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意即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经文。「维摩诘」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净名」「无垢称」,因此《维摩诘经》又称《说无垢称经》。
此经在中土共有七种译本,最受推崇的译本为姚秦鸠摩罗什译本。
《维摩诘经》一共分为十四品,以一幕幕法会的形式演说佛理,每品皆成一剧。第一幕,释迦牟尼佛于毗耶离庵罗树园为众比丘、菩萨演说何为佛国净土,称为佛国品。
△ 《维摩诘经》·北宋·佚名
第二幕,以病身住于毗耶离城的维摩诘居士为前来探病的众人演说佛法,而维摩诘居士假以病躯是为了方便娑婆世界的众生,称为方便品。
第三幕,众弟子与释迦牟尼佛讲述因修为不正而受维摩诘居士训斥的故事,称为弟子品;第四幕,众大乘菩萨与释迦牟尼佛讲述因道行不深而受维摩诘居士训斥的故事,称为菩萨品。
第五幕,大乘菩萨文殊师利前往探访维摩诘居士并相互交流佛法,称为文殊师 利问疾品;第六幕,维摩诘居士为探病众人演说不可思议法门,称为不思议品。
△ 《维摩演教图》·唐·周昉(传)·画面展现了维摩与文殊论道的场景
第七幕,维摩诘居士为探病众人解释何为众生,称为观众生品;第八幕,维摩诘居士为探病众人演说如何修佛正道,称为佛道品;第九幕,维摩诘居士与众菩萨诠释如何得入不二法门,称为入不二法门品。
第十幕,维摩诘居士为香积佛国的众菩萨演说娑婆世界的佛法,称为香积佛品;第十一幕,维摩诘居士前往庵罗树园拜见释迦牟尼佛,佛陀借此演说何为菩萨行,称为菩萨行品。
第十二幕,释迦牟尼佛为众人解释维摩诘居士来自东方妙喜世界,佛号阿閦佛,并借此演说何为如来,称为阿佛品。
第十三幕,释迦牟尼佛警醒众人以法供养诸佛而非以财供佛,称为法供养品;第十四幕,释迦牟尼佛嘱咐众人精修此经,并名之为《维摩诘经》,称为嘱累品。
△ 《维摩图》·宋·佚名
此身为空,非我所有
经中有言:「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肉身实为幻觉、梦像、泡影,都是由于众生盲目颠倒的幻觉生起,由于众生虚妄不实的梦像显现,由于众生因缘果业的结果导致,是虚无缥缈的, 是终归于无的。
因此维摩诘居士言:「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生老病死皆由臭身起,而此身其实虚空无实,于是告知众人「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有悟入无上正等正觉,认识到肉身虚无,如幻如影,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尘劳烦恼。
△ 《维摩演教图》·北宋·李公麟(传)
第五品中有言:「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 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
攀缘」即心动而于外着境取相。由于疾病起于执着,要想断除病根就要断尽俗缘,无所得,无所取,消灭一异而二的分别见,摒弃对自我与众生的虚妄见,没有自我,更没有自我所有,如此便是无所得,如此便能断病根。
「得是平等,无有余病, 唯有空病,空病亦空」,在悟入这层平等如一的真理之后,便无所谓疾病了,甚至连此病亦是空病,亦是虚无。
△ 《维摩演教图》·北宋·李公麟(传)
「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认识到空病本空,便是悟入涅槃之真如思想:我即涅槃,涅槃即我,我与涅槃无二,且我与涅槃同样性空。
身是空的,本无从来,亦无从去,是众生的幻觉,假名为身。如果执着于这无端的肉身,众生将由此生病衰老,由此痛苦烦恼,无止无尽。
因此经中强调消灭一切「见」,没有自我,没有自我所有,自我与自我所有不再一分为二,「我」「我所」皆是空,因此便无从得到「我之所有」,无从得到我所有的身,无从得到我所有的病,因而病亦只是空病。达到如此这般觉悟就是断除病根,就是了却,就是治愈。
△ 《十二金钗图》·清·费丹旭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如经中第二品所言:「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凡人俗身都只是虚妄的幻想,如浮云般飘忽,片刻之间变幻消散;如闪电般短暂,一念之间消逝无影。
因此肉身终成草没了,而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更是随去了。甄士隐注解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十二金钗图》·清·费
众生世界本是虚空,世人竟将红尘空乡误以为根源故乡,一切都是荒唐,而只有了却这一派虚妄颠倒的色相,才晓得人人都道的神仙好。
正如经中第五品所言:「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唯有断除这肉身所攀缠的因缘果业,净心入定,才能治愈病根,去病归好,无怪跛足道士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行走坐卧皆是禅
经中有言:「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
触目所见的形色皆为虚空,如盲人之一无所见;及耳所闻的声响皆为虚空,如空谷之虚声回音;入鼻所嗅的香气皆为虚空,如清风之无臭无味;口舌所食的五味皆为虚空,如无味之无所分别。
因此「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诸法」即万物万象,众生诸法都是幻相,没有自我之性,没有物我之性,无自性无本性,更无从生、无从灭,点明法无生灭的佛理。
△ 《维摩诘经卷上手稿》·敦煌写经
由此悟入「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的修佛之道,不妄生烦恼也不企图远离烦恼,不刻意入定也不任意出定, 不执着于人世也不执着于涅槃。
第三品中有言:「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宴坐」即坐禅,点明坐禅不必拘泥于形式。
真正的坐禅应该消除打坐的念头,不刻意追求净心入定,行走坐卧、运水搬柴都是定境,既不执着于内心的禅境,也不执着于外在的喧扰,这种不刻意断尽烦恼而了悟涅槃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坐禅。
△ 《仿古山水册》·明·董其昌
第十一品中有言:「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修佛之道应该做到不断尽尘俗一切有为色相,又不归趣于清净涅槃的无为境界,称作「有尽、无尽解脱法门」。
盛唐王维的《终南別业》诗有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胜事」即悟得真如本性之空灵,其中滋味无法外求,唯有自得,因此诗人总「独」行而「自」乐,一「独」一「自」道出诗人不假外求的禅修之道。
△ 《坐看云起图》·南宋·夏圭

当行至山穷水尽处,诗人并不止趣而返,反而闲坐遥看山水间云涌变化。诗人的赏云并非有意,而是无心任性所为,陶渊明诗云「云无心以出岫」,云、我皆无心,瞬时抵达物我如一的禅定境界;并未起打坐的念头却进入了闲适淡然的禅境,恰是「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清人徐增《说唐诗》中有言:「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看,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
到水穷处即断念去意,心无挂碍,方可自性显现而坐看云起,才能观赏妙云佳景,证得无上菩提智慧,同时云生云起的纷繁色相亦丝毫不使诗人心动意乱,寓意凡尘世事变化无穷也扰不乱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即便偶遇山间老叟,诗人也能相与谈笑,舒心畅意得忘了归期,正如经中所言:『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于「独往」与「谈笑」间任意行为,而禅意空自知,既出世又入世,早已无所谓物我,无所谓独众。
知中ZHICHINA重点书上市
《太喜欢诗词了!》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入手
撰文|许峥
节选自知中ZHICHINA
特集017《幸会!鸠摩罗什》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获取《太喜欢诗词了!给孩子的中外诗歌全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