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星标关注不走丢!
先说一个小花絮,这篇影评大概在半个月前就写好了,不过可能是受电影的影响,结果被遗忘了——《被遗忘的影评》。这个小花絮真的与接下来要说的这部电影很配了。
这是一部2020年的战争电影,截至目前在豆瓣标记看过的人数仅仅只有两千多人。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以及这场战役一样,这部电影,也被人们遗忘。
说起关于二战电影已经有太多太多,《血战钢锯岭》、《决战中途岛》、《波斯语课》、《模仿游戏》等等。虽说是战争片,但其实稍微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战争电影讲述的还是拯救。或者是像《血战钢锯岭》这样拯救个体,或者是像《模仿游戏》那样拯救了一场战争。
而这部《被遗忘的战役》,顾名思义,被世人所遗忘。
为何被遗忘,因为失败。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背景是二战市场花园行动至斯海尔德河战役时期,其中,市场花园行动以盟军失败而告终,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催生出长达五个星期的斯海尔德河战役
斯海尔德河战役虽然盟军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付出的伤亡实在是过于重大。
影片中给出的伤亡并没有统计完整。
实际同盟国参战6万人,德国参战9万人,伤亡情况是同盟国伤亡12873人,其中包括6367名加拿大人;德国伤亡不明,约11000人,但被俘41043人。
对比斯海尔德河战役的伤亡情况与结果,可能还可以用惨胜来概括。那在这之前的市场花园行动则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市场花园行动,盟军参战35000人,德军20000人。然而在参战人数近乎两倍于德国的情况下,盟军伤亡却近两万,德军伤亡不明,伤亡数量在3000-10000。
影片中盟军指挥官提到的阿纳姆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中永远的痛。
为了提前结束战斗,盟军将大批伞兵投放在德军背后,准备配合地面部队彻底结束战斗。然而因为情报不足、轻敌等等情况,空中部队遭遇重大打击,直接导致战役失败。
影片中也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场景。三线之一的主角,这位英国飞行员,亲身经历了这地狱般的场景。
在夺取阿纳姆大桥行动中,其中一位战地指挥官面对那座他们永远也未能到达的阿纳姆大桥哀叹道:“那座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自此,阿纳姆的桥梁被称为“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
1977年,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指导,包括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安东尼·霍普金斯参与的同名电影《遥远的桥》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血泪史。有兴趣的可以去观看。
说回电影本身。
影片由荷兰出品,有着欧洲影片一贯冷峻的风格,分为三线叙事:为了生存加入德军的荷兰少年,为了帮助弟弟被迫加入反抗军的泽兰女孩,以及前文提到的盟军指挥官儿子,一位滑翔机飞行员。
这么一说倒有些类似于诺兰的《敦刻尔克》。
影片本身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宏大的战争场景上,当然这点我是认同的。
在我看来,只知道靠爆炸去引发观众分泌肾上腺素,激起心中高昂的战意,那是战争片最低级的手法。
可是三线叙事带来最严重的弊端就是散,剧情散,人物散。
观众刚熟悉一个角色,一段剧情,就又跳到了另一个人,没等适应第二段,第三段又接踵而至。
加上第二幕过于平淡的文戏,脸盲,对这段历史不熟悉等等原因,很容易让大部分观众昏昏欲睡,当然也包括我。
三线叙事节奏本就不好把握,导演又刻意将三条线主人公往一起引导,去达到最后一幕让本无交集的三代...不是,三人同框的名场面。
三人相遇的那一刻,又包含死亡、新生、释怀、理解等等元素,这本该是影片情绪到达顶点的瞬间,但由于前期节奏过于散的问题,很难让人能融入到那个氛围中。
导演原本可以选择一条最安全的路线去拍,比如简单介绍一下市场花园行动后将斯海尔德河战役按时间线选择几场重要战斗拍出来,靠着大场面去吸引人。
导演选择去描绘战争中的小人物,去描绘战争中的生不由己。战争残酷人们都了解,断肢横飞也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了,而小人物命运漂泊,被大势裹挟着被动向死亡踏步前行,更能触动观众。
在女主与那位荷兰少年临终道别的那场戏中,并没有千言万语,没有临终嘱托,没有道歉的话语。只是通过近景,几个简单的正反打镜头,切两位主人公的面部表情。
这几个镜头把愧疚、不舍、不甘、谅解等等人物心理活动都表达了出来。这,就够了。
几场战争场面拍得也比较精彩,长镜头、手持摄影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能说影片到底是好是坏,只能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它并没有去走适应市场主流的风格路线。
说来也讽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身也算是“失败”。
因为失败,所以耻辱,所以即使最后的结局是胜利,这段历史也鲜被提及,也就会被逐渐遗忘在漫漫长河里。
无论是斯海尔德河战役战役本身,还是这部电影,最后可能都逃脱不了这个结局。
争不可能一直胜利,但为什么我们所呈现的大都是胜利的战争,那些失败的战役不存在吗?
市场花园行动,斯海尔德河战役,战场上临时搭建的纪念碑,《被遗忘的战役》,这些都存在过,只不过它们真的已经快被遗忘了......
右上角星标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得精彩推送
留下“在看”的印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