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大妈是篮球场的主要入侵物种,但在东莞,她们会被绝对碾压,甚至降服。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球场看见两位阿婆1V1的那个下午。
她们甚至还戴着口罩。 
东莞人打篮球从来不受年龄、性别、身高的限制,你能在球场上饱览人类物种的多样性。
厚街七十几岁的邦叔,每天要打够1小时才尽兴
图片来源:东莞阳光网
从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东莞小孩问他的爱好,十有八九都会告诉你打篮球。
一到放假,他们就会被送往各处训练营,学习驯服篮球。
在雁田村组织的儿童组篮球赛里,行云流水的传接、跑位、暴扣,比野球场上一些AJ大哥还要热血。

图片来源:微博@刺猬篮球
根据广州日报的数据调查,东莞有26000多个篮球场,592个村子和社区,平均下来每条村有40几个球场,而且都至少有一个标准规格的、带灯光的塑胶球场。
把你随机扔到东莞一个地方,都能在一公里内找到一个球场,就这样的密度,周末想打球还得抢场地。
叫一个东莞人去喝早茶,他可能起不来床,但叫他打球绝对不会迟到。
“去打波?来紧!”
在东莞找工作,“会不会打篮球”还有可能影响你的求职成功率和薪资水平。
买一支NBA球队是科技圈新大佬们的奢侈爱好,但在东莞,一个工厂老板就能组织自己的篮球队,还会很多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联赛。
在连双向车道都没有的村巷里,当你走进某个工厂,都有可能发现一个篮球场,很多企业会把这一点标注在招聘启事里。
有的工厂甚至会专门给人发工资,什么都不用干就是来打篮球。
开着一家毛纺厂的陈华曾经告诉南方日报的记者,他的工厂里有三个标准篮球场,有些工作就是在球场上谈成的。
“我试过好几笔生意,打完就签合同。”
东莞的职业篮球俱乐部,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东莞人的球衣穿上了就脱不掉,凌晨一两点的球场里总有人在熬夜打球。
“在这个城市,你不仅能够碰到很多你打不过的同龄人,还有可能碰到很多能打爆你的年轻人......”
不要相信一个东莞人跟你说“我不太会打球的”,下一秒他就会让你体验最极致的血虐。
如果他说自己读过光明中学或东莞四中,那就更要格外小心,这是东莞的南北少林,打球赛都是拿灌篮来热身的。
图片来源:微信@刺猬篮球
图片来源:微信@刺猬篮球
这里不缺草根挑翻职业的传说,2017年,平均身高一米八的东莞麻涌篮球队,击败了由CBA职业球员组成的其他代表队,赢得全运会的三人篮球赛冠军,并且代表中国拿下了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的三人篮球赛冠军。
当时肖海亮是麻涌镇宣教文体局的职工,黄文威是广州体育学院的老师,曾冰强还是个大学生。锤炼他们的不是职业训练,而是每年上百场的街头球赛。
东莞的街头球赛,是地狱级别的。来到东莞你会知道,篮球不是10个人的运动,而是全村人的比赛。
图片来源:志豪哥
当全国篮球迷在追NBA,CBA的时候,东莞人每年还会追一个CunBA(村BA)。村里,街道,镇里,都会组建自己的球队,每年要组织上万场比赛。
一支名字很朴素的村队,有可能藏着各种亚运冠军,前CBA球星,各地球王。
在大学里打主力的东莞人,回老家可能连村队都进不去,只能负责搬饮料。
南城体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名单里,有一半是“球王”和退役篮球员。
图片来源:微博@东莞广播电视台
即使是一场村里的篮球联赛,东莞人也会把它办成专业水准。
不但要制定严格的比赛规则,请专业的裁判,还会给队员开工资。赢了比赛的有几百上千的奖金,输了也能每人领双球鞋。
“有一年我发小回村里打比赛,村里还帮忙跟学校请假,包了他来回的车费。”
镇里或者市里的比赛,竞争会更加激烈,有的还要按照水平高低分甲乙组或者甲乙丙三级比赛。有些退役职业球员在东莞打球,多的时候一年能拿几十万工资。
根据族谱和血统,对面的队伍里可能有你的表哥或者远房叔公,但在这80分钟里,他们不是你的亲戚,只是你的对手。
东莞某中学的名人名言
而号称民间最强篮球联赛的东莞市联赛,对本地人来说,就像超级碗之于美国。
