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
就等你来关注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罗曼 • 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诚然,每个人的心境和志趣各不相同,因此对美的欣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那些历史上的古典艺术杰作,作为美的源头和典范,跨越地域、文化与语境;历经时间、历史和审美的考验,在如今的时代,依旧具有着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由物构成的世界,雕塑作为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是艺术中独特的存在。古典雕塑更是如此,他们以人体作为艺术语言,通过健全灵魂与健美体魄的和谐统一,传递智慧和力量、高贵和尊严,这些人性中最闪光的精神特质。
恰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写道:从某种程度而言,《米洛斯岛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置疑。甚至在保卫「人性尊严」方面,前者也许更有力量。
席勒曾说:「美固然是形式,因为我们观赏它;但它同时又是生活,因为我们感觉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又是我们的行为。」无论何种境遇,美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本期特别分享7座艺术史上最著名的雕塑,了解它们永恒艺术魅力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也感受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感染力。
艺术是灵魂的语言
艺术是人性的影子
NO.01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约公元前190年

誉为「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安放在德农馆恢弘的达鲁阶梯之上。雄健的双翼向侧后方舒展,迎着海风展翅欲飞,充满胜利的姿态和凯旋的激情。
不过她并非出土就这样。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翅膀,灰头土脸的和其他雕塑堆放在一起,丝毫不引人注意。鲜有人知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长达20年的考古和修复故事。
这座雕塑全称「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是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尚帕佐Chamoiseau 在希腊萨莫色雷斯岛 Samothrace无意中挖掘的。
雕塑损毁严重,碎成近200块大理石残片,被尚帕佐统一打包运回法国。
拜卢浮宫强大的文物修复能力所赐,他们将残片拼装完毕后,发现这是一尊2米多高的「胜利女神像」。但遗憾的是缺失了头部和手臂,翅膀部分虽有残片,但损坏严重完全装不上。
于是卢浮宫决定维持现状,不再对雕塑做更多修复,静待新的考古发现。
这一等就是12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奥地利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和「胜利女神」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批灰色的大理石残片,如今无意中拼接起来,居然是一艘战舰的船头部分。
就是这个船头,彻底改变了「胜利女神」的命运。因为有一枚古希腊硬币图案,就是胜利女神迎风立于船头,宣告胜利的到来。因此考古学家断定,船头就是「胜利女神」的基座!
胜利女神像复原想象图
法国人得知此事,立马派尚帕佐前往萨莫色雷斯岛,再次成功地将船头底座弄到手,打包运回了卢浮宫。
此刻,卢浮宫也已经开始意识到,「胜利女神」必定会成为无价之宝。他们开始斥巨资修复,首先为「女神」加上了船头底座,继而为她插上翅膀,但始终没有添加头部和手臂。
这就是卢浮宫的高明之处: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翅膀作为「胜利女神」的标志必须加,这样才有迎风飘扬的动感。但头和手臂,就未免画蛇添足了。
「胜利女神」雕塑3D复原图
当「胜利女神」修复完毕后,算上底座和翅膀,雕塑高度超过5米,底层没有房间可以容纳。于是1884年,雕塑被搬到如今的达鲁阶梯上。
阶梯是由一连串高敞的圆拱连接而成,气势恢宏。而「胜利女神」就置于阶梯中央,成为绝对的视觉焦点。
这座雕塑除了雕刻本身的精美,最厉害的是:它能充分调动我们的想象力,营造出无与伦比的强烈气场。
风、船、海浪,这些根本看不见,但由于「女神」造型的生动逼真,以至于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充满着昂扬和凯旋气氛的完整空间。
这才是这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难以超越的魅力所在。
NO.02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

