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作者|童书妈妈
大家好,我是桃蛋妈,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审美和评分标准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
今年高考前,6月2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绿皮书)。

该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考作文不能“生活在树上”》,给大家摘录其中一段——
高考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指挥棒,对高考作文水平的评判直接影响着中学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价值判断。
《生活在树上》反映出作者良好的语文基础和综合素养,但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还缺乏正确认识。
报告还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要倡导一种朴实的语言教育观,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敏感,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语言——
高考作文评分理应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而不是鼓励生僻晦涩、炫技式的语言表达。
教育部的这一动作,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导了未来的应试作文评分标准,那就是,一篇好作文必须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
比起规规矩矩的套路作文,以后得高分的作文可能得更鲜活生动,更“野”。
像去年的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估计以后很难得高分了。
作为家长,桃蛋妈特别欢迎这种改革,那么咱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入手,培养孩子写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的作文呢?
我觉得有一个语文老师做得非常好,她是公立学校的初中老师谢文华,在双减的几年前,她自己就给学生减了。原因竟然是:她给儿子改作文,儿子造反了。
受了刺激之后,她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够成就孩子的?是高高在上地告诉他们标准答案是什么、怎么改更好,还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三思之后,谢文华做了几个大胆的改变,把全班学生的基础训练作业都减免了,每天只需写一篇字数不限的日记或者随笔,并且一直坚持到中考,还鼓励学生开公众号当“大V”。
她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呢?学生们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了么?桃蛋妈看完后,真希望我家娃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

以下是谢文华的自述:

01

儿子说作文就是我的孩子
你没有权利修改

1997年,我开始带初中语文,批改两个班140多名学生的作文是一项大工程,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讨教学习后得知,学生的作文可以大致分为几类,每一类都可以设定固定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改作文的时候直接套用就可以了。照做后,我批改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2013年,儿子分到了我的班里,一次批改作文,我觉得他的构思和一些用词都不太恰当,就给他了一些建议让他修改。
他执意不肯改,我俩起了争执,他放话说,“我的作文就像我的孩子,按照你的想法修改之后,作文就成你的了,跟我没有关系”,只有他本人才有权利决定是否修改。
和儿子的争执戳中了我。其实,我之前一直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写在学生作文后面的评语,大多数学生并不认真看,那些修改建议,他们从内心里恐怕也不太认同。
而每次我改完两个班的作文,就像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一般,心里只有轻松,没有快乐!
作文看似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能应付考试,可是没有个性、没有温度、没有思辩,甚至从中看不到那个原本应鲜活的“我”。
反思后,我想明白了:学生的作文,追求文笔优美、措辞得当固然重要的,但是那些写得不那么美,甚至让人读不下去的文章,也都是每一个孩子用心写下来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他们对文字的把握水平不同而已。
套话是死的,而文字背后的人却是鲜活而多彩的。一昧按照套路改作文,只会把孩子们推得越来越远。
我下决心改变策略——不再按照“挑刺”的态度来看作文,尽量不给修改建议,而是试着挑出每个孩子作文中的优点,拿出来分享。
渐渐地,我从一个学生作品的评判者变为了欣赏者、分享者。
这样不修改作文,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吗?

02

比欣赏名家作品更来劲的
是分享孩子们的作文
几乎每一节语文课,我都会利用投屏分享孩子们写下的好句子,有时还会选择几篇范文,像讲解课文一样分析欣赏。
神奇的是,学习同学们的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成语的化用、各种描写的赏析,都可以从随笔中体现出来。
比起教材上的名家作品,同学们的好词好句和写作方法学起来更来劲。
小雅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刚入学时,并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直到有一次她写了一篇不错的作文《初秋微凉》,我挑出了文中三处精彩的地方,详细地分享给了同学们,很快,这些优点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其他同学的随笔当中了。

她非常开心地发现,“原来写作文这么有意思,原来我也可以写得很好”。找到了自信,她的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
后来我发现,孩子们从写作中受益的,竟然还有家庭关系?

03

换了5个班的“顽劣”青春期孩子
通过写作

让消防员爸爸回归家庭
初中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大多数都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亲子之间,往往是说不上几句话就“炸毛”了。孩子每天想什么,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烦恼,家长很少能了解到,更别说看他们的文章了。
孩子每天的随笔,不仅仅是一份语文作业,更是孩子心灵的展露,父母应当是第一读者。我开了家长会,鼓励所有家长给孩子开公众号,把孩子的随笔编辑后发布出来。
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孩子的文章也有了不同类型的读者,可以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
▲谢文华老师朋友圈的日常。她每天都要在朋友圈和班级微信群里转发孩子们的文章,并摘录打动她的一段话。
班里一个孩子晨晨非常调皮,因为太顽劣,没有一个老师能管住他,小学阶段光是换班级,他就换了5个,老师们提起他就头疼。到初一了,他上课时间还经常离开座位,课堂上也总抢着和老师说话。
他的爸爸是消防员,工作特别忙,晨晨上小学的几年,爸爸一次都没有去接过他放学。爸爸有句挂在嘴边的话,“妈妈负责教育孩子,我负责赚钱养家”,即使回到家里,也很少操心孩子的事情。
有一次作文,晨晨写了一篇《最美逆行者》的文章,他讲了爸爸冒险救火的故事,因为真实、生动,感动了班里的同学,大家都觉得他爸爸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把文章转发给了晨晨的爸爸,他看了非常受触动,当时就给自己的儿子编辑了一大段话,算是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
从那以后,父子都变了。爸爸推掉了很多应酬,回家的次数也变多了,隔三岔五还能下厨,这在之前是不能想象的。整个家庭都和谐了很多。
晨晨也不再是那个“顽劣”的孩子,一直坚持写作,成绩也一直在进步,后来还考上了不错的高中。
看到越来越多孩子的改变,我干脆做了一个别人看来非常大胆甚至“疯狂”的决定,那就是——连配套的基础训练也取消了。

