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窝主刷微博时,看到最有争议的话题,就是#梦想改造家翻车#这件事了。
争议的核心,围绕着东方卫视的家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11月19日最新一期,建筑师帮助一位甘肃白银的农村老爷爷改造农村自建房而展开。

来自节目截图
引起了全网群嘲的,是这一期最终的收房效果。

来自节目截图
大家愤怒的重点,包括由红砖+水泥+木头等元素组成的平层建筑,和房主老爷爷原本表述的想要一座欧式风格2层小洋楼完全不符;
来自节目截图
更何况所选用的红砖品质也差到不能令人满意。

来自节目截图
还包括房子内部的几处构造,黑暗、逼仄、狭小,还有室外带空洞的卫生间,甚至不能满足老人居住的一些基本需求;

来自节目截图
同时,地处西北白银,这样一个四周房间都以镂空红砖为结构的房屋,能不能保证凛冽冬天的气温和院子抵御强风的能力,也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重点。

来自节目截图
由梦想改造家节目和房主老人的子女共同承担,高达132万的房子造价也争议重重。
来自节目截图
一期节目激起千层浪,正如很多网友评论,这样的房子也许适合作为一个网红民宿而存在,对于日常有居住需求的人来说,并不合适。
来自节目截图
后续也一直在发生着许多诸如「高级审美之争」、「建筑师为谁而修建房子」等讨论,事件持续发酵,节目组发出声明,建筑师本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关于这一事件的评价早已铺天盖地,随着「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当下的时代重点,未来一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到乡村整体,小到一间民居的升级改造被大家看到。
来自建筑学院
这不仅是当地人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这些旅行者来说,中国的传统村落的变与不化,同样也会为旅行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摄影师伊蓝
而今天窝主想给大家推荐的,则是一些「成功案例」。
是那些在经历了改造、变化之后,化老旧为神奇,不仅「存活」下来,更将其千百年孕育出的独特气质传承下来的乡村。
来自马蜂窝用户@枫子一大叔
- 东梓关村 -
📍杭州富阳
如今的东梓关村,早已成为赫赫有名一处风景,把民居改造成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这个村庄做到了。
来自马蜂窝用户@韦苡珊
2014年,杭州选出了13座村庄作为「杭派民居」的示范村,东梓关村就在其中之列。

来自马蜂窝用户@小东西
距离富阳城区很近的东梓关村,因郁达夫的同名小说而著名。
来自马蜂窝用户@来来去去1967
1932年,郁达夫发表了小说《东梓关》,文中对村子是这样描述的:
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黄泥的,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横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间……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晨霜……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了。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
东梓关村的改造项目,由建筑师孟凡浩主持设计,而在他的团队2014年第一次进入东梓关村时,这里已经是一个破败萧索、人口外流严重的村子,全村人口不足两千人,真正住在村里的只有约三百人。
来自archdaily
所以他的改造,不仅仅是要给居住条件不佳的村民们一个新家,更是要扭转一座村子的未来方向和命运。

来自archdaily
当一座座全新的白墙黑瓦的杭派建筑在富春江边拔地而起之后,这座山水画般的乡村完成了它的重生,百姓们回迁到了保留着古老气质,但内部空间已经完全提升的新家中。
来自马蜂窝用户@可爱超膘
很多人发现,这里似乎和郁达夫小说中描述的风景没什么不同,百余座清末民初的建筑、青石板路、古老的堂屋都还在,新生的民居完美融入在远山云影之下,好像它们原本就应该在那里。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
- 文村 - 
📍杭州富阳