Venus de Milo

Alexandros of Antioch
130-100 BC
作为女性之美无与伦比的永恒象征,大概没有哪座雕塑,能取代「断臂的维纳斯」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但她是如何被推上神坛的?
维纳斯是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在「米洛斯的维纳斯」出土之前,最有名的是意大利「美第奇的维纳斯」。
它曾经被拿破仑掠夺回法国,在卢浮宫安放了12年之久。无奈拿破仑倒台后,雕塑就被意大利无情收回了。
美第奇的维纳斯雕塑
这件事对法国的刺激很大。幸好没过几年,「米洛斯的维纳斯」就出土了。法国为和意大利较劲,执意要捧红这件雕塑,让它取代「美第奇维纳斯」在世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但这尊维纳斯先天不足,出土时就没有手臂,专家曾提出很多复原方案,但卢浮宫坚决拒绝,执意保留破损的状态,并冠以「残缺美」的概念。
这与当时「蒙娜丽莎」被盗后,依然在原位保留空墙和画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卢浮宫的高明之处,让这尊「断臂的维纳斯」迅速被推上神坛。
维纳斯的断臂留下了千古之谜,导致人们对她过目难忘。卢浮宫无形中推动了「缺憾美」观念的传播,将这尊雕塑的缺憾成功转变成优势。
诚然,光有残缺没有美,不过只是哗众取宠。事实上,无论断臂与否,这尊维纳斯都堪称古典雕塑的杰作。
首先,「断臂维纳斯」诞生在古希腊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横扫亚欧非后的300年,即「希腊化时期」。与古希腊相比,此时的艺术受到东方文化的冲击,更具动感。
古希腊雕塑(左)VS 希腊化时期雕塑
因此「断臂的维纳斯」精彩之处,除了凹成S形曲线的优雅身躯,就是摇摇欲坠的裙摆。稍微前挪的左腿仿佛正试图撑住滑落的裙子,营造出神秘、动感和无尽遐想。
想象力这种东西很致命,不信当两尊维纳斯并置,就能深切感受到其中那份欲遮还露,欲语还休的魅力所在。
米洛斯的维纳斯 VS 美第奇的维纳斯
这尊「断臂维纳斯」之所以难以超越,因为她融各时期审美于一身。既有古典雕塑的艺术美,又有现代观念的残缺美。既有巧合,也有必然。
NO.03
圣殇

THE PITY

Michelangelo

1499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堪称艺术史中最迷人的雕塑之一,也是这位文艺复兴天才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
1497年,年仅22岁的米开朗基罗,接到红衣主教让 • 比列尔斯的委托,创作一件圣母玛利亚怀抱死去耶稣的雕塑。
雕塑计划放置在梵蒂冈圣彼得罗尼奥教堂祭坛,在1500年圣年庆祝典礼之际,供全世界朝圣者前来瞻仰。
米开朗基罗以难以置信的苛刻材料选择,耗费九个月时间挑选大理石,再将它从卡拉拉采石场运至罗马。
雕塑采用经典的金字塔构图,描绘圣母玛利亚怀抱着被钉死的基督时,无比悲痛的情形。基督仰面躺在圣母玛利亚双膝之间,肋骨上的伤痕清晰可见。
年轻的玛利亚身着长袍和斗篷,右手托着基督,面容哀痛。长袍既衬托了轮廓,又调和了构图与比例的冲突。
米开朗基罗一反传统,将玛利亚刻画为少女,他说:「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因此能够永保青春。她永恒而高贵的形象,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
据说这件雕塑过于逼真,以至于所有人都怀疑是否是如此年轻的米开朗琪罗所做。他一气之下,在圣母玛利亚胸前的衣带上雕刻了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唯一一件米开朗琪罗亲自署名的作品。
NO.04
大卫像