东莞市联赛专注于打造豪华本土阵容,参赛队伍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球员拥有东莞户口,如果是职业球员,必须等退役一年后才能参赛,以免一些有钱的村和街道烧钱买外挂。
撑起无数场专业水准联赛的,是各个村镇雄厚的财力,比如大朗镇就有专门的篮球运动发展基金。
“基金一开始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我们镇的一些民企篮球爱好者、篮协会员等本土企业家、私人掏腰包,另一半则是镇政府拨款,后来每年都会由镇政府拨款进来,去年这块的拨款是200万。”
2010年大朗镇获得东莞市联赛甲组冠军后,男女篮镇队分别拿走了20万奖金。
东莞篮球中心
图片来源:志豪哥
在这种篮球氛围的感染下,东莞人也练就了专业的观战技能。
“看球的时候往前挤挤,抓个人就给你分析首发阵容、教练战术、两条村过往的记录和交战历史......精彩程度不输给体育台解说。”
据说在赌球盛行的年代,东莞的士多店老板娘都能跟你讨论“让几分”,中学生十块五十块凑起来的赌局,赌资能高达几十万。
图片来源:微博@四川观察
更不要说那些随时随地组起来的野球赛,记录了无数东莞年轻人的青春和脚踝扭伤。
寮步镇石步村的志豪哥已经多年不打球了,回忆起读书时,身边的同学总会模仿喜欢的球星,学他的标志性动作,现在依旧能在球场上看到很多大朗科比、虎门詹姆斯和厚街库里。
作为一个不活跃份子的烦恼,可能就是打球的人太多,平均颜值和气质水平上升导致妞都被泡走了。
 篮球有时会带来意外的伤痛
虎门镇的c君则告诉我们,他和一群朋友在高中的时候组成了球队Heart Team,一直打到大学、工作、结婚生子,都还在打。
毕业前Heart Team每个星期都要打三四场球,如今各自成家立业了,也依旧保持着每周打球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他们还会印新款的球服。
图片来源:小山
聚会约在球场,约会约在球场,过年也要组织篮球赛庆祝,就连村里吃宴席都在篮球场上摆。
如果在篮球场架一个固定镜头,你能捕捉岁月在一个东莞人身上的流动。
没有什么能把东莞人和篮球分开,婚礼现场也要看CBA总决赛直播
图片来源:微博@阿韧Ara
这种浓厚的篮球氛围并不是NBA或CBA带来的,解放前,河田交错的地形就孕育了东莞的篮球文化,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里,竞技的热情也被重新唤醒。
1984年东莞举办全县篮球赛时,来了88支球队,到场观众超过10万人。同年,东莞常平队赢得了全国“丰收杯”首届农民篮球比赛。
1993年,东莞商人陈林拿着50万到北京注册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广东宏远队。
自此之后,在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篮球场像河流一样铺到了每个村镇里。
这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智慧,这座城市还有600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需要一些运动来消耗年轻人身上过剩的躁动。
图片来源:小山
《东莞体育志》曾经记载过一个叫李超的球迷,绰号“球场木虱”。有一天早上6点,李超从莞城一路步行到广州的黄埔区鱼珠,跑了了50公里,就是为了看一场东莞华青队的比赛。
东莞人有一种韧性,即使他们并没有太多打篮球的先天优势,但只要有一腔热血,就能成事。
正如东莞名将袁崇焕的口头禅:
叼哪妈,顶硬上!
图片及资料来源
小山,c君(Heart Team),志豪哥
刺猬篮球
四川观察,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阳光网
《东莞篮球故事:大年初一是村篮球决赛 他们说自己是最正派的城市》 by腾讯体育
《接连夺冠的背后 解码东莞的“篮球基因”》by 南方日报
撰文陈只三编辑陈只三
本平台采用作者征稿制度
如有任何交流需求
我们向你开放作者联系方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她们给老百姓自己的吃的做了本Zine,告诉你老奶奶会把稻香村冻进冰箱里
抱迪卡侬是成年人的迪士尼乐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