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笔者“江宁知府”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只是一个巧合。
本号的名字随手取自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外放的第一个官职。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建立,都要解决“谁来当官”这一问题。
王朝的名分》一篇里提到过“士族”的概念,即“世代为官的家族”。
魏晋之前,基本都沿用了这种模式。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诞生。
此后一千多年里,名义上官员都是学子们考取功名产生的。
不过具体到实际情况,封建王朝一般采用一种融合模式——
  • 科举为主
  • 士族为辅
  • 皇家世袭
  • 商人捐纳(缺钱时期)
那么刘墉属于哪种情况呢?
他其实算是士族,通过科举正规渠道入仕的士族。
刘墉家族是世代为官的。
祖父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省长),父亲刘统勋是乾隆年间的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刘墉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了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等职务。
省学政又称“提督学政”,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最后考中了进士,就被钦点为山东学政。
看起来古代学政的职责和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比较像。
但不要忘了,今天无论考上清华还是北大都不会给官做的,而古代的科举直接对应着官员选拔。(《吏部的逻辑》)
因此学政在清代的地位很高,是正三品,真实角色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省委组织部长兼省教育工委书记。
江宁知府的头衔取自刘墉的古画像
电视剧中,刘墉前面这些职务都被一笔带过了。
因为在担任冀宁道台期间,发生了其下属的阳曲县令贪污国库银两的事件,刘墉因失察之责被免职。
仕途的黑暗阶段。

道台在清朝是作为省政府的外派专员到各府县督查指导工作,有点像今天的虚职巡视员。
道的行政级别介于省和府之间,品秩范围是二品到四品,多为正四品。
李鸿章当年前往江西建昌大营投奔曾国藩时,其身份就是福建的实缺道台。
由于手中没有实权,所以清朝官场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愿意当“知府”,而不愿意当“道台”。
与省府县不同,道台连个固定衙门都没有。
通常是上下受欺,左右来气,遇到下属出事还得被问责,远不如知府坐镇一方来得实在。
历史上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却没有“三年清道台”的说法。
刘墉便是在道台任上被下属坑了一把,下野蛰伏了三年多。
前面提到过,刘墉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大名鼎鼎的“官二代”,当朝宰相之子。
在父亲刘统勋的运作下,刘墉被重新起用,授江宁知府。
作为政治世家出身的子弟,刘墉十分珍视这次复出的机会,在江宁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
或许因为江宁知府是刘墉辉煌仕途生涯拔锚再起航的关节节点,电视剧《刘罗锅》的编剧选择了这段经历开启“天地之间有杆秤”的故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按察使在清代是正三品官职,相当于省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一般来说,清代知府(从四品)要提拔是先升道台(正四品)或盐运史(从三品),再升按察使(正三品)。
而刘墉直接从江宁知府升的按察使,算是破格提拔了。
究其原因,笔者猜测有三:
  1. 江宁知府任上出色的政绩;

  2. 爹;
  3. 刘墉本就是从正三品任上被免职的,任江宁知府属于复出后“低配”;此番政绩突出,官复正三品按察使算是情理之中。
陕西按察使之后,刘墉又担任了湖南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巅峰职务是体仁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殿阁大学生在清朝是极少见的正一品官职,刘墉获得这一头衔时已是嘉庆二年,七十八岁高龄。
刘墉家族有长寿的传统,据说他去世(八十五岁)的前两天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
刘墉和和珅算是旗鼓相当的对手,都是正一品大员。
相对来说,纪晓岚只是从一品协办大学士,要略逊一筹。
有清一代,正一品的文官只有太师、太傅、太保和殿阁大学士。
太师、太傅、太保是古时候的“三公”,更多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职位,一般在世时被授予的极少。
这极少数的人中,有大家熟悉的鳌拜(太师)、年羹尧(太保)等影视剧热门人物。
乾隆年间之后,基本不会再给大臣授三公的职位,即使像李鸿章这种咖位的人物,也是在身后才被追授太傅。
既然提到李鸿章,下面就聊聊影视剧中他常被称呼的一个头衔——李中堂。
“中堂”是宰相的意思,放眼朝廷最多两三人能有此称呼。
由于明清两朝没有设置宰相,官场中便称呼实际上地位、功能最接近宰相的人为“中堂大人”。
虽说是“地下组织部”给授的头衔,但规矩却一样不能少。
以清朝为例,必须得是内阁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方能被大家称为中堂。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李鸿章是疆臣出身,全盛时期的头衔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属于身份最为尊崇的正一品地方官,并非京城的军机大臣。
之所李大人以能以疆臣的身份被称中堂,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在晚清官场中的名望与地位。
除此之外,李鸿章“北洋大臣”的职位其实是京官,编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面。
总理衙门在晚清的地位与军机处平行,早期的一把手是恭亲王奕訢,后期的一把手是庆亲王奕劻。
看这两位领导的咖位,大家也能体会到总理衙门的规格之高。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一世英名付诸东流,走上了游历各国的躺平路线。
而他的政治对手翁同龢则凭借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的身份,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军机大臣。
不过很可惜,翁师傅只是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故没有人称他为“翁中堂”。
本篇的最后,来聊一下笔者的小号——江宁织造。
这个号的名字受到了一位读者朋友留言的启发。
清代有三个织造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
之所以大家知道江宁织造这个岗位,而对其他俩比较陌生,主要是因为曹雪芹的关系。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頫、曹颙)曾三代世袭这一职位,长达六十多年。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看,江宁织造有点像个央企,专门为宫中供应织品绸缎。
官场上的朋友都清楚,判断一个单位厉害不厉害,看他的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同样一个局,分管你的是常务副市长还是普通副市长,那差别是很大的。

江宁织造的主管部门非常厉害——正二品的内务府。
内务府是清代国家机构中职官人数最多、机构组织最为庞大的衙门,编员是户部的十倍。
内务府的总管大臣通常是皇帝的心腹,在朝中地位显赫。
而我们江宁织造就是由内务府派员担任的,衔名为“江宁织造郎中”(或员外郎),官阶正五品。
按照品级,江宁织造(正五品)比江宁知府(从四品)低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在实际的官场上,江宁织造可以吊打江宁知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驻南京的两江总督面对江宁织造时,都会以“平礼代之”。
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直达天听”的皇差,还兼具着代表皇帝监视地方官员的职责。
江宁织造除了是清代“最优质央企”、“京城派出机构”和“江南情报总监”外,还有皇帝行宫的功能。
康熙、乾隆都曾把江宁织造府作为南巡的行宫,所以织造府历来修建的极尽奢华。
清代江宁织造的辉煌延续了很多年。
直到太平天国把南京翻了个底朝天,江宁织造府才走向没落。
欢迎关注“江宁织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