DAVID

Donatello & Michelangelo

1499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堪称文艺复兴雕塑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美男子」。至今全世界的美院,依然会将它视为素描必修课。
大卫是《旧约》的民族英雄,一次战斗中,他在上帝的庇佑下,一举击败敌方将领哥利亚,并砍下对方头颅。
「大卫」最初的雕刻工程始于1464年,计划由雕刻家多纳泰罗完成,作为《旧约》中12个英雄雕像之一。
多纳泰罗在卡拉拉白色大理石上刻出下肢、躯干和衣着形状,但由于材料过于脆弱,没有继续。1466年多纳泰罗去世,留下这尊未完成的雕像。
多纳泰罗的另一尊大卫青铜像
在米开朗基罗之前,曾有很多大师级的雕塑家,试图挑战雕刻大卫,但由于大理石本身薄且有杂质,需要异常的谨慎,因此最终都放弃了。
1501年,当局选中26岁的米开朗琪罗完成这件作品。以他的天分,雕刻「大卫」绝非难事,但也足足花费两年多时间,才最终完成雕像。
此前关于大卫的雕塑很多,但多描绘胜利后的形象,脚踩歌利亚的头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很反传统,不再侧重胜利的姿态脚,而是定格在即将奔赴决战前的一刻:他勇敢的直视敌人,目光坚定,姿态沉稳。
「大卫」的重心完全在右腿上,左腿只是起辅助,这种古希腊发明的站姿叫「对立式平衡」,直到文艺复兴才被艺术家重新发掘出来。
裸体本身并没有不道德
只有当你用不道德的眼光去看待它的时候
它才会变得下流
- 席勒 - 
大卫除了拥有希腊雕塑般完美的躯体,还有无与伦比的细节。如米开朗琪罗为了让眼睛有神,就将瞳孔雕刻为可爱的心形,仿佛发光般的感觉。
如果将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和其它雕塑家的作品对比,就能轻易看出其中的差别。正是这种沉静而高贵的形态,赋予了大卫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各时期大卫雕像对比图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之所以难以超越,除了雕塑形体本身的完美,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社会时代背景。
「大卫」完成之时,恰逢佛罗伦萨结束混乱,进入共和的时代。大卫那种不畏强敌的英勇神情,完美体现了当时佛罗伦萨人的坚强意志。因此它被直接立于市政厅前,不再是宗教人物,而成为佛罗伦萨精神的象征。
如今,「大卫」的真迹已经被移至学院美术馆。但佛罗伦萨市政厅,就是如今的维奇奥宫前,依然能够欣赏到「大卫」雕像的复制品。
NO.05
拉奥孔与儿子们

Laocoön and His Sons

Athenodoros
Polydorus & Agesander
1506年,在罗马第十位皇帝 Titus 宫殿旧址一带,一位葡萄园的农民无意中发现一座古代的雕塑群。堪称改变欧洲美学的重大文物发现。
这座技艺精湛的雕塑群的出土,引起热爱艺术的教皇 Julius II 的瞩目,他以丰厚的赏赐获得其所有权,甚至派米开朗琪罗亲临出土现场。
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艺术家和学者对诸如雕塑主题、作者、年代等问题展开了各种讨论。最后推定,这是特洛伊故事中拉奥孔父子的雕塑。
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特洛伊之战的故事。波塞冬祭祀拉奥孔,在特洛伊战争中告诫同胞,把希腊人留下的木马搬进城中是危险的。

因此,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派了两条巨蟒,缠死了祭司和两个儿子,雕塑表现的,正是这一触目惊心的场面。
巨蟒用致命的绞缠,扼杀拉奥孔和儿子。拉奥孔头部后仰,嘴唇微张,面容由于痛苦而变形。一旁同样被蛇缠绕住的儿子,绝望地望着父亲。
根据考证,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名著《自然史》中记载,雕塑作者罗得岛的三位父子雕塑家 Agesander, Athenodoros 和 Poly-dorus。
1506年出土时,拉奥孔父子三人的右手手臂都是残缺。教皇曾召集艺术家商讨雕塑如何复原。其中拉奥孔的残臂的姿态,曾引发巨大的争议。
百年来,无数艺术家试图复原这座雕塑。有人觉得,既然拉奥孔是在与巨蟒纠缠,那么手臂应趋向伸直;米开朗琪罗凭直觉认为,身处恐惧和绝望中的拉奥孔,手臂应是蜷曲回折的。
奇妙的是,五百年后的1906年,拉奥孔出土的地方居然又挖出一截断臂,因时间久远,无人想起两者的关系。又过去几十年,机缘巧合,梵蒂冈博物馆将手臂和拉奥孔组接,居然完全吻合,这就是如今的拉奥孔像。
这只新出土的手是弯曲的,证明了米开朗琪罗作为艺术大师,神奇的直觉与判断。如今在欧洲各地,还能看到不同手臂的拉奥孔,大抵可代表不同时代艺术家对「残缺」部分的构想。
黑格尔《美学》中说,「尽管它表现出极端痛苦,高度真实,身体抽搐,筋肉跳动,却依旧保持着悲剧美的高贵品质,丝毫没有流于丑相。」这也许就是这尊雕像最迷人的魅力。
NO.06
圣特蕾莎的沉迷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Gian Lorenzo Bernini