同样的案例,还发生在同在杭州富阳的文村。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如果要选出一位中国最懂江南民居的人,建筑师王澍一定是首推人物之一。
建筑师王澍
2012年,王澍成为了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的第一位中国建筑师,此后,他开始了富阳文村乡村民居的改造项目。
来自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有着940年历史的文村,也在富春江畔,倚靠着笔架山,是一个约有400人的小村子,也许这山这村,就曾被黄公望画进过《富春山居图》。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但在最初见到文村时,这里已是一座还残存着40幢建于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期的老房子的村庄,这座王澍眼中的「半残废」村落,也开始重生。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用3年时间,王澍在文村设计建造了14幢24户农居,外立面设计只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等元素,与村落风貌保持了一致。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有人说,只有当你真正见过浙江农村的那种中欧混搭的土洋楼别墅建筑,你才会意识到王澍的文村是多么美。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这14幢民居不仅在造型上夺人眼球,同时还享有独一无二的建房政策,这也是建筑师更深一层的想法,他「并不希望只是为乡村带去建筑,他更想为乡村带去变革的力量」。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在文村中沿着溪流行进,对岸即是灰、白、黄三种基础色调组成的新楼,偶尔也会有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夹在其间,两排新老建筑形态样式都不相同,但审美风格却高度一致,也许当生活的地方有了性格,人们才会更有创造力吧。
来自马蜂窝用户@蓝先生随行记
- 王家疃村 -
📍山东威海
这又是一座面对农业衰败、人口迁出、大量房屋闲置、活力不足等问题的百年小村庄,而它的优势则在于村庄原始格局完好,传统风貌明显,会有游客选择来这里旅行。
来自有方
这次的建筑师叫做何崴,是一位有着丰富的乡村项目升级改造经验的专家,而且在他所获的众多奖项中,就有一项「住建部中国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
来自有方
何崴在王家疃村的改造重点,不是前面话题中的民居,而是要将村中闲置的民居升级成为拥有更丰富用途的建筑,在吸引游客这件事上多走一步。
来自马蜂窝用户@阿biu二佳自驾游
其中一个名为「十二间乡村美学堂」的建筑,并不是真的有十二间,而是改造前的这座典型的胶东民居,有十二开间,当地人称之为「十二间房」,新生之后,它成为了村中的文化中心,图书馆、教室、文创都是为亲子家庭而准备的。
来自有方
这一项目中,还包括了由亮剑不很协调的民居改造而来的琴舍和「回炉」改造的柿园民宿,曾经破败的农舍正在被一间间修复,而乡村也逐步重现生机。
来自有方
人们开始回归,是乡村重新具有吸引力的体现。
来自马蜂窝用户@威海康辉小康
2016年,在多肉植物种植领域已经小有名气的二木卖掉了威海城里的房子,在王家疃村附近的里口山上租了110亩地,并在这里打造了国内最早的标准化多肉温室,时至今日依然游人不断。
来自马蜂窝用户@叫我王木木
何崴的乡村改造项目还有很多,除了王家疃村,他的「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也很成功。

来自马蜂窝用户@山峰不会写游记
福建三明上坪村中,村口节点、杨家学堂和大夫第等多个区域的改造让上坪村古朴依然的同时,也因为新元素与自然、历史的完美融合变得更加生动了。
来自马蜂窝用户@山峰不会写游记
- 蓝田村土楼 -
📍福建龙岩
看多了常规形态的乡村,这次来看看建筑师是如何改造一座「立体村落」的。

来自马蜂窝用户@秋千画笔就是笔画千秋

福建龙岩,是中国土楼的博物馆,早已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其实形态并不只是我们印象中最常见的圆环形,方方正正的土楼在福建也很常见。
但这种因宗族相聚而抵御外敌而生的建筑形态,已经渐渐不再适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正面临着被荒弃、被损毁的现状。
2019年,建筑师林君翰对福建龙岩的两座土楼,做了相对小规模的改造,但正是简单的两笔,却让他拿下了英国的老牌建筑杂志The Architectural Review评出的「New Into Old改造佳作奖」。
对村中最大的镇春楼,建筑师给它增加了一座高达12米的木塔,螺旋上升的楼梯延伸出坡道,与土楼二、三、四环廊相连,到达塔顶时,刚好可以俯瞰周围的土楼全貌。
木塔的出现,打破了土楼「封闭」的印象,这种几乎不能称为「改造」,反而更像「艺术装置」的小巧思,让这座土楼的气质瞬间变得活跃轻松起来。
另一座接受改造的裕德楼,在改造前就已经成为了村里的夏令营举办场所,为了让这座土楼对大小朋友们都更具吸引力,建筑师的「小动作」依然还是楼梯。
把土楼二层拐角上一间房间原先的窗户拆除,窗洞扩大,用木头搭建出一个漏斗形的楼梯,从土楼的前院里,就可以直接走进二层的图书馆了,像喇叭一样的楼梯,就成了读书的空间。
后来,村民们甚至不叫土楼的名字了,他们不再叫土楼的名字,直接叫它「大喇叭」。
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还有很多乡村正在经历着类似文章中这些村落的蜕变,但建筑师们要做的,也许正如王澍所说的:
乡村改造应该延续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期节目你看了没?
你对未来的中国乡村有哪些向往?
- end -

雪季已来!戳👇看老司机的滑雪指南!
点个在看,用好建筑洗洗眼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