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怎么活下去,一直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吴晓波曾说过:1万个企业,约97%的公司在18个月内死亡。
而死亡的原因大同小异:业务模式本身不赚钱、产品缺乏竞争力、成本控制没做好......
但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有解决方案的。
那就通过及时的数据跟踪,来判定业务在一个周期内是否有盈利。
如果没有,那就应该果断止损,产品不行就要换产品,成本太高就要砍成本。
我之前看过一份《中国小企业数字初始化指数》白皮书,其中提到,我国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为2.5年,数字化水平最高的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达到13.3年,超平均生存水平5倍多。
而我这家小破公司从2016年创业至今,也有五年了,算下来也应该是借了数字化运营的东风。
公司虽然很小,团队不超过20人,但连续5年利润超过千万,活得比大部分同行都滋润。
2016年背靠公众号,我依靠香港保险赚得第一桶金;
2017年依靠知识付费,一天入账百万;
2018年后,即便公众号风口不再,但我依然活得很好。
作为一家幸存的小公司,我这次将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赚钱心得,给大家以启发。
1
熟悉我的老粉丝都知道,我是靠卖香港保险,赚得第一桶金。
我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我写公众号文章拉来的。
线上获客,就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实现的商业创新。
我不是用传统上门拜访的方式卖保险,而是通过数字化运作,通过电脑硬件以及互联网,把业务自动带到嘴边,省下大量时间和精力。
如果按照传统的获客方式,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和100万人产生连接,能有1000人就很不错了。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做到了。
只需要一台电脑,在电脑上编辑一篇文章,点击发布,理论上可触达用户百万、千万乃至上亿。
正如吴晓波所言,我认为这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淘汰,不是靠智商,而是靠数字化工具。
2
但有意思的是,写公众号的同行也很多,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我活得滋润,因为他们的商业变现效率没我高。
高效的商业变现无非三个要素,高客单价,高复购率以及高交易频次。
例如,增加广告的出现频次,比如有些同行日更,二至五条都是广告,无疑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收益。
而高客单价的背后,是高粉丝量,1万阅读量的广告和10万阅读量的广告,价格可能相差不止10倍。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懂得了公众号、视频号必须要做大做强的底层逻辑。
越来越多的甲方选择公众号投放,也是看中了公众号的数字化变现能力。
比如,甲方花10万投放,可以看到多少阅读量,或者产生了多少次购买行为,投资回报率一清二楚。
但如果是以前传统方式投放广告,理论上回报率是算不清楚的。
而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可以衡量广告支出的投资回报率,并且对自己的产品优劣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新。
因此,只有通过数字化整合,让项目获得及时反馈,是好是坏一目了然,然后以此来调整项目进度,优化业务流程,让产品有了更好的迭代创新。
3
但遗憾的是,很多小企业为了创新而创新,完全不考虑自身的资源和条件。
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逻辑本身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大资本才有资格谈模式的创新。
而小公司最多是在大资本的笼罩下,喝点汤罢了。
因此喝汤的效率就特别重要。
把自己最拿手的产品做到极致,提高生产以及办公效率,才是小企业生存的底层逻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提高效率,最基本的软硬件设备是不可缺的一部分。
把业务线上化、远程化,提高业务的数字化水平,这就是小企业最基本商业创新。
以上的这些商业创新,在我看来,都是运用数字化实现的,所以今时今日“数字化能力=商业创新力”。
再把目光转向当下,以这次疫情为例,很多公司都倒下了。
但是我们公司远程办公,业务量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我在深圳,跟上海的团队不在一块,但协作起来完全没问题。
我写完文章,团队去编辑,编辑完还有人去回复留言,全部在线上解决。
能够通过数字化运营的,不要通过人工操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做事情的效率,同时还节省成本。
说了那么多,有个核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靠企业主本人,很难将自己的企业完全打造成一个高端数字化的平台。
那么有没有什么靠谱的,专业的机构可以协助做这件事呢?
实际上中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问题复杂,可以为它们提供精准全套数字化服务的供应商并不多,相比之下,戴尔显然是最有竞争力的。
戴尔有一个专门服务100人以下小企业的部门,在中国有超过1000家线下门店和解决方案中心、可覆盖超过2100个城市与地区,10余个深耕小企业领域的团队24小时待命。
最近戴尔联合权威研究机构IDC发布了《2021年中国小企业数字初始化指数2.0》,把数字化能力和商业创新能力牢牢地结合起来,为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小企业提供参考和案例。
若想了解和提高自己公司的数字化程度,可以通过阅读原文下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