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作者 | 吴棠
《迪迦奥特曼》下架事件之后,又一次童书被读者举报的消息流出。
十月底,豆瓣一位用户提到,有一位学生家长读到《伊索寓言》里面一个螃蟹掐死了自己坏心肠的蛇朋友的故事,深感不安,拨打上海市民热线,要求出版社删去此篇并追回全部已出版书籍,认为这本书会给小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伊索寓言》被家长举报说“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此事的真实性无法验证,这位家长之奇葩,也不必鞭挞。但由此延伸出的对于儿童读物限度的讨论,值得细细思索。
童话是给孩子看的,但童话一定不是只有“纯真”的。正如有光就有阴影,有黑暗才能体现光明,这个世界上没有单向的纯真,给孩子看的童话里也有着黑森林、女巫,负面人物与悲剧故事。
比如安徒生童话最出名的篇目《美人鱼》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善良主人公怀着未竟的愿望消亡于人间。在《红舞鞋》里,女孩穿上鞋子后整日整夜地跳舞,最后不得不让刽子手砍断双脚,细究起来也很残暴。

▲《小美人鱼》影片背后的故事
另外童话故事里也经常会涉及到道德、价值观教育,不同时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会发生变化的。早在几百年前就写好的童话故事,有自己时代的局限性,如今看来确实也可能会有一些不符合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观。
所以,许多童话在被传诵称赞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学者的批评。比如《格林童话》,它面临的学术界批评从未停息,男权思想、反犹主义,甚至于在二战后被一些人认为是“纳粹主义的根源”。
▲关于“血腥玛丽”的童谣歌词“漂亮女仆排排站”也细思极恐,但改编成蜜雪冰城主题曲后,传遍中国
童话,过去拥有“纯白”的刻板印象,如今竟然在不断举报中被人们看到多重的真实面貌。
举报的起点很坏,但也是时候借机重申一下:童话向来不是只有纯洁的,只由纯洁素材组成作品不可能达到一定文艺高度的。任何作品都是可以接受批评的,但批评不等于举报“让它消失”。一个只读所谓的“纯洁作品”的在真空中长大的孩子,也不一定会长成更好的小孩。
你认错了童话,却说童话骗了你
人们仿佛患上了某种集体性认知失调,一致默认童话故事是纯粹和美好的。
但以审慎的态度查看,事实并非如此。
市场上常见的《格林童话》中文译本,经过多次修订再版,已经将不少被认为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简化或者删去。但仍然存有“暴力情节”。
最广为人知的《灰姑娘》故事里,大姐与二姐为了将脚塞进金鞋子里,嫁给王子,大姐将自己的脚趾切掉,二姐将自己的后脚跟削掉一截,硬生生地将流血的脚塞进金鞋里。
▲《灰姑娘》故事中的大姐和二姐将自己的脚趾切掉,眼睛也被鸽子啄掉(图源:英国报姐)
原文是这么描写的:“王子低头看了看那女孩的脚,发现血从金鞋里面不断涌出,把白袜子都染成了血红色。”
再往后,灰姑娘和王子举行婚礼那一天,两位姐姐为了沾些皇亲国戚的光,紧紧站在新人两侧,停在灰姑娘双肩上的鸽子啄掉了两个姐姐的双眼。故事并不是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尾,而是:“她们(两个姐姐)为自己的邪恶和虚伪付出了代价,从此以后,不得不以盲人的身份,来度过余生。”
《白雪公主》里,王后让猎人去杀掉白雪公主,并要他带两片肺叶和肝脏回来作为证据。猎手放过了白雪公主,将野猪幼崽的肺和肝带了回去。王后命令御厨将内脏调味烹煮,“然后,邪恶的王后,把它们吃了个干干净净”。
▲《白雪公主》中的后妈拿着毒苹果
还有更为恐怖的《杜松子树》《菲切尔的怪鸟》《强盗未婚夫》等,故事里,孩童遭遇虐待、遗弃甚至谋杀,其情节甚至涉及肢解和食人。
格林童话是200年前格林兄弟从各地搜集的民间故事集合而成,但是,其他由特定某一个作家创作的童话故事,也难以称得上“纯净”。
比如,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快乐王子》。快乐王子看见城市里苦难的人们,让燕子将自己宝石作的眼镜和身上纯金的叶子衔给他们,最后变得黯淡无光,燕子也因为没有飞去南方过冬死在了他的身旁。快乐王子的雕像被人们推倒,而他破碎的铅心被扔去炉子里融化。这样的结局令成年人看来也心有戚戚。
▲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快乐王子》中的王子雕像
世界上最早的儿歌集《鹅妈妈童谣》,则成为后世悬疑作家的重要素材库。简约明快的旋律,加之大量直接描述死亡的歌词,让这些童谣蒙上一层恐怖色彩。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无人生还》和《黑麦奇案》里,凶手都选择利用鹅妈妈童谣里的选段来策划谋杀。
如今,很多以恐怖为情绪基调的流行文化作品里,都少不了童话和童谣的元素。比如前几年《隐秘的角落》里唱得人寒毛直立的《小白船》,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里久经不衰的IP“恐怖童谣”。最近正热的《鱿鱼游戏》,里面也利用大量童谣和童年游戏来执行杀人游戏。
制造反差,使人“细思恐极”,是这些恐怖剧作的流量密码。
但其所利用的,也是童真的色彩与旋律所固有的纯洁印象,以失真的纯洁来衬托超常的恐怖。
但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童话并不都是只有纯洁的。打破这个刻板印象,是走出绝对性的理解文艺作品的第一步,是父母们走出玻璃心的第一步,也是给予孩子某种信心,相信孩子拥有逐渐接受真实世界的可能性。

