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与「谣」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早期二者的区别是「有无曲调」——「歌」是有曲调的、完整的「乐歌」;「谣」则是「徒歌」,即没有曲调、只说不唱的韵文作品。
但是,对于「歌」与「谣」,古人并没有区分得那么仔细。许多时候可以「歌」代「谣」,因为「歌」是总称,「徒歌」也是「歌」,因此「谣」也可以用「歌谣」一词连称。
先秦时期的歌谣,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但大多属于「自歌合乐」,即其本意不是为了合乐,但却偶然合乐产生歌谣。随着文化的发展,「诗言志,歌永言」的观念开始出现。
△ 《诗经名物图解》·江户时代·儒学者细井徇

这种观念在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雅乐」与「颂乐」,更是有意为之的「乐歌」。
「歌」的概念逐渐变成「工歌合乐」,和「谣」的区别开始凸显。但先秦时期「歌」与「谣」的区别还不 是十分明显,「歌谣」的含义仍然比较宽泛。
从秦朝开始,朝廷设立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官署——乐府。到汉初被废除,及汉武帝时期重建,「歌」与「谣」的区分愈加明显。
两者虽然依旧互相渗透影响,但从汉朝开始,彼此拥有了各自发展的轨迹。本文将以汉朝为起点,以「歌」的历史轨迹作为辅助和对比,重点梳理「谣」的发展史。
△ 《调琴啜茗图》·唐·周昉

乐府的出现,使「歌」的音乐性得到了强化,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合乐之歌」。「歌」开始脱离歌谣的概念,成为乐府专门的「乐歌」;「谣」逐渐成为代表民间的「民谣」。
而因汉朝「谶纬之学」兴盛,「谣」从先秦时期的「自歌合乐」逐渐发展到了和谣谚、谶语相结合。「谣」的这种形式,基本无音乐性可言。另外,在汉朝出现了很多褒贬官吏与讽刺时政的「谣」。
这些「谣」往往是民间心声的反映,表达普通老百姓对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看法,其本意不是为了欣赏或者演奏,所以「谣」的音乐性变得很微弱。
△ 《古乐府》·元末·克明
但是,乐府所作的「歌」和民间的「谣」依旧密不可分。汉乐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宫廷贵族宗庙祭祀、天子宴饮群臣以及军中所用之「雅乐」,其功能与《诗经》中的「颂」相同。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高祖刘邦对楚声的偏爱,楚地「民谣」开始从民间走向宫廷。另一部分则是采集各地流传的无名「民谣」,经过乐府的加工、整理、配乐,制成「俗曲歌辞」。
在东汉时期推行的「举谣言」制使东汉「俗曲歌辞」创作者群体,开始向底层 文人与民间艺人迁移。可见不论是「雅乐」还是「俗曲歌辞」,两者都与当时的「民谣」有着密切的联系。
△ 《古乐府》·元末·左克明编

汉朝无论是乐府所作之「歌」还是「民谣」都出现了一批以五言为主的作品。五言比四言增加了一个字,更适合用来表达创作者复杂的感情。此外,五言增加了一个节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不同节奏的交替运用使句式更富于变化,呈现出动态的美感,打破了四言呆板、凝重之感。大量五言的「歌」和「谣」也直接推动「诗」的变革,原先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诗体,逐渐引起文人的兴趣。
到了东汉末期,随着儒家思想文化的统治开始受到冲击,「诗」的雅俗观念愈加转变,从士大夫到下层文人普遍进行五言诗的创作,五言诗体就此开始逐渐取代四言诗体的正统地位。
△ 《宫女游园图立轴》·元·佚名

班固认为,汉朝「歌谣」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言下之意是,汉朝「歌谣」的创作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而生哀乐之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发为吟咏,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
汉乐府之「歌」和民间之「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决定了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文事一体」特征。
「歌」借助于动听感人的音乐传播,「谣」借助于具有时代性的故事流传。但是由于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不容易保存,所以汉朝「歌谣」流传至今,就只剩下歌词和故事本身了。
△ 《听琴图》·明·杜堇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战乱频繁,以东汉党人为代表的士人们上书抗争,却招来了惨烈的「党锢之祸」。维系汉家王朝的儒家思想,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人
们对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人格理想和处世哲学都产生了质疑,社会急切盼望另一种哲学来拯救苦难的心灵。老庄哲学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其放达浪漫的玄学思想幵始扩散,并在魏晋时期成为社 会的主流思想。
玄学思想的兴盛,也促使了「音乐」蓬勃发展。魏晋时期的「民谣」,不再是汉朝之前的「自歌合乐」,而是逐渐成为有音乐性、能够供民众欣赏和演奏的完整作品。
△ 《合乐仕女图》·五代十国·周文矩

除了宫廷创作的「雅乐」依旧称为「歌」之外,「民谣」也有了「歌」的特点。所以「歌」与「谣」的界限从此时期开始逐渐模糊,民间的「歌」与「谣」都可统称为「歌谣」。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不仅导致西晋王朝灭亡,而且自此开始,中国陷入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从东晋王朝和五胡十六国的南北对峙起,南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差异越发明显。
这种差异,自然也导致了南北「歌谣」色彩和情调的大不同。于是,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歌谣」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扼要地说明了南北朝「歌谣」的区别。
△ 《汉宫春晓图》·明·仇英

南朝「歌谣」分为「吴声歌」「西曲歌」「神弦歌」三大部分。「吴声歌」产生于吴地,以建业为中心;「西曲歌」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
除「神弦歌」为民间「弦歌祀神」所歌之曲外,其他大部分「歌谣」都属于「男女情爱」之歌。南朝「歌谣」多为情歌的原因,缘于晋士南迁,自魏晋以来推崇的玄学依旧在此地盛行。
玄学所引发的「生命珍贵」意识,直接导致了南朝人士的个性自觉,他们都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个性张扬。这种追求解放的态度,也让南朝女性有相对较高的自由度,她们不愿被封建礼教束缚,任情而为。
△ 《仕女琴棋图卷》·清

所以,在南朝,追求人生快乐、感情满足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专咏男女之情的「歌谣」自然受到人们喜爱。此外,南朝统治者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仅限于娱乐,皇族文化也流于通俗,常流露出生命苦短、及时享乐的心理,因此,市井间艳丽的风情成为南朝受众最广的主题。
和南朝完全不同,北朝「歌谣」由于北方各民族人民居住分散,风俗各异,所以「歌谣」的创作,受统治者的影响和限制较少。加之长期处于民族混战的动荡局面,北朝「歌谣」的主题因而比南朝要宽泛丰富得多。
南北朝「歌谣」,不仅主题上有巨大的差异,在风格和歌辞上也有本质的区别。南朝统治地区,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充沛的雨水、丰富的植被,处处山清水秀,富饶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南朝人民的性情。
△ 《合乐图》·五代十国·周文矩
再加上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南朝「歌谣」风格温和、恬静、含蓄,体裁大多短小,多是五言四句,歌辞注重形式和格律,力求精丽工巧的辞采,大量使用双关、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相反,北朝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连年战乱,各个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族和汉族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北朝「歌谣」爽直坦率、豪放刚健的风格,歌辞上质朴无华,没有巧妙的修辞手法。
虽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北朝「歌谣」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是南朝「歌谣」所不及的。南北朝「歌谣」中的五绝体和七绝体,经过文人创作加以美化,后来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知中ZHICHINA重点书上市
《太喜欢诗词了!》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入手
撰文|罗兆良
节选自知中ZHICHINA

特集004《民谣啊民谣》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获取《太喜欢诗词了!给孩子的中外诗歌全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