年后便一直独居的事实。
据刘亚仁自己说,刚到首尔时,他几乎每年搬一趟家,前后差不多搬了十多次,直到住进这栋三层别墅,一待就是五年,却因爬楼等苦恼,又开始物色起了新房子。
这样的抱怨,在普通人看来不无凡尔赛之嫌,毕竟异乡打拼的年轻人中,独居者并不在少数。只不过镜头前撸猫、做饭,听雨、早中晚各搜一次自己名字的刘亚仁,又更像是个天然的观察样本,遨游在私人的城堡里。
对待孤独,甘之如饴的人并不多,而他便是其中一员。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早年,刘亚仁录制真人秀《launch my life》时,一句“我为什么要和你结婚啊”便大步走掉,将约会女嘉宾晾在原地,没有半点配合节目组的意思。
放在今天的热搜语境下,可以想象此举会惹来多少骂声,但当主语换作刘亚仁,一切又都变得顺理成章。
我有个喜欢刘亚仁多年的朋友,认为他最突出的特征是“表演型人格”,骨子里生来执拗,孩子气,与世俗不相容,唯独会在喜欢的事情上下狠功夫。
在生活中,这类人通常患有社交障碍,但当这股劲使到表演中,不管内心再波澜翻卷的角色,都能掌有那只与镜头对话的舵,变幻为各个极致的分身。
说到与之相近的戏疯子,大抵总要扯出各种唏嘘的往事,尤其是那些与魔鬼缠斗几回,自身亦堕入疯魔的痴人。
▲刘亚仁在第52届百想艺术大赏TV部门获得“男子最优秀演技奖”时的部分获奖感言
好在,刘亚仁没有隔绝于真空,他小心维护着戏剧和生活之间,那看似模糊又不可缺的界限,并将后者作为反哺演技进化的养料。
最鲜明的例证,当属他感知时代风向的嗅觉,从参加烛光集会,崔雪莉自杀后po出长篇悼文,呼吁公众关注艺人身心健康,去年疫情爆发初期声援武汉,到不避讳的个人情感生活,但凡有话题冒出的地方,便有他独具锋芒的表达。
这种率直、敢言的画风,时常给他带来麻烦。在为好友郑有美主演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站台时,他遭受了和影片同等的恶劣围攻,还有人骂他是娘炮,起因是他数年前因确诊骨瘤,未通过兵役体检,违背了人们对韩国男性满30岁需进部队“改造”的期待。
▲刘亚仁在社交平台上为《82年生的金智英》发声:" 希望通过互相同情,能感受到我们是一起的,超越性别与差异。"
面对网络上的诋毁,刘亚仁不惮直接回呛。于他,公开场合的言论没有任何包袱,反正再怎么低调,也有被舆论扫射的时候,倒不如真性情来得痛快。
除了演戏、参与公共讨论,他还会将余下的精力分摊给其他事务。拥有一颗文艺灵魂的他,酷爱阅读和写诗,还在14年用本名“严弘植”和几个80后艺术家共同成立了Studio Concrete——一个集合画廊、工作坊、咖啡馆、图书室、专卖店的复合创意空间,旗下的潮服和食品推出后,都受到了热烈追捧。
▲刘亚创立Studio Concrete(混凝土工作室)
在刘亚仁的理念中,这些斜杠身份远不只是玩票,它们与其塑造的众多经典角色一样,都是为了挣脱呆板定义,重新确定自我价值的砝码。
最终,他将借由种种多元化尝试,回归到一个更趋完整、融贯和通透的状态,就像他赋予自己艺名的含义:“亚仁”在德语中译作“一(enis)”,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具有无限可能的。
和小王子身边的伙伴不同,这只狐狸直到声名显赫的今天,仍拒绝被驯服,且以他用不完的精力,反复诠释着那条已渐被市场舍却的座右铭——
一个演员的黄金期不在过去,也不属于未来,而是当下。
作者 | 邹迪阳
编辑 | 徐   观
排版 | 翁   杰
点击关注我们
不值得影评
电影是一场梦,我们是鉴梦师
往期推荐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