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桃蛋妈,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孩子的学习问题。
很多当年高考的佼佼者,在面对教育问题时,都显得信心满满:
我考了个985、211,我的娃一定不会差。
我的优质基因,还不相当于省了一套学区房的钱?
桃蛋妈就是这么想的。
生了娃之后,傻眼了。
学霸体质为什么不遗传?这个问题深深拷问着我的灵魂。
估计大家前阵都听说了一个新闻: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说自己和夫人都是北大高材生,但女儿看上去是个“学渣”。

我们身边也都有这样的例子,学霸生学渣,学渣生牛娃。

以前,桃蛋妈也曾无奈地觉得,生的娃是学渣还是学霸全靠“命”。
但现在我认为,学习这件事儿,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有方式方法的,而不是简单一句“孩子不够聪明”、“孩子不够努力”就能定论的。
每个孩子的“命”确实有差异,但也有可干涉、可调整、可塑形的区间。
现实中,有很多学霸真正“霸”在学习方法,而不是霸在智商和基因。
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不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学习中等的孩子,还能怎么更进一步?

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上没少操心费力,但更有效、更值得我们下功夫的,可能是我们从没注意到的那些地方。
我们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对立面,而是要跟他站在一起,解决难题。
01
成绩差
真正的原因只有三点
桃蛋妈认识一个孩子,开学上初二,父母非常重视她的学习。
一到期末就给她报各种科目的一对一,暑假里买了好多的辅导书、测试题。
她每天早上7点起床,然后早读,做试卷、看书,一天只有一两个小时的娱乐时间。

但是,孩子依旧成绩平平,也没啥动力。
很多孩子都是这样,成绩欠佳,越学越没劲儿,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追不上来,也不想费劲儿追。
学龄前孩子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为啥一入学就分出学渣学霸了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 上课没听懂。

你可能会说,上课听不懂那就是笨呗!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在智商上差距并不大,影响孩子听懂与否的是理解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过一个教育目标分类学,他把教育目标分为6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最底层的是“知识”,比“知识”高一层级的是“理解”。
在中小学的基础学习阶段,孩子理解力差,就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最底层的知识基础没有打好。
这个知识基础并不仅仅指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还包括孩子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实践知识。
孩子看过太阳的东升西落,才更容易明白“周期”的概念;用泥巴垒过房子,才更容易有空间的感觉;感受过初春的万物复苏,才知道何为“草长莺飞二月天”。
所以在学龄前,应该让孩子多玩,多接触生活和大自然。
丰富的见识和体验,其实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和底子,孩子越是多从现实中感悟、思索具象的事物,就越能理解抽象的学习。
把孩子从小就紧紧拴在书桌前,孩子还来不及对现实生活有足够多的认知和体验,就去学习各种抽象的知识,理解力不足也并不奇怪。
2. 听懂了,却记不住。

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教导我们,上课要认真听讲,别走神。
但即使上课认真听了,下课也常常记不起老师刚才讲了啥。
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我们传统的课堂听讲模式,知识的存留率
就是这么低。

美国视听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提出过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单纯地听讲和阅读所带来的知识留存率,分别只有5%和10%。
如何才能让知识的存留率最大化呢?
主动输出,把所学的内容讲给他人听。

一个乖乖听话,但是不喜欢讨论、跟人交流的娃,可能学习效果并不如那些主动积极跟别人讨论的娃。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讲解中加入视听、演示后,知识的存留率也可以大幅提升。
这就有点像刚刚提到的理解力,丰富的实践、经历会加深孩子的理解力,而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和方式,也是一种实践。
会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立体、更有趣,跟孩子生活的关联度更高,他也就更乐意学。
3. 总是补不到点子上。

在家长看来,孩子对学习的掌握程度就是两种:会和不会。
其实不然,同样是英语没学好,有的孩子是不记单词、不背课文导致的基础薄弱,有的是压根理解不了语法,有的则是听力听不明白。

但是,我们常常笼统归为英语不好,于是买了很多的试卷、参考书,让孩子练习。
很可能,这些努力都不在孩子的“学习区”。

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提出了著名的三区理论
他把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习区,在适应孩子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孩子学得有目标、有兴趣。

恐慌区,代表着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或理解力的内容。
很多孩子的勤奋,其实是在舒适区或者恐慌区的无效努力。
孩子的英语不好,仅仅是语法没掌握,但我们让孩子把英语书背了又背,所有内容全都学一遍。
真正的要害没抓住,已经掌握的单词、课文倒是背得想吐。
孩子一直在舒适区打转,他肯定会厌烦,会无聊:本来就会的东西非要让我一直重复,没等学到我不会的东西,注意力和耐心都磨没了。
就如同一款游戏没有层层通关、也不需要升级,那孩子肯定就没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只会觉得厌倦和无聊。
另外一些父母则恰恰相反,一脚把孩子送进了恐慌区。
常见的就是,孩子本来数学就不好,父母还非让娃学奥数。以为学习难度越高,学习效果越明显。
实际上,孩子屡试屡败,产生的是严重的挫败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觉得自己花再多力气也不会变好。
那些下了功夫也学不好的娃,可能都有这个问题:他要么在舒适区打转,要么在恐慌区瑟瑟发抖,就是不在学习区。
花了很多时间却成绩平平的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爸妈发现,娃看似努力,实则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
10分钟能背完的单词,她能背1小时,反正她的时间全都得用来学习,早点背完爸妈还会给她布置新的任务,不如继续磨洋工。
而且,她的学习无休无止,却都是泛泛而学。
这个暑假,她先报班提前学了初二的内容,发现跟不上,课堂笔记都错误百出。补习班停了以后,父母觉得她基础差,又让她重新再把初一的内容学一遍。
孩子初一的内容也不是全都不会,只是有些地方没掌握,全都补一遍,没有重点,还有大量的重复,可想而知孩子的厌学情绪有多高,效率有多差。
02