童话,是教小孩子看现实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伦敦大桥正在塌下来。塌下来,塌下来。)

儿时哼唱这首歌时,我曾抱有疑惑,歌词为什么要这么写?伦敦大桥为什么要垮下来?
后来,我在许多讲述英国的悬疑作品里频频听到这首童谣,歌声响起,预示着一场重大灾难的来临。
直到写作这篇文章,我才去查阅了这首童谣的诞生背景。历史上,伦敦大桥确实倒塌过,不仅一次,而是多次毁于战乱。
公元965年,泰晤士河上架起第一条木质构造的伦敦桥,五年后毁于战火。第二条是砖头建的,1014年又被侵略者拆毁,其目的是将英国一分为二,阻断两地的交通。
▲“伦敦大桥塌下来”(图源:英国报姐)
这首童谣由此流行起来,它不仅预示着大桥的崩塌,也预示着战乱和颓败的来临。正因如此,这支明朗的小曲蒙上一层悲剧色彩。后人吟唱时,也能隐约体悟到其中的阴暗一面。
它有简单的旋律,却在讲述现实中的悲剧故事。
无论是童谣还是童话,大都是成年人创作的,它除了讲述,有些也会巧妙地运用隐喻,在童话里植入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儿童的道德训诫。
《鹅妈妈童谣》里知名的《玛丽小姐真倔强》,便是一首知名的宗教讽刺童谣。它隐喻的是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她在英国发动宗教迫害,残忍地烧死和折磨新教徒,成为一名暴君。后来,人们将她称作“血腥玛丽”,并创作了《玛丽小姐真倔强》来纪念此事。
《玛丽小姐真倔强》
“玛丽小姐真倔强,你的花园长得怎么样?银色的铃铛、美丽的贝壳,漂亮的女仆排排坐。”“花园”隐喻的是被迫害新教徒的墓地,“银铃铛”和“贝壳”是酷刑工具的俗语。
如果说,童话是现实的水中倒影,那么《格林童话》反映的则是18世纪生灵涂炭、经济凋敝的德国社会。
在漫长的中世纪,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让德国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战后德国分裂为300多个大小邦国。于是可以理解《格林童话》里缘何有那么多的王子与公主,也可以理解,作为儿童的睡前故事,为什么充斥着死亡与杀戮——这是当时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
母亲们也许想以“黑暗”的童话故事,教会孩子们理解残酷的世界,学会应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直面生死。
▲《白雪公主》
以及,童话里之所以有那么多“邪恶继母”,是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女性分娩死亡率极高,男性续弦非常普遍。
欧洲历史上实行长子继承制,继母们为了自己的孩子继承遗产或者王位,想方设法害死前妻的孩子,在当时也是常见的。
童话也从现实中来,这世界上没有真空地带,包括童话里也没有世外桃源。
被人们认可的童话里,多得是现实的隐喻,以及前人浓缩和包装过后的生存哲学。
可以批评,但不是“让它消失”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年代。儿童死亡率和人均寿命分别位于人类历史上的最低端和最高端,我们的孩子不必再面临一个残暴无情的世界,那么,这些几百年前的、或许有些残酷的童话故事,还有必要讲给他们听吗?
也许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的一些父母正在做出和几百年前的父母们截然相反的选择。
几百年前,父母们将社会的阴暗面糅入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如今,有父母要求出版社追回所有《伊索寓言》,向电视台反应《迪迦奥特曼》《百变马丁》《名侦探柯南》涉嫌持械殴打、暴力阴暗的情节。
他们希望将儿童故事里的阴暗面全部剔除出去,为孩子打造一个洁净乐园。
▲《黑镜》第四季中,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将会屏蔽血腥等场景的系统植入孩子脑里
因为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所以我们也无法验证两者的做法孰优孰劣。不过,围绕此的讨论一直经久不息。
有人认为,童话中的暴力元素会让孩子们以为暴力解决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各类恐怖情节则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和心灵的伤害。
传播学里著名的“电视暴力研究”曾通过实验证明,暴力电影会促成儿童的攻击心理。“若是长时间不断地接触动画媒介暴力,便会对这些暴力的认知、行为达成一致,产生认同,使儿童倾向于以攻击的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
▲《小美人鱼》
但也有学者持乐观态度。
儿童心理研究者布鲁诺·贝特莱姆认为,那些含有野蛮残酷内容的童话故事,有助于孩子宣泄他自己的可怕冲动。当孩子听到童话里也有坏事时,发现他自己不是唯一想干坏事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解脱感。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一些社会问题,尽管他们必须长大后才会完全理解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是我们的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行了一场现实社会的生存演习。
童话里的暴力与恐怖有其教育目的:在群体中,儿童迟早会遇见各种挑战:背叛、阴谋、克服恐惧、争吵和嫉妒。他们迟早要面临人性的丑恶一面,需要发展能力应对这些黑暗力量。
▲《睡美人》
有人比喻,童话里的黑暗像给孩子“接种了一针邪恶疫苗”,帮助他们理解和接纳社会的不完整,抵御生活的风险,勇敢地面对挫折。
两相辩驳,大约永远不会有一个说服所有人的答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以及有必要重申:任何作品都是可以接受批评与重新认识的,但批评不等于举报“让它消失”。
作者 | 吴棠
编辑 | 莫奈、李波
排版 | 菲菲
点击关注我们
不值得影评
电影是一场梦,我们是鉴梦师
往期推荐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