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人教育理念从上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将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想,从欧洲、北美传播到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区,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如今,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组织开始反思新时代的教育危机与发展契机,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等问题,实践全人教育理念。
北京时间11月6日,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美)联合主办的“国际全人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通过线上举行。
世界著名教育经济学家Henry Levin博士、全人教育专家John Miller博士以及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全球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校长代表出席论坛,分享全人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学校推行全人教育的宝贵经验,共筑未来全人教育深化发展的生态空间。
下方为本次论坛的文字总结,文末附全程视频回顾。
Helena Xiao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副主任
在开幕致辞中Helena表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北师大中国教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全球知名教育专家和学者达成共识,应该重新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探索一种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全人教育正是一种新兴的、备受关注的可行之举。
程贺南博士
哥大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程贺南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举办国际全人教育论坛的想法始于今年年初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与英国自然教育基金会合作启动的一个针对全人教育方向的新的研究项目。在当今因过度关注与快速向外扩张而造成内在缺失的社会中,教育面临着可能失去其真正意义和目标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并向内寻找人生和教育的目的。
Henry Levin博士
哥大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
荣誉教授
世界著名教育经济学家Henry Levin博士谈及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时表示,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是提高分数,而是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社会化情绪能力、认知能力等。他分享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所使用的多重评判标准,并表达了自己的认可。
他从一个教育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阐释对于经济生产力而言,非认知性发展指标,如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相对于认知性指标更为重要,也能带来更多利好,这也是全人教育应当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应将学生以成绩为依据作出区分,而应进一步去挖掘学生的发展。”
本次论坛旨在分享并探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对全人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如何创立全人教育的生态环境,以促进其长期发展。
John Miller博士
多伦多大学
安大略教育研究所教授
在主旨演讲环节,世界著名全人教育专家、《全人教育课程》作者John Miller教授分享了他对全人教育内涵的理解。Miller教授认为,全人教育的主要方面有五点:健全、智慧、同情心、熟练掌握技能和身心健康。他介绍了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希望孩子与自己的身体和解、身心相互连接和拥有创意、批判性的思考
Miller教授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三种符合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知识的传授;其次是互动与交换,指师生间的互动和能力的培养;最后是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掘孩子的天赋,并正确引导,使其最终能演化为孩子的技能。
Miller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从业的经历与见闻,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全人教育。他讲述他所供职的多伦多一所公立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全人教育的施行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直觉,深入自然感受万事万物之间的整体联系,更好地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建立和心灵深处的联系。他表示,通过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能够提高孩子审美能力打通各学科间的壁垒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效率,而对学校社区化的构建能让孩子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
他总结说,即使是公立学校依然有实践全人教育的可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保持谦卑,不断学习,引导孩子享受童年时光,以和谐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成长。
尧浩根博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专家
哥大教育学院博士
尧浩根博士首先用一副框架图展示了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认为的全人教育中儿童最应该具备的几项重要技能,分别是:基础技能、数字技能、通用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进取型技能(如基础的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和理解)和工作相关的技能(如职业技能)。他分享了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在世界各地所做的部分调查数据。数据表明,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国家也存在不同的技能发展现状。
此外,尧浩根博士以一个普通中国家长的身份表达了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他认为,要弄清“双减”的实际效果和产能效率,必须要有科学上严谨的衡量工具。
刘宝存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
在论坛的下半场,刘宝存教授就全人教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环境和要求全人教育要如何发展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认为,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只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是中国从孔子时代就追求全人培育,迄今为止也是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刘宝存教授列举了从孔子直到近代中国教育观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他认为全人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受到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也是中国人追求全人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对“半人教育”的反思。他指出,由于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模式,将教育专业进行调整,随后逐渐加深细化的举措,导致现代教育中出现工具化、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专家,如孟明义、潘懋元等在全人教育的理念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对这些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他也认为,尽管现实困难很多,全人教育是一种可能不会完全实现的理想,但依然还是一种我们不能放弃的追求。
储朝晖博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博士结合我国当前的“双减”政策,阐述了全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全人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整体教育观和长远教育观。他认为,传统的以成绩的标准、知识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
全人教育所要做的,正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使集权单一的评价体系转向分权多样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储朝晖博士建议,学校应该回归常识,遵循常规育人规律,使学生重新成为学习的主人,完善校内学生成长服务体系,从教学型转向学习服务型。同时重新改变对校内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淡化分数比拼,更新质量观,将学生培养为健全人格和意志的“全人”。
点击小程序观看活动全程回顾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在全球九个城市发起设立。哥大全球中心网络致力于让全校师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跨学科、跨地区的教学和研究,为迎接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搭建一个重要的联动平台。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旨在发挥哥伦比亚大学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在中国地区开展丰富的学术项目,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建议、评估和策略方案。中心将哥伦比亚大学带到中国,加强哥大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将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人才带回到哥大的校园中,催生新的学习和研究。
微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头条、搜狐、知乎、澎湃:哥大全球中心
https://globalcenters.columbia.edu/beijing
+86-10-8248399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哥大全球中心公众号
哥大全球中心小助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