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经典和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文体风格和精神内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它对文学的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进行了成功渗透。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曾被认为是跟道教相似的神仙方术,甚至在早期的时候,还有人认为佛陀是老子的「海外」弟子。佛教与道教有着相通之处,所以能够渐渐地走入民间。
△ 《伏生授经图》·唐·王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到了魏晋时期,佛与玄学相互影响,形成了名士崇尚玄谈、亦尚佛事的风气。南北朝时期,佛教更是得到了梁武帝认可。
作为一种外来意识形态,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就意味着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在这一时期,士人们开始儒、佛兼修,儒、释、道三家逐渐合流。
中唐时期,惠能禅宗一派兴起,并于晚唐获得普遍认可。禅宗倡导观心,其「以心传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说法,与老庄「意在言外」的思想十分相似。
△ 《花气熏人帖》·北宋·黄庭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艺术作品富于暗示,好诗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提到过的内容,更在于作品中没有提到的东西。
在唐诗中,就有不少带有「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意味的诗,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的诗文作品,很多都蕴含着超脱现实的禅意。这些诗文作品,有许多正是出自僧侣之手,所以僧诗在唐代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宋代提倡以文治国,最高统治者尊崇佛学,并利用佛教进行统治,这也使得禅宗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
△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北宋·黄庭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时,禅门弟子会记述禅师说法开示的言论,整理成「禅宗语录」。它的用语简单,读起来随意轻松,却充满着智慧与禅机。胡适认为,禅宗的语录曾经影响了宋儒的语录,如《朱子语类》和《二程语录》等。
此外,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也起了助力作用。理学又被称为「道学」,脱胎于正宗孔孟儒学,但又兼容了佛道哲学思想,并吸纳了禅学中有关人生命运的论说。
这使唐代诗文中伤逝四季变迁的抒情意味,在宋诗中被弱化。宋人受到理学影响,接受了事物自有其客观规律的观念,情感表现得要相对平静客观许多。
△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北宋·黄庭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晚明,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使得士大夫们走向逃避现世的道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他们纷纷转而学佛修道。
这一时期的禅学与心学相互影响,掀起了新一轮的社会思潮,「自我」「自由」「本体」「本心」的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个体意志的觉醒也促进了清言小品这一文学体裁的诞生。这些短小清雅的作品极富禅学意境,林语堂将它们称之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京剧和格言」。
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清代涨潮的《幽梦影》等,都是清言小说的代表作品。
△ 《蔬果图卷》·清·朱耷
除了语言及文体,禅宗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及内在精神的影响也颇为深刻,这也是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在渗透。
禅宗讲究「静」,无论是参话头,还是静虑修行,均追求心灵归静,从而生发智慧。
在受到禅学影响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这种「静」的意境,特别是那些描绘山水表达文人淡泊心志的诗文,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人称「诗佛」,他的许多诗文中都带有一种空灵悠远的气质: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道明了禅院的幽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还有最为著名的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种天地辽阔、白雪苍茫、一人独钓的场景,是幽僻孤寂、别有禅意的。《华严经》云: 「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
△ 《寒江独钓图》·宋代·马远·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前文曾提及,中国文人的作品,总讲究一个「外」字美——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写诗著文并不旨在所言物事。人们的笔墨虽然常常落脚于具体的物事,但是言语内涵却是绵延不尽的。
好的读者能品出诗文中未点明的意味,好的诗文,其内涵也必然不仅仅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苏轼受到禅学的影响也很深。他的后半生虽波折跌宕,但内心却是「随缘自娱」的,禅学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因此他的作品富含禅理机趣,如我们熟知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潇湘竹石图》·北宋·苏轼
禅宗讲究平常心和顺应自然,这点表现在文学上,便是一个「淡」字。这不仅是说在禅学的影响下,文章的语言风格变得更为朴素平实,也同样体现在题材上面。
中国文人的艺术风格,有一种超越与超脱的境界在里面。关于这点,清代文学大家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 中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固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
△ 《谈禅图》·明·仇英
这便是说,宇宙人生、日常见闻只是写作的「原料」,诗人需进入生活里去写,同时还需要跳出生活去升华。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在生活平常处挖掘诗意和禅意,以小见大,以此喻彼。这跟禅宗中讲的挑柴担水皆可悟道是一个道理。
严羽提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便是说悟性禀赋对禅者与诗者的重要性了。
知中ZHICHINA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世界史》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入手👇
撰文|陆西渐
节选自知中ZHICHINA
特集009《禅的入门》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快速获取《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世界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