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纪要】铁锂VS三元,谁是本年MVP?| 见智研究
嘉宾: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比亚迪独立非执行董事 王子冬
01
4680电池的优劣评价
首先,4680电池相比18650电池和21700电池的确有不小的进步和优势,但是跟软包和方形去比,其实体积上圆柱电池是不占便宜,因为圆柱那4个角是放不了材料的,只不过圆柱越大,浪费的角越小。
其次,4680是一个结构,是准备往30AH去走,目前做的是27AH,但是并不是说它只适合于三元,实际上用磷酸铁锂也可以做,就是容量低一点。
然后,圆柱电池最早是出现在笔记本电脑上用的,后来加大功率后应用到了电动工具,其工艺没有变化一直是卷绕工艺。
而电池从小圆柱改到大圆柱的过程中,不是我们想象简单的容量放大,它的极限长度、卷绕时候的张力、纠偏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精度要求都提高了,所以良率不高。
此前,容量做大了的电池都愿意做叠片,每一片是单独的,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它会膨胀,但只是这一片膨胀,哪怕100片摞起来,也是这100片各自膨胀,它是独立膨胀,互相没有太大的关联,而卷起来就不一样了。
目前特斯拉提出的配套4680电池的全极耳技术同样难度也很高,目前激光焊接不了,一定要把整个东西揉平了才能焊,但这个揉平非常有讲究,还不能把极片给损伤了,所以提到了一种激光切割的工艺,但是切割方面,从技术上是可以切的,但是实际上对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02
动力电池只缺“有效产能”
电池企业从最早的几百家到现在的一二十家,其中只有头部的几个企业产能利用率比较高,其他的都非常低。六年前,装机量仅为30个GWH,但是根据大家的产能预算,各大电池厂商的产能已经达到300个GWH,产能利用率只有10%。
所以目前的情况下一定是供大于求,但是为什么都在扩产?第一,新能源的话题太过火热。第二,大家都冲着它的未来预期。
实际上,虽然产能比较大,但好品质的电池其实较少,因为产能大不代表都能做出好电池,也就是有效产能不够。
另外,电池厂商盲目的扩产,其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动作。
03
车企逐步进入电池竞争
汽车的零部件,如果占到整车采购成本的10%以上,整车就会开始控制。目前来看,电动汽车的电机和电池都不是传统汽车厂能控制的,但是主机厂也已经在逐步自己做三合一,五合一的驱动电机,下一步就是要控制电池。
因为电池目前占了30%左右的采购成本,甚至在前两年可以占到40%~50%,远远超过了10%,这对车企来说是十分棘手的。
由于动力电池占主机厂采购成本的比例太大,主机厂不去控制是不可能的,目前来看整车肯定是先从pack起步,甚至整车企业如果看到优秀的团队,可能就会整合到自己的旗下,因为整车企业是有能力整合上下游资源的,它要比电池厂去整合资源而来得方便。
准确的说,进入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门槛并不高,但是真正要做出高品质的动力电池门槛却很高,所以短时间来看的话,主机厂还是很难在动力电池领域和目前的一些在线的玩家进行竞争。
04
原材料高涨是短时间缺货,并非结构产能不够
其实这些年材料企业实际上是被压得比较凶的,因为材料的价格的透明度要比电池的透明度高很多。
因为材料厂买的材料在国际上的价格都是统一的,而且是公开的。拿回来材料商收的是加工费,所以材料厂为什么都外面要找偏远的地区,因为电价便宜。
最近的原材料价格大涨应该是短时间缺货,并不是说整个结构产能不够,材料涨价一直是这样周期波动,涨了一段时间随着产能释放出来了,要的量没那么多了,价格就又下来了。
另外,下游大企业夸大需求和囤货也是一方面原因。其实下游企业目前没有做这么大的量,但是在和零部件、材料供应商沟通时却表示要的量大,甚至在多个材料商都作出类似表述,使得中上游都认为订单会很大,需求很旺盛,开始加价购买原材料,造成了一种恐慌,但其实这是短时间的,不是一个长期的。
05
电池厂商仍有承压空间
汽车行业是支柱性产业,因为它能带动周边的整个产业链1:8甚至1:10的规模扩张,使得跟汽车有关的经济总量也非常大。
而目前汽车厂像北汽、福田、长春、一汽等企业的纯利润还不到3%。而电池厂商的毛利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材料利用率,电池技术好坏,废品率等等,以宁德时代为例,毛利在26~29%这个范围波动,实际上做电池环节的毛利还是蛮高的。
所以汽车本身毛利不高,而电池的毛利还在20%左右,整车肯定是要压的,目前来讲电池没有大规模涨价还是因为还能够承压,还有空间。
涨价信息的传递应该有一个延迟,那么延迟多少取决于行业之前存货,而且还需要看真正的用户的需求量是不是真的起来。
所以这个事情,还是需要理性点,目前涨价电池还能承受,还能等一等。但是如果材料还持续涨,估计电池也会有困难。
06
钠离子电池不是1-2年就能出现的
首先钠离子电池不是今天新的东西,5年前中科院物理所的陈院士就一直在研究,国内有很多团队甚至已经研究了10年了。

但是实际上,钠离子离子电池追不上锂电池性能,而想要替代锂电池,那么整个性能上就需要改变。现在只是现在因为碳酸锂、钴、镍都涨价的情况下,锂电池价格上来之后,钠离子电池在低成本这上面出现的优势而引起人的注意。
目前来看,中科院在山西已经有一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今年6月份开始向市场投放了,但是投放不代表钠离子就完全达到产业化了,恰恰是在产业化前期,它要有一定的应用和使用,就是在使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现在钠离子的胀气问题以及钠离子的寿命的稳定性问题,还没有像理论说的那么好,实际到现在没有很好的解决,还有工艺问题,包括钠离子出来跟什么样的负极搭配,跟什么样的电解液隔膜使用最合理,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去找到最合适的配方,1-2年内钠离子电池仍是理想很好,但是现实很骨感。
⭐星标华尔街见闻,好内容不错过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