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清楚,人物多,信息量大,重要的在最后。
1
——“乔老师”,送餐的空姐突然叫我。
我愣了一下,看着面熟,但想不起在哪见过。
—— “一会我能和您在后面合个影吗?”
看我发愣,她说我是您的学生,您不记得了?
哦,想起来了,前几年北外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但为什么不做记者,做空姐,我也能理解。师徒愉快合影。
这是2014年12月的一天,我乘澳门航空,从北京到澳门,再转机到台湾开会。
和这位女生加了微信,后来看到她调至国航,在不同的国家留驻,有时给点个赞。比起一些在媒体挣扎的同学,她的工作还不错。
只是这两年疫情困扰,航班大面积减少,国际航线更是发现一例感染,就熔断停航。航空业遭受灭顶之灾,许多人待岗失业,不知她的情况如何。
避开了媒体的危机,却避不开其他行业的风险。
2
那天在澳门转机时间有点紧张,要出关,换了口再进来。我一路小跑,突然有姑娘在接机的队伍里,举着牌子,大叫乔老师。
我一愣,刚才有空姐学生服务,现在还有地勤学生来接机?
但我的目的地不是澳门呀?
原来是我教过的一女研究生,央视驻澳门的记者,正逢纪念澳门回归15周年,来接报道的同事,把我给认出来了。当然我也认得她,她妈妈还是我从微博到微信,不断追加的好友。
她是幸运的,当年进入了央视,尽管传统媒体一片惨淡,但凭借央视的地位和财政补贴,待遇和机会还不错。
她后来调回北京,专职从事外宣,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她晒娃,我的师外孙。这次疫情,别人职场难过,她在官媒旱涝保收。
11月8日是中国的记者节,像教师节、妇女节、儿童节一样,记者是需要保护、拯救的对象,或被防范、鄙视的职业,早已不是值得炫耀的身份。
3
那次去台湾是应台湾记协的邀请,参加一个两岸三地的媒体研讨。同来的还有三位陆港的名记朋友,各有故事。
庞皎明,纸媒时代最优秀的调查记者,但职场多舛,不得不换了好几家媒体,多次隐姓埋名,从真名,到上官敫铭、郑道,最后是财新胡舒立账下的爱将,但仍难以久留。好在有香港老板赏识,2014年以专才计划入职《明报》。
除了许多有影响、惹麻烦的调查报道,庞皎明还至少出过两本书,一本是英文版的《邵氏孤儿》,美国出版,是他报道中一些未能言说的事。
上面这篇他跟踪多年发表的《邵氏“弃儿”》,发刊词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