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11 月 17 号,在网上看到了魏永康妻子个人账号发表讣告,文中称现年 38 岁的魏永康于 2021 年 11 月 9 日突发疾病,与世长辞。
文中还说:我亲爱的丈夫生前得到过许多亲人、同学好友与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关怀和无私帮助,在此我们全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魏永康离世的消息,随即登上了微博热搜,无数网友都对他的离开感到惋惜。
1983 年出生的他,最被大众熟知的头衔是「东方神童」,年少时所表现出的智商,世间罕见。
3 岁,他已经能认识 1000 多个汉字。
4 岁,已经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
8 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
13 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17 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
有位网友看完魏永康的简历感慨:
他 4 岁读完初中,我 4 岁刚不尿裤子,他 8 岁进入重点高中,我 8 岁刚学加减法,他 13 岁考入大学,我 13 岁还和同学打架,他 17 岁硕博连读,我 17 岁忙着早恋。
那时候的魏永康,是整个湖南华容的骄傲。家长圈、教育圈,无处不有他的传说。
报纸上把他称为「东方神童」,民间说他是「文曲星下凡」。
所有人都坚信,这样一位天才少年,日后会前途无量,会成为国之栋梁。
但是 2003 年,20 岁的魏永康,却被爆被中科院劝退。
劝退的原因是他缺乏自理能力。
此后魏永康意志消沉过一段时间,经常性的离家出走。
好在,他依然是个极其难得的聪明人,消沉了一段时间就开始改变自己。最终成为了幸福快乐的普通人。
有人说,魏永康短暂的人生,经历了别人几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从天才神童,到落魄青年,再到懂生活的丈夫和父亲,他的人生,比小说还要曲折和精彩。
在他离去之后,网上很多人给他留言,其中一条让我印象很深,那条留言是:
兄弟,一路走好!来世做个普通人。
我想,能够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应该也是他所期望的。
一个孩子,无论有没有过人的天资,最终 99% 都是要成为普通人的。
他会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有一些普通的朋友,有普通的小幸福和小烦恼。
而我们作为普通的父母,最大的成功可能不是让孩子有多么辉煌的成就,而是让他能够适应社会,把普通的生活过出滋味来。
对待孩子
避坑比拔苗重要
回看魏永康的成长经历,母亲曾学梅的影响是最大的。
魏永康的父亲魏炳南,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因打仗负伤一直瘫痪在床。
母亲曾学梅是县百货公司的一名工人,但是也非常的聪颖好学,出了名的要强。只是因为年代的关系,才没有继续深造。
魏永康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曾学梅就教儿子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
母亲日积月累的坚持,让魏永康在早期启蒙上优于同龄人很多。
加上他本身就很聪颖,2 岁就已经能够认识很多汉字了。
当时的初中课本也比较简单,母亲在魏永康 4 岁时,就给他讲解完了初中课程。
后来魏永康上了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就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8 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曾学梅心里认定,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所以她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
后来读湘潭大学时,曾学梅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儿子被冠以神童之名,一个家庭充满希望。
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
被成人包办生活,被成人画好路线,被成人指引好方向,这样的孩子,如同成长在真空的罩子里。
等他要独自上学、走上社会时,问题就逐渐显露。
读研期间,母亲没有陪伴在他的身边,所以已经读了 3 年研究生的魏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他不知冷热,常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
房间不会打扫,臭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屋子里臭烘烘的;
他常一个人窝在寝室看书,却忘了考试和毕业论文……
被中科院劝退之后,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灰暗的生活。
我记得曾看过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赵昱鲲的一个观点,他提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避坑比拔苗重要。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明显错过孩子的某方面发展,而不是拔苗助长。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全世界各地都发现过「狼孩」。
孩子很小的时候被狼叼走,被狼群养育长大。到七八岁左右被人类发现救出来。
这些孩子生理上是正常的,但是无论怎样教育,都再难学会开口说话。
孩子成长发育是有必然规律的,严重的错过了某个敏感期或某种能力的发育期,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难以弥补。
所以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对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孩子必然难以适应社会。
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让孩子成为更健全的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内驱力比管教监督更重要
魏永康在学校被劝退,也跟自己没有太多的学习积极性有关。
他从小被母亲严格管束,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不懂社交、没有朋友、与导师交流极少,毕业论文无人指导。
被劝退后,他甚至有些怨恨母亲。
曾学梅也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说:
中科院这个事发生之后,我才思考自己以前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现在我经常教他做家务,也欢迎其他同学找他交流,他自己的生活起居早已能够自理了。
退学后的魏永康,才开始逐渐的学会适应生活、掌控生活。
他学着体贴瘫痪在床的父亲,为父亲端茶送水。
他开始在当地找一份只用上班半天的工作,用下午的时间来读书学习。
2005 年,重新振作的魏永康报考了湘潭大学物理专业硕士,遗憾落榜却并不言败。
也是在 2005 年,他到了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上班,并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2007 年,魏永康在深圳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妻子也跟他在同一家公司。
两人在 2008 年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
妻子表示,丈夫早已从木讷的「神童」变成懂得生活的丈夫,并非传言中所说不近人情,而是变得开朗许多,两人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
妻子还公开了丈夫的照片,照片中的魏永康发福了不少,搂着女儿,父女俩都笑得很开心。
其实能发现,年少时的魏永康和中年的魏永康,都是努力奋斗,但内心的动力完全不同。
年少的他是被母亲监管逼迫的,他自己没有主动想去做好。
中年的他是自己想把生活过好,所以再苦再难,也是主动积极的。
我们曾经分享过,形成内驱力的因素有 3 种:
  • 自主感:我自己愿意做这件事
  • 胜任感:我能做到这件事
  • 联结感:有一个满足基本需求,被鼓励被反馈的环境
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从短期内看,外驱力效果会更明显,它能让孩子快速行动起来。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总是处于被动,习惯了被推着走,那他很难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行动,不是为了自己,丧失了自主权和成就感。
当一个人丧失了自主感,内驱力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努力和事情的价值,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自觉主动的去奋斗。
允许孩子成为普通人
比让孩子成为「天才」更重要
魏永康的新闻,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掀起了一场该不该让允许孩子成为普通人的讨论。
论战双方的观点,似乎各有道理。
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心里只有一个答案,从来不曾动摇:
孩子成为普通人,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根本轮不到父母说允许或不允许,它是一件命中注定、势不可挡的事情。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孩子在成为普通人的路上,有保障一点、有尊严一点、有成就感一点。
那个天才神童魏永康未必是快乐的,但作为普通人,懂得生活的魏永康,却是拥有了更真实的幸福。
也愿每个孩子,都拥有成为幸福的普通人的能力。
昨天我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她说自己对育儿焦虑的时候,就会反复读一段话,我也想分享给大家:
教育不是为了(至少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份好工作。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
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让他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有更多智慧去解决矛盾;
让他在被人评论时有更多智慧去面对内心;
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
让他在书海遨游,睽得新知时感到满足;
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从而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让他有智慧和谐的与世界、与家庭、与朋友、与自己相处。
他们要首先学习做一个普通人,如果幸运,成为一个精英。而不是首先学习做一个精英,如果不幸,成为一个普通人。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 End ——
作者简介:小树妈妈,200万爸妈关注专注3~12岁孩子成长,你关心的教育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领取学习资源

爸妈亲子课堂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回复上方关键词领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