1647–52

意大利杰出建筑和雕塑家贝尼尼,最著名的作品是圣彼得教堂前广场和柱廊,但因为太过华美,抢了主教堂穹顶的风头。贝尼尼也因此备受争议,以致沉寂10年之久无人问津。
圣彼得教堂及前广场柱廊
最终,贝尼尼依靠这件维多利亚教堂-科纳罗小礼拜堂「圣特雷莎的沉迷」,一举改变命运,二次翻红,可见这件雕塑当时的影响之大。
「圣特雷莎的沉迷」刻画了一个极其特别的瞬间:西班牙特蕾莎修女,曾在梦中有圣灵相通的体验:天使将神圣的爱之箭刺入她的心脏,她在疼痛和狂喜的交织中,深深陶醉,无法自拔。
贝尼尼「圣特雷萨的沉迷」之所以影响巨大,除了技艺的高超,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特蕾莎双眸轻合,嘴唇微张,身躯漂浮在云端,因为狂喜而微微痉挛,沉浸在难以言喻的极致欢愉中。
贝尼尼很巧妙地游走在「神圣」和「情欲」的边缘,从形体到感官,都充满令人心醉神迷的想象空间。
此外,如果只是孤立地欣赏这座雕塑,就太可惜了。为了衬托氛围,贝尼尼足足用20多种彩色大理石装饰礼拜堂。金碧辉煌的舞台中央,从天而降的金色钢丝仿佛聚光灯。
贝尼尼甚至还在舞台两侧雕刻出观众,如同正见证一幕华丽的舞台剧,充满无与伦比的戏剧张力。
面对「圣特雷萨的沉迷」教会没有批判,反而赞赏有加。因为当时正值反宗教改革盛期,教会需要这种强烈,并震撼人心的作品来打动信徒。
当虔诚的信,徒试图让灵魂与上帝合二为一时,没有任何一件作品,堪比「圣特雷萨的沉迷」更令人震撼和臣服了。尽管其中含有世俗的情欲,贝尼尼也用完美的「神性」压制住了。
NO.07
思想者
Thinking Man
Rodin,1880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无疑堪称世界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但它并非独立的作品,而是巨型雕塑「地狱之门」的一部分。
1880年,罗丹受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邀请,雕刻一扇青铜大门。罗丹沉思良久,最终受到但丁《神曲》的启发,创作出不朽雕塑「地狱之门」。
罗丹将《神曲 • 地狱篇》中「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希望抛之于后」作为青铜大门的创作主题。
门上共雕刻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折磨自己的人类形象,而「思想者」正是其中之一,原型正是《神曲》的作者但丁。
「地狱之门」上方是三个低垂头颅的男性,被称为「三个影子」,他们将观者的视线引入「地狱」。门楣之下横幅的中央就是「思想者」。
横幅之下即使地狱入口,即将被打入地狱的罪恶灵魂,正在做着痛苦而绝望地最后挣扎,所有人物都是裸体。因为罗丹认为,只有赤裸的躯体,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思想和情感。
作为最后一部史诗级作品,罗丹从40岁开始创作「地狱之门」,直至77岁生命完结。37年的创作历程中,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观念的转变,都融入这扇「地狱之门」中。
「思考者」究竟在思考什么?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他却给予每个人一个思考和领悟的契机: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真谛,而答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解答。
References
1. Framcesca Romei、Giacinto Gaudenzi《The Story of Sculpture :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 Peter Bedrick
2. Antony Gormley,Martin Gayford |《Shaping World》
3. Philippe FarautCharisse FarautFigure Sculpting Volume 2 Gesture & Drapery Techniques in Clay》
4. Frank ZöllnerChristof Thoenes|《Michelangelo. The Complete Paintings, Sculptures and Arch
5. Philippe FarautCharisse Faraut|《Figure Sculpting Volume 1 Plane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Clay》
6. Dr Rosemary BarrowMichael SilkGender, Identity and the Body in Greek and Roman Sculpture
7. Olga Palagia|《Handbook of Greek Sculpture》
8. Photini N. Zaphiropoulou, Stelios Lydakis《Classic Greek Masterpieces of Sculpture》
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
箴言 3:3|
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
要系在你颈项上,刻在你心版上。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MATTENAI 玛缇奈
香水级家居香氛礼盒
一秒改变你家的品味

还能安抚焦躁的灵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