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大赛:
家长面对别人家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
专栏作者 宗文青 

美工排版 张梦润
11月刊执行主编 张梦润
作者介绍
宗文青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博士在读
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系,博士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要研究家长情绪与养育行为,青少年发展与社会化,情绪表达及语言处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引言
每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都有个无形的对手:别人家的孩子。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压力增加,与同龄人的社会交往增多,当他们与家长产生矛盾,家长可能会说:看看人家xxx,从来都懂事听父母的话。当他们成绩不好,家长可能会说:真羡慕邻居家的xxx,孩子又考了班里前几名。家长与家长之间也会暗暗较量,比较谁家有条件给孩子报名师课程,谁家能送孩子出国留学,谁教育孩子更有耐心方法得当……
这种比较会引发家长对其他家长的羡慕/忌妒情绪,在这种情绪中家长感到沮丧,并且非常想成为那个比别人有优势的家长,或者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过对方的孩子。那么,这种羡慕/忌妒情绪是好还是坏?是促使家长更用心帮助孩子的动力,还是只会让他们陷入不甘心的感受,对具有优势的家长怀有敌意?我们今天来聊一聊,青少年的妈妈对其他家长的羡慕与忌妒情绪的区别,以及他们包含的不同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倾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羡慕 vs. 忌妒
羡慕和忌妒,在英文中都是Envy,在天主教义中属于七宗罪之一。早期的西方学者将Envy统一看作是恶意的,具有不良影响。但近些年来,有些学者认为Envy也可以是善意的,并且成为自我提升的动力来源(Smith & Kim, 2007; Van de Ven, 2016)。这种将Envy分为恶意和善意的理论在心理学领域逐渐流行,并且在许多生活领域得到证明,例如组织管理,体育,商业(Ierides, 2014; Lange & Crusius, 2015; Loureiro et al., 2020)。在育儿领域,我们根据之前的研究(Van de Ven et al., 2009),也对这两种情绪,即妈妈们感到对其他家长的羡慕和忌妒情绪,进行了区分(Zong & Hawk, 2021)
我们邀请了中国大陆24个省市地区的150多位青少年的妈妈参与我们的研究。首先我们请妈妈们仔细回想几段过往经历:其中包括曾经有过的对另一位家长育儿领域感到羡慕的一段经历,和感到忌妒的一段经历,并请她们分别写下每段经历的具体场景,对方家长的哪些优势导致了羡慕/忌妒情绪,以及为什么会感到羡慕/忌妒。我们对妈妈们的回答进行了内容的编码分析,总结她们感到羡慕/忌妒的是对方家长的哪些方面,她们多大程度上认为她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相对劣势,以及她们多大程度上认为这种相对劣势是不公平的。之后我们请妈妈们对这些经历中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倾向进行评分。
研究发现,妈妈们对其他家长感到羡慕和忌妒,经常是因为别人家孩子比自家孩子有更好的个人品质(更懂事,更有礼貌,更聪明等等)或者学业成绩。另外,妈妈们也经常羡慕或忌妒其他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多的时间,更有耐心,或者有更高的学历能亲自辅导孩子。另外,当妈妈们与其他家长比较谁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和教育资源时,妈妈们更多会对其他有优势的家长感到忌妒而很少感到羡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发现,妈妈们在羡慕和忌妒情绪中,都感受到了沮丧,羞耻,感到自尊心受到挑战。但是羡慕和忌妒在其他方面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当妈妈们感到忌妒,她们会感到无力改变现状,并且感到不公平,认为对方家长是不应该有那种优势的。因此,忌妒的妈妈们可能对被忌妒的家长产生敌意,并且想让他们不再具有优势。而当妈妈们羡慕另一位家长,她们虽然觉得沮丧,但仍然有信心去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她们不会抱怨现状的不公平,而会承认另一位家长为育儿所作出的努力。她们希望向对方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妈妈角色,或者帮助自己的孩子进步。
之前的研究发现,只有羡慕情绪会引发自我提升的动机,而忌妒主要是引发对忌妒对象的敌意以及不道德行为(例如背地里说坏话,作弊等行为; Lange & Crusius, 2015; Van de Ven et al., 2009)。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妈妈们即使感到忌妒,也会想去改进自己作为妈妈的角色。一方面,忌妒的妈妈们对现状无能为力但仍想超过被忌妒的家长,她们可能会选择努力用其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自己的劣势进行补偿 (Salerno et al., 2019)。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羞耻感虽然是消极的,却能激发个人努力的动机(Chen2018),因此感受到忌妒的妈妈们仍然可能被激发起斗志,在育儿方面更加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但有时候家长们不可避免地会进入社会比较的竞争中。与比自己优秀的家长比较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会变成攻击别人的武器?还是成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其实根源就在于家长们如何认识和看待自己的现状。被羡慕或忌妒的家长和孩子可能默默付出了很多努力,家长在看到他们闪闪发光的同时,是否有看到这些背后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努力应该是适合和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的。这就需要家长们把目光从别人家的孩子那里收回来。不忽视自己孩子的发展需求,也不因为羡慕或忌妒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孩子从失败中学习的机会。苹果和橘子不能比较,不要为了培养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学会小编
张梦润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博士
【参考文献】
Chen, Y. (2018). The influence of shame on status consumption with restorative tendency as shame response within a Chinese contex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Ierides, E. A. (2014). Benign envy and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Chicago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Lange, J., & Crusius, J. (2015a). Dispositional envy revisited: Unraveling the motivational dynamic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2), 284–294.
Loureiro, S. M. C., de Plaza, M. A. P., & Taghian, M. (2020). The effect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ies on desire to buy luxury fashion items.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52(C), 1–14.
Salerno, A., Laran, J., & Janiszewski, C. (2019). The bad can be good: When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motivate goal pursui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6(2), 388–405.
Smith, R. H., & Kim, S. H. (2007). Comprehending env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46.
Van de Ven, N., Zeelenberg, M., & Pieters, R. (2009). Leveling up and down: The experience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Emotion, 9(3), 419–429.
Van de Ven, N. (2016). Envy and its consequences: Why it is use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0(6), 337–349.
Zong, W., & Hawk, S. T. (2021). Malicious and benign maternal envy in Chinese childrear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9), 2609–262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