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成本不会带来竞争力削弱,而是倒逼企业提升竞争力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大型工业巨头都开始瞄准这一大趋势下催生的新市场。
有些逻辑是共通的,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能耗,同时也能促进供应链的碳排放降低。过往擅长的数字化能力,如今在减碳方面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而也有的公司专长更具特点。法国工业巨头施耐德电气,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就一直以数字化转型专家的身份在市场打拼,这与它过往在能源管理领域的积累密不可分。如今低碳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意味着施耐德电气提前找对了方向。
偶然的背后有必然。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在去年9月接受《财经》专访时就曾表示,施耐德电气一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核心,所以一直强调绿色可持续。智能化、数字化只是手段,无论企业、数据中心、楼宇或者交通,根本诉求是提高效率,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随着中国提出并不断践行“双碳”目标,施耐德电气过往的积累开始转化为新的市场动作。尹正近日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和产业升级这两大挑战,恰好对应施耐德电气的两大业务板块:能源管理与工业自动化,施耐德电气通过自身的能力帮助中国产业实现低碳和数字化的双转型。
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第四次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对施耐德电气自身而言,设立了2025年公司运营碳中和、2030公司运营净零碳排放、2040年端到端供应链碳中和、2050年供应链运营层面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其中有的工厂将率先实现这些目标。施耐德电气借鉴国际通行的净零排放建筑(Net Zero CO2 building),制定内部认证体系,定期审核,并以数字化、电气化、自动化为基础,大量使用工业物联网技术来促进自身工厂达成净零排放。目前,施耐德电气已在全球建成30个“零碳工厂”,其中14个在中国,该公司计划到2025年全球实现150家“零碳工厂”。
今年9月,施耐德电气上海的五家工厂参与了国内首批绿电交易,交易完成后,这5家工厂将提前实现2022年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绿电交易的溢价,意味着施耐德电气的相关工厂需要付出更高的电价,这也是制造业要实现低碳目标所付出的成本之一。但尹正认为,长远来看,减碳的投入会倒逼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率,最终依然会降低企业成本。
以下为专访全文
碳成本倒逼企业提高竞争力
《财经》:今年九月,全国组织了首批绿电交易,施耐德电气在上海有五家工厂参与。施耐德电气为什么会参与本次绿电交易?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工厂参与绿电交易?
尹正:参与绿电交易是我们碳中和计划的一部分。施耐德电气自身的碳中和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公司运营的碳中和,到2030年自身运营实现净零碳排放,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碳中和,2050年实现供应链运营的净零碳排放。
实现碳中和有两个方式,一是通过购买绿电减少碳排放;二是不通过购买绿电,自身进行完全抵消。施耐德电气上海的五家工厂参与了国内首批绿电交易,交易完成后,这5家工厂将提前实现2022年净零碳排放的目标。绿电交易有溢价,目前价格高一点很正常,这是低碳发展的必然阶段。
当然购买绿电仅仅是施耐德电气迈向零碳的一部分工作,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推动端到端绿色供应链的建设,降低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过去三年,通过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中国工厂单位能耗降低了12.4%。
《财经》:绿电交易的电价有绿色溢价,这会增加企业成本,未来制造业是否会面临更多类似的碳成本问题?您如何看这一趋势?
尹正:我觉得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是宏观角度,我们到本世纪末需将地球表面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全球气候大会今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控制气候变化是大家必须同心协力要做的事情,这会带来直接的短期成本。但从长期成本来看,如果不减碳,人类活动会对气候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比如极端气候。这对于全球人类来说是综合成本或社会成本,将带来高昂的代价,比企业眼前的短期成本要高很多。
同时从宏观角度来说,国家政策导向也在加速新能源的发展,绿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第二,从微观角度,企业的用电成本是否减少,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更好通过精益化提升整体生产;企业能否在全生命周期更加绿色,包括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到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减碳;此外企业能否将资源更好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经济成本。因此,如果减碳措施得当,到最后是能降低成本的。
现在国家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政策环境,相当于把同行业企业在可持续方面的起跑线拉齐了,不鼓励设立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企业也不能继续采用有危害的、不环保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政策面前,是挑战还是机遇就看企业的内功,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能不能有更多能力。因此,我觉得碳成本不会带来竞争力的削减,反而能倒逼企业提升竞争力。
《财经》:为了实现全范围的碳中和,很多巨头企业已经开始对供应链提出具体的零碳要求,施耐德电气在国内对供应商是否会把碳足迹或减碳作为采购、招标的指标?
尹正:我们会越来越重视这方面。在施耐德电气看来,要实现“双碳”目标,供应链是重要一环。我们自己产生的碳排放,只占到大约整个供应链排放的10%左右,其余90%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作为负责任的企业,施耐德电气已经提出到2040年要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碳中和,这是我们的既定目标。同时,我们的目标还不单单是碳中和,还有各种各样有关循环经济、减少有害物质以及其他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我们希望带动供应链上的企业符合这些要求。
施耐德电气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出“零碳工厂”及绿色供应链等领先实践
在推动上下游伙伴一起迈向碳中和方面,我们有两个层面的考量。
首先,我们的有些需求与中国的法规密切相关。比如危险物资方面,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我们肯定是会严格要求供应企业、合作伙伴达标。
其次,对碳足迹的要求需要一个过程,需逐步推进循序渐进,不单是简单硬性规定要减到多少。在这方面,施耐德电气除了强化第三方评估,对关键供应商实行准入机制,进行绿色采购外,还深化对供应商的各种培训。我们不仅提供双碳相关的技术培训和解决方案,同时提供精益管理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咨询,帮助其建立减碳能力,实现绿色转型。
我们每年都有供应商的大会,通过借助绿色相关的咨询,助力供应商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一个指标。2021年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启动供应商“零碳计划”,帮助前1000位供应商到2025年减少50%运营产生的碳排放,其中包括中国的近200家供应商。
数字化是减碳工具
《财经》:企业在减碳上面临新的要求,需要进行投入,也意味着新的市场机会。施耐德电气历来强调绿色智能制造,目前对此有哪些布局?
