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Boxer
来源 | 智合
有天晚上加班写方案,有人“梆梆”敲了几声门闯进办公室:是起码有……三天没见的前台行政大姐头。

以为是要来发点“加油包”什么的,结果是嫌我加班还不够多:
所里最近给行政下了“抓内训”的死命令,要求每个月必须办XX场技能培训课和XX场经验分享会。临近月底赶着冲业绩,就四处拉合伙人做分享。原话是:合伙人就那么多,你进的最晚资历最浅,平时办年会划划水也就算了,关键时刻总得站出来做点贡献顺便造福新人后辈吧!
最后强行给我安排了一个课题:年轻律师该怎么找到自己的优势区?
说实话,刚听到的时候我其实是拒绝的:“这是不是太抽象了点?换个真诚些的话题吧……”
但大姐头不愧是大姐头,咬死了这个题目不撒手,还掏出好几个鲜活案例教育我:上次诉讼部两个独立律师不就是觉得没找着自己的路才选择一同跳槽,隔壁公司部的一批新人也快独立了,虽然负责人目标理念讲了一大套,但架不住形势变化快军心不稳,正需要一场好分享让他们定定心……
没辙,那就讲吧——自己过去这些年里获得的成长也好,爬过的坑也好,权当给其他人探个道。
先提三个问题:
你想好要当律师了么?
你看到“那扇门”了么?
● “专业化”,“差异化”,孰轻孰重?
Q1
当律师,你想好了么?
回头想想,刚开始当律师那会,其实是个意外。
毕业那年,人在广东,因为司考已经在前一年压线通过,所以和要好的舍友约了同去一家本地小律所实习。二面是在主任办公室,红木漆的大方桌一头码着整整齐齐的专业书和《律师执业手册》,另一头则摆着咕噜咕噜个没停的一整套茶具。当时还很内向,全程被略有口音的主任牵着走,所幸专业问题答得还不错——遗憾的是,舍友面完还是决定回去考公,于是只有我留下。
实习期一个月2800,其实也还好——但很快我就毕业了,被迫在某知名城中村租了一个不到14平的小单间,摇曳作响的栅门,爬满红锈的铁窗,夏天一到,一股霉味,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多年以后去山区做法律援助的时候会有一种熟悉感。上了班也不太好意思再找家里多伸手,所以那一年基本把所有和土豆相关的菜式学了个遍——只因为那是楼下菜摊上最便宜的一样。
换做现在可能会好很多,虽然实习工资并没有什么大跨越,但不少律所都会提供一些餐补、房补,多少省下了一笔咖啡钱。最近有次出访一家本地大所,提供的员工餐让我非常后悔自己没有晚生十年。
吐槽归吐槽,当时选择当律师很显然也不是冲着这2800块钱去的:一方面是自己对于未来的人生路线还很茫然,虽然家里催着考公,但证都拿了,不试一试自己是不是律师的料,好像也有点浪费;另一方面,对于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我而言,新环境意味着新乐趣,也顺便看看自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
实习期的工作不算复杂,主任主做知识产权,每天都是风风火火地在办公区进进出出,手下的几位律师前辈也跟着忙来忙去,留给我和另外一个同期实习生做的也就是投标事项的辅助处理、日常卷宗的管理归结,以及偶尔协助进行庭前准备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工作。因为不太忙,所以偷偷花了不少时间观察各位大佬的日常工作——虽然忙是真忙,但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后来和其他有过类似经历的同行一聊,我发现不少律所都会有这么一个考察新人的“冷板凳”环节。这一时期的工作很难说会让人觉得有意思,除非,你真的一开始就打定要在这个行业干到底——这意味着目标明确,因而可以把每件事情都当成必要的过程和积淀,也就不需要什么释压过程了。
到第二年9月底的时候,我发现这一年实习里学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多,所以拿到证之后,我立马就跑路了。
但也不能说这段经历价值不高——如果说实习开始时的我更多还是抱着“耍着试试”的心态从事这份工作,那到跑路为止,我已经基本可以确信,这是个我可以长期从事,并且很可能能够乐在其中的职业。自此,这个念头驱使我一路做到现在,也在碰到一些困难、挑战的时候给了我不能逃避的理由。
我觉得这是做好律师的前提——你想好了没有?想清楚了没有?
没有也不要紧,体感不会欺骗你,多感受感受。
Q2
那扇门,你看到了吗?
