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程序
预订单向历 2022
享受首发特惠价及限量赠品
当人们常把“金钱不是万能的”挂在嘴边,他们想到爱,想到自由。但到了今天,当有人得不到爱,有人困顿于自由,人们竟也投降一般地“口是心非”起来,专门为其遴选出一天,来出席金钱制造的狂欢。也许,金钱还真有可能是万能的,毕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眼里,金钱还能改变天赋,制造才干。但他一定也会说,在可憎与可恨这块,比起金钱,还是命运更胜一筹。
1850 年 1 月 23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送至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军事监狱,开启了四年的漫长苦役生涯。这一判决充满奇迹,但也使人饱受精神折磨——就在死刑的最终审判即将降临之际,第一枪即将打响之时,沙皇却突然传来消息说,他被赦免了死罪。
黑泽明导演 电影《白痴》1951

该事件发生 20 年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坛写就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白痴》中,我们仍可从中感受到此次改判事件对当事者产生的深远影响,那就是:死刑成为了小说主人公梅诗金公爵反复深入讨论的问题,他在一次交谈中讲述了一件与作者经历完全相同的轶事。描述的最后,他写道:
“死刑可怕的痛苦就在于此,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没有得救的希望。世上没有比这更难受的痛苦了......谁说人的天性忍受得了这种折磨而又不致发疯?为什么要这样侮弄人,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不体面、不必要、不应该的做法?也许有这么个人,别人先对他宣读判决书,让他受一番折磨,然后对他说:‘走吧,你被赦免了。’这么个人也许可以谈谈体会。基督也讲到过这种痛苦和这种恐怖。不,不能这样对待人。”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导演 电影《白痴》2003

因此,《白痴》被视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主要作品中最个人化的作品,这本书几乎体现了他最亲密、最珍视和最神圣的信念。它涵盖了对个人磨难的描述,如癫痫症和死刑处决,并探索由此产生的道德、精神和哲学主题。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导演 电影《白痴》2003
《白痴》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永不停歇的争辩:和对手的争辩,和自己的争辩。这种自我对话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小说塑造人物的技巧,即通过一个自我对另一个自我的审视,客观完整地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全面地表现出共存于人生中的善与恶两面。
黑泽明导演 电影《白痴》1951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创作《白痴》的动机时承认,他力图塑造一个完美的道德人物形象,并为塑造这种完美的人物形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陀氏清醒地意识到在一个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的年代,没有比描绘一个美好的人物更难,也更紧迫的了。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导演 电影《白痴》2003
作为一个纯粹的道德美的形象,在梅诗金身上体现出的是基督的全部美德——爱、谦卑、顺从、忍耐、胸怀磊落、大公无私、以德报怨、充满信仰,把全人类的苦难放在自己心里,总是准备无保留地为别人牺牲。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导演 电影《白痴》2003

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分小说一样,《白痴》也以悲剧结局,但《白痴》仍不是一部宣扬悲观厌世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正面理想遭到破产,主人公们的悲剧结局反映出了由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产生的痛苦,但是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则永远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导演 电影《白痴》2003

点击关注「单向历·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