从优到拔尖
了解学习的本质
从差到优,需要改正误区。
那么从优秀到拔尖,则需要了解学习的本质。
《认知天性》这本书里曾经为学习的本质做了一个定义,就是解决知识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就是孩子把老师讲的内容总结、归纳,组织成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和信息网络。

记忆结,是在信息网络上打上一个个属于自己的记忆烙印,这样运用知识的时候才能快速地检索和准确地提取。
简单来说,记忆就是对知识和信息的调取和运用,只有那些被孩子组织形成了知识链和记忆结的学习内容,才可能在大脑中被有效地编码、提取和运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记住呢?
1. 多“玩”+多输出。
北大的渠敬东老师有一句话叫做“真正的成长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痕迹”。
同样,真正的学习也离不开真实生活的痕迹,那是孩子们进入抽象世界的现实依据。

如果你的娃正在学龄前,那太好了,多让他玩,多去积极地探索世界。
玩泥巴、玩乐高,看自然万物,这些都可以加深他对世界、对知识的理解。

已经入学的娃也是同样,真实的具象世界为他们打下基础,给了他们学习抽象知识的能力,而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又会进一步加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感触。
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为孩子深化所学的知识,带娃搜图片、看视频、去博物馆逛、在饭桌上聊。

另外,想要学习内容存留率最大,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

不管是语言输出(帮同学解疑答惑,跟家人分享所学),还是文字输出(把知识写成作文等),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效率。
比如桃蛋妈在家就常鼓励娃随便写点啥。
那天我让她自由发挥,写一段假日生活,桃蛋不假思索,小笔一挥,就把桃蛋爹“手机虫”的形象凝固在了纸上:
桃蛋这篇现代诗,一个贬义词都没有,却把桃蛋爹的“不动如山”批判得掷地有声,真是让桃蛋妈解气哈哈哈。
2. 在“学习区”里补课。
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叫做《高效学习的85%规则》。他们发现,当人学习一种新知识或新技能时,
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只有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这个比例既不会太难,又不会太容易,恰好是适合孩子能力的区域,孩子学起来更得心应手,有一种爽感。
本来孩子的学习进度都是根据课本,循序渐进的。
但可能孩子实际上并没有跟上,有很多知识点都没掌握。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区“里补课
数学的函数没搞懂,不用全部都学一遍,就专门补这一项,要么和孩子一起研究,要么请高年级的学生帮忙讲解,要么请专业的老师辅导,今天补一点儿,明天补一点儿,孩子慢慢就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儿。
当孩子最终解决了这个拦路虎,他才会有信心,重新爱上学习,学习又回到了“升级打怪”的模式。
总之,别急着找补习班,而是想一想,我们可以请谁来针对性地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3. 真正有效地“记笔记”。
如果孩子实在是理解力不足,桃蛋妈推荐康奈尔学习法。
康奈尔学习法简单来说,就是记下要点、归纳出关键词、输出思考和疑问
可以给娃专门买一本康奈尔笔记本,也可以让孩子用平时使用的笔记本自己画,按下图的方式把普通笔记本分成三个区:记录区、线索区和总结区。
在记录区记下要点,在线索区归纳出关键词,在总结区输出思考和疑问。
现在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很难去记忆零碎的信息和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关联起来,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得会更牢固,认知也会更立体、更全面。
康奈尔学习法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整理出框架,记录下自己薄弱或者不懂的环节,方便后续针对性的研究。
如果孩子课堂跟不上,那就只记不会的,我们课后再帮助孩子解码。
03
总结后记
大家不要焦虑、不要急,孩子的成长固然只有一次,但我们在点点滴滴中影响孩子的机会有很多。
其实一切方法都需要有一个价值观地基。
桃蛋妈一直坚持认为,孩子是一个有感情、有情绪、有血有肉的人,他会因失败而退缩、畏惧,因成功而兴奋、进取,因枯燥的内容而厌倦、无聊。
我分享的所有方法,都是在顺应孩子的天性,正视孩子的情绪,引导着孩子进入“学习——提升自我——正向反馈——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对立面,而是要跟他站在一起,解决难题。
只有让娃尝到学习的甜头,循序渐进地体验到升级打怪的成就感和爽感,提高成绩才会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带着所向披靡的自信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去迎接学习的挑战。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孩子不笨、不慢,只是大脑被“它”控制了》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