04

学校有配套的基础训练,
没有阅读的铺垫都是徒劳

配合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进度和目标,学校给我们发的有配套的基础训练,作为每天的语文作业。
我试着自己做基础训练的时候,很惭愧地发现,80%的习题我都“做不对”。离开参考答案,我也很难给学生讲解题目。
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铺垫,做类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现代文的赏析类”的训练时,孩子们即使学会了分析一篇具体的文章,再换一篇,还是不会做。
在浩如烟海的文本资料里,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感悟,做再多练习也是徒劳。
▲谢文华的班里,每月会利用一节课时间举行“一分钟推荐一本书”的活动。2019年,这个班被河南省教育局评为“书香班级”。
一般来说,阅读量大,又会写作的孩子无论考什么都不怕。
捋顺这一切之后,我做了两个决定:第一,每周抽出两节课,作为学生们的自由阅读时间;第二,取消所有语文作业,改成每天一篇随笔。
随笔主题自定,如果没有内容可写,我给孩子们提了建议:可以开辟专档写作,比如“生活况味”“好书推荐”“谈诗论道”“热点点评”等。班里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坚持每天写作。
▲入学两年,赵宇轩写了770篇随笔,写满32个笔记本。
赵宇轩写够500篇文章的那天,他的妈妈在开心和感动之余,在其公众号上写了一篇长文纪念。一些爸爸妈妈甚至姥姥奶奶,在孩子们的带动下,自己也时不时写一些文章分享出来。
随着随笔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孩子们的读者也越来越多,爸爸妈妈的同事、亲戚朋友、陌生人...很多人都会给他们留言、点赞、转发。
有了更多读者反馈,孩子们有什么收获改变?

05

每天的读书、写作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

卞乙博同学坚持两年多,每天不间断地上传随笔到公众号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小学同学,关注他公众号的小读者中,陆续有10来人也开了公号开始坚持写文章。给他留言的读者,有鼓励他的,有和他交流写作心得的,还有看到他写的旅行笔记给他要攻略的。
几乎每个开公众号的同学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通过公开文章,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每天的读书写作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地自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同学们之间也会相互欣赏对方的作文,学习对方的写作技巧,他们交流的话题多了关于人生意义、社会热点的看法,孩子们之间也收获了高质量的友谊。
因为大家看待对方都是抱着相互欣赏和学习的态度,班里打架、闹矛盾的现象几乎没有,同学们特别团结,无论是班级成绩,还是学校组织的红歌比赛、端午诗会、军训汇演等团体项目,班里的同学总能拿第一。
为了鼓励大家写作,我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孩子把自己的作文排好版,打印成书,定了价,组织他们在学校的开放日进行售卖活动,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也都可以来自由购买。
学生张晓冰的自制书被校长看到后,推荐给了郑州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最终,她的随笔集结成书《恰少年》出版了。
▲孩子们把自己的随笔作文装订成书,在学校的校园开放日售卖。

06

能力迁移——
从写作到写学科小论文
各学科皆可入文

写作文的过程是整理思想、梳理思维的过程。时间长了,一些同学会尝试写学科小论文,比如,把数学推理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还可以写下物理化学中的发现、实验操作的程序,各类学科所学皆可入文。
孩子们把这些学科的书面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就提高了,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017年中考,我们班76名同学中,有43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这个比例刷新了学校的记录,也影响了很多人。很多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开公众号,推广写每日随笔,一些数学老师也开始呼吁孩子们写数学小论文。
▲那一届学生们的高考成绩也都不错,高考成绩放榜后,一些学生结伴来看谢文华老师,很多孩子还在坚持写。
我知道,分数仅仅是阅读写作带来的附加作用。
真正改变孩子们的,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坚持的随笔作文,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最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家庭,还是师生、同学之间,孩子们都通过作文构建了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情绪稳定,处理问题时会考虑多种解决办法。有了这些,无论是对于孩子们的学习,还是未来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后记:
如果说一个妈妈在家,不让孩子刷题,只提供阅读、写作的环境,孩子成绩好、考了好学校,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孩子有天赋,换个人也不行啊。
但是,谢文华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文字表达绝不是少数人的天赋和特长,它应该是人人可以掌握的沟通与表达的方式。
好的语文教育可以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独立完整的人格,能够自我表达,拥有与外界沟通、合作的能力。
而背后的教育思想,却是更加引人深思的:
第一、通过鼓励而非评价,让孩子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第二、孩子们通过文字,去改善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
第三、老师通过课堂习作分享,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小世界:把竞争关系,变成了相互欣赏、支持与合作。他们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是力量和滋养,而非互相消耗。
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学得更好、也生活得更好的深层次原因吧。
当作业减负、取消考试排名、分班在一个个学校里实施,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与其害怕孩子躺平,不如期待在更多的教室里,可以有互相欣赏、支持和合作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在充满温暖和力量感的团体里学习和成长。

这一天,还有多远呢?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和《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儿童写作音频课《顺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喜马拉雅)。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