从第一家律所离职后,我离开广东,回了老家——这个还算有话题度的新一线城市。
因为对本地的市场了解不足,我当时做了三手准备:一方面通过朋友介绍等方式接触一些比较厉害的律所,一方面参加了一些法检单位的考试——如果两边都没结果的话,我可能就回去继承我爸的家产,做一个没有理想的酒吧老板了。
最后还得感谢现在所里的一位资深合伙人“慧眼识珠”,让我得以成功进了律所而不是回免费的加里敦学院深造。因为面试那天合伙人穿得比较“随性”,手腕和脖子上都金光闪闪的,所以混熟了之后我都管他叫王老板。
王老板真的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不然也不会在土壤先天不足的内地公司商事市场打下一片天地。在团队的三年多,王老板手把手地教会了我怎么起草和审校合同、怎么开拓和维护客户……最后光听课记下来的笔记都攒了有五本之多。如果说前一家律所的那位主任让我初窥律师门径,那王老板可以说是真正领着我实现了律师职业的入门,慢慢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合格的公司律师——据我了解,很多律师也和我一样,差不多是在入行第三、四年才真正摸索出自己的一些独到心得。
在能力提升的同时,我也逐渐体会到一些问题:一是独立执业的新鲜期过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开始有些温水的意思,而我就是那只青蛙——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公司律师的舞台束缚了社交“nubility”的我;二是团队的创收逐渐碰上瓶颈,已经可以看到这一层次的天花板——得有更多渠道开拓版图。两重因素交叉,我开始思考转换赛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转换赛道并不能等同于从零开始探索一个新领域这是我和许多同行在过往交流中达成的共识。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是时候尝试转型了,就先排开手头的工作,在办公室一个人抽空呆了一宿,数数自己“手头到底有多少牌可以打”:
性格上,一个外向的人显然不会因为开拓案源需要大量社交而产生过度内耗,因此虽然经验不多,但个人并不排斥诉讼相关的业务。
资源上,靠着几年下来的工作有了一些可发展的人脉,但要转化成业务资源则还需努力——倒是团队负责人王老板明确支持我开辟新战场并表示初期可以支援一些人力。
能力上……
此外,虽然构想中会把绝大部分顾问业务转给团队以保证精力够用,但我也划出了一些稳定低消耗的顾问合同——万一新业务发展不顺,也能保证自己有口饭吃。
盘了半宿,灵光一闪,发现一块非常符合条件的新领域——娱乐法。一方面,本土市场虽然没有北上发达,但也没啥竞争对手,并且团队签的客户里刚好有几家电视台和MCN机构,几年服务下来算得上知根知底,可以开发;另一方面,这行突发性强、新事物多,用一个先入行的前辈的话形容就是“永远年轻”,总之很有意思。
做决定倒是没费多少工夫,反正还年轻,想好了就去做,实在不行也还来得及掉头——娱乐法,就是我找到的通往律师生涯中心的“门”。
总结一下,要找到那扇“门”,你需要什么:一个有一定发展空间、且与自身性格契合的业务方向,足够支撑你熬过一穷二白初期的经济、人脉或律所资源,必要的退路,以及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个人见解,欢迎反驳,但要辩论,恕不奉陪。
Q3
专业化,还是差异化?
入行将近两年,从最初的两个月负收入,到如今略有起色甚至开始招助理,可以算是熬出头了。
为什么会负收入?因为预期过高,因为调研不足……原因还可以列出好几大条,但核心还是——你想要当开拓者,就得付出对应的代价,要么是事前下足功夫,要么是实践中交学费。很遗憾,还是太年轻,事前信心满满,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坏了,我成后者了。
虽然团队有对应机构客户,但架不住人家觉得自己还没有这方面需求。两个多月没钱进账,孩子人都傻了,后来想了两个笨办法:一边破费一番唇舌争取了一些节目的录制、上镜工作,在一些潜在客户跟前混了个脸熟,同时又向先入行的其他城市前辈们取了点经,认真写了一堆方案,在客户宣讲会、交流晚宴等场合见缝插针地推销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转型第四个月底签了第一单。
印象很深的是,有次推销中,有个客户随手转了个当天热点相关微博给我,说:“你看你们磨叽半天发个律师函也没啥用嘛,底下评论区还是一片揶揄。
我能怎么办,还不是尬笑解释并快速转进到自身的专业领域并凭借丰富的辩论经验找回场子。当然,最后这位客户还是成为了我最早期起步的客户之一,甚为感激,临稿涕零。
此处就要涉及到曾经有人问过我的第三个问题了:X律师你看你虽然名义上走的是差异化路线,抢的是本地娱乐法的蓝海业务市场,但最后还是靠着专业实力才折服客户。年轻律师时间有限,如果走主流路线并把重心放在专业提升上,就拿不到差异路线的知识和资源优势。那到底该老老实实做好专业,还是先找准差异点另辟蹊径呢?
这个问题,上文一路看下来应该能从我浅薄的工作经历中看出些许端倪:所谓走差异化路线,本质上也是在你完成专业实力的原始积累后才会进入的下一个阶段。你玩一局游戏,也得先买装备,再去抢地盘把对方撵出经验区,不买装备就先占位置,就算靠取巧一时打赢了对手,也非长久之计,最后只能落得被撵走的结局——专业实力就是你的装备,有了装备你再去想具体怎么站稳脚跟的策略,这才是正确的顺序,对吧?
至于你说占坑晚了吃不上行业红利——吃红利的前提,是有本金。所以我奉劝在座的各位年轻律师,放平心态好好学习,打牢基础再找方向输出,律师毕竟是个资历越长、发际线越高越吃香的职业,急不来的。
噢对,失策了,我也还是年轻律师,还没有到可以说教的年纪。这样,大家一起学习前辈,好好努力,不断提升,拒绝内卷,开拓新路线,创造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律师行业,岂不美哉!
结 语
不知不觉,冠上律师这个称号已经十年有余。但在娱乐法这个小众领域,也还是新人一枚。这是市场所限,也是生涯必经阶段——低谷高峰,起落兴衰,人生就是不断翻山的过程,在职业生涯终结以前,将一个个领域从陌生搞到滚瓜烂熟就是永恒的主旋律。
回归年轻律师本身,最大的劣势是年轻,但最大的优势也是年轻。犯错不要紧也不值得害怕,更应该害怕的其实是在过分浮躁的环境中失去对行业的敬畏,和对自身的尊重。
所以,同志们,别太纠结于打基础和超车的取舍,管好当下,做好自己——就算明天太阳突然罢工不再升起又怎样,“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谁还不会自己发个光?
被批太年轻?年轻多好,虽然没资历,但有精力玩,有精力学,运气好些,还能改变世界。
题外话:如果可以,我也想一直年轻下去。
END
律所如何留下“高精尖”人才?
如何落地有效的“人才计划”?
青年律师的培养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智合论坛2021【青年律师专场】,带您揭开“人才”的秘密!

责编 /
李俊辰Richard
编辑 / 李媛媛Yoyo
分类 / 原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