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程序
预订单向历 2022
享受首发特惠价及限量赠品
《情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于自己 71 高龄时对自己少女时期初恋的追忆,那是一场与中国青年充满了异国情怀的相恋,作者真实详尽地描述了这段发生在 30 年代地法属殖民地越南的一幕爱情悲剧。
在 1984 年首次发行后,《情人》即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甚至荣获了法国最具权威性的“龚古尔”文学奖。而这却激起了评论界的反对——“龚古尔”奖本是为新晋年轻作家而设的奖项,却直接颁给了一名七十岁的女作家。可见,一本《情人》的横空出世,已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杜拉斯现象”。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至 1991 年,杜拉斯在《情人》的基础上历时一年写成了语言更为简洁具体的《中国北方的情人》,将其述成了故事体。新书叙事里的每个自然段,就像电影镜头中的一个个画面,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尤其流畅自如。这也使得《中国北方的情人》有机会成为此后改编电影的范本,由法国著名导演阿诺导演。当年,《情人》一片投资 1 亿法郎,由英国新秀简·玛奇和港星梁家辉主演,打破法国两年来电影票房纪录,将“杜拉斯现象”再次推向了新高潮。
小说改编同名电影《情人》1992

与《情人》不同,《中国北方的情人》体现了杜拉斯男女两性平等对话的思想倾向。在杜拉斯看来,只有两性平等的前提下,对话才有可能展开。这就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追求目标有根本上的不同,杜拉斯表示,她拒绝与之为伍:“听说男人一文不名,我想因此而改变主张。他们不能糟糕到这种程度。”
小说改编同名电影《情人》1992
因此,《中国北方的情人》中的中国情人形象,完全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集体想象模式,一改《情人》中那个柔弱、胆怯、爱哭的形象,后来的这个情人看上去明显更讨人喜欢了:“这个满州情人既有高大、俊朗的男性外表和果断、强悍的行事风格,又有温柔、体贴、痴情、多愁善感的女性化心理特征。”
小说改编同名电影《情人》1992

法国少女既体贴、温顺,又大胆、主动,既充满野性,又富有激情。此时,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性别压制便不那么尖锐了。两个爱情主人公在相互注视与尊重中深爱,真正体现了“双性同体”的美好理想。
小说改编同名电影《情人》1992
杜拉斯是个拥有着“半白人”“半印度支那人”双重身份的作者,而这决定了她在书写东方时的矛盾心理。她的痛苦源自无法忘怀的东方,也源自她无法融入的西方,东西方在玛格丽特的身上对峙着,扭曲着她的身体和灵魂。杜拉斯正是通过不断重构殖民地童年记忆,去寻求、确证她的复杂的多重的文化身份的。
小说改编同名电影《情人》1992

杜拉斯本人真实的初恋就发生在 1930 年,那个中国青年也有一个真实的名字,叫做李云泰。情人李云泰送别年满 18 岁的杜拉斯坐船离开越南回到法国的多年后,杜拉斯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里,李云泰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也根本不能不爱她,他将爱她一直到他死。这便是《情人》的根本来源,那么简单,也那么深刻。
点击关注「单向历·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