尹正:从宏观来说,我们遇到两大挑战和机遇,第一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根本是能源变革,能源的变革一是在能源的供应端促进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二是在能源的需求端促进更多的新能源使用,并让需求和供应有更好的平衡,同时提升能源效率。
第二个挑战和机遇是产业升级。尽管有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人民生活水平还要持续提升,我们企业、整个中国的生产制造水平还要继续提升,工业4.0是整个企业、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推手就是数字化。
这两方面的挑战和机遇结合起来,其实就对应施耐德电气两个大的业务板块:一个是能源管理,一个是工业自动化。这两大板块背后都有软件与硬件结合带来的优势的支持,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赋能运营来解决企业面临的上述两大挑战。在产业升级方面,数字化不仅赋能企业探索新的价值和商业模式,同时还助力打造韧性供应链。在能源管理方面,借助数字化,能实现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生产和运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因而也是当下实现碳中和最可行、最有效的武器。
在能源管理方面,核心是两大方面。第一是我们所有的楼宇都有关键负载,我们要保证安全可靠有效的用电。这里面的挑战在哪里?因为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相对来讲不稳定,跟安全可靠的需求不匹配。特别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比如谐波的产生会带来特别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第一个能力,也是我们的关键能力,是帮助需求侧和供应侧之间的平衡,同时提高电能的质量,保护关键设施、关键设备。整个电气化和新能源的接入,以及供给侧跟需求侧之间的响应,目前市场急需这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二,降低能耗不单是能源管理,还有很多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包括储能技术的利用、微电网的技术利用等等,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同时也是降低能耗的关键。
施耐德电气碳中和暨可持续发展能源咨询助力中国用户和生态伙伴落实碳减排
在工业自动化方面,智能制造要继续发展,精益生产是根本。如果企业连精益管理、精益生产都做不到,其他的都可能是无源之水。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软件、大数据分析这些能力来赋能精益生产,最后提升整个企业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提升会带来效率的提升,能反向助力各个方面,让企业对市场需求有更好的响应、效率和效益都继续提升。
施耐德电气正在这两个领域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并且把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结合起来。在能源管理方面,不管是从中压、低压设备到关键电源,还是智慧楼宇、智慧电力,我们每年带来大量新的技术和应用。在中国市场,我们在整体配电自动化和能源管理软件方面也有非常多的投入。2021年我们在北京成立了软件研发中心,为客户做更多的定制化的服务,通过更多的软硬件结合帮助企业做管理方面的提升。除了我们的微电网技术外,我们还和宁德时代、星星充电等在新能源领域展开了战略合作,这样在新能源进入市场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将储能、充电桩技术和微电网结合起来,让供给侧和需求侧更好的响应。
在工业自动化和制造业产业升级这方面,我们通过智能制造的咨询帮助企业制定自身的升级规划,同时解决精益生产问题。特别是在工艺段,利用数字化来提升工艺水平。同时我们有大量的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实时优化,包括供应链管理和资产的可预测性分析,助力企业大幅提升效率和效益。这些都是得益于施耐德电气各种能力的整合。
《财经》:随着各方面对低碳的要求越来越多,企业会面临更多碳计量的问题,离不开数据的核算,另一方面,施耐德电气有很多数字化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精益和降低能耗,那么您如何看待数字化和减碳的关系?
尹正:首先碳核算本身不是一个难点,因为有ISO14064等计算的标准,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也都有一些指南可以作为指导,这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我们也不仅仅看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所有相关温室气体,比如我们用干燥空气来代替六氟化硫生产了一系列绿色创新产品,就是因为六氟化硫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5万倍,一旦泄露,危害巨大。
施耐德电气是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很早就提出了企业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们工厂、管理层的奖金都是和减碳挂钩的,并由第三方审计。因为只有自身践行,很多技术、管理上的问题才能感同身受,然后才能整合技术力量,帮助用户去解决这些问题。
以前企业说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更多是从经济效益来讲。现在低碳发展是国家的国策,也是国际的大趋势。低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慢慢地会落实,而且越来越精准。以前只有“环保”理想的企业重视减碳,没有这方面理想的企业不做。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做,因为这是合规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导向,合规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不过现实情况是,企业现在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靠人的经验是不够的。以前火电比较稳定,所以可以比较简单地靠人,以后多种能源融合,复杂度会越来越高。企业的管理、楼宇的管理,交通、城市的管理都越来越复杂,越复杂人越容易出错。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包括更多的传感器,不断迭代的软件等等,从而能够为人工赋能,也更容易把能源、能效和工业效率进行数字化管理。
企业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这需要大量的能力。数字化是工具,企业不会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如果数字化不能带来效益,不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企业也不会为此买单。施耐德电气在数字化方面有很多实践,我们也希望大家能从更加务实的角度来推进数字化,从一个工艺,一条流水线,一个工艺段,一个车间开始,再到一个厂房、集团、园区,循序渐进,逐步建立。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双碳”是一大步可以跨到的。我觉得是个小步快跑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加速、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过程。
国家提出了3060的“双碳”目标,确定了时间点。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把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等基础工作做扎实,再引入数字化技术,以小步快跑的韧性持续推进,再加上宏观上的法规、政策的引导,包括市场机制的建立、综合配套的提升,施耐德电气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是充满信心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