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人在河南,刚下工地。
说实话,一开始要我写写自己的经历时,我除了诚惶诚恐就只有汗颜。我是个middle class broke kid,在外的生活费勉强够啃面包喝牛奶;我的才能也没有很突出,简历普普通通;本科数年,还挂过两次科,但也拿过一次奖学金。可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是有点平庸的学生。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背景吧。作为悉尼大学考古系与古代史系的普(通)毕(业)男(生),我曾在澳大利亚雅典考古研究所(the Australian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at Athens)实习将近一年,在澳洲的Chaw Chak Wing Museum(周泽荣博物馆,拥有南半球最丰富的收藏品)负责一个展厅的策展,也幸运拿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ancient civilization和格罗宁根大学的archaeology的master offer。现在跟随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属的一支考古队,做一些田野工作,享受gap year的同时,做好前往欧洲读研的准备。
笔者在CCW Museum策展一角
高中时我就读于新加坡的一所私立学校,后来通过O Level和高中成绩拿到了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预科offer,在foundation期间拿过一次中国教育部的奖学金(具体金额就不透露啦)。后来悉尼大学向我抛来了橄榄枝,邀请我转学。在澳洲转学需要学校的释放信,因为我拿过奖学金,悉尼科技大学并不想放人。于是在悉尼科技大学读了一个学期的Global Studies后,历经波折,最终如愿以偿转学进入悉尼大学文学院,选择了考古和古代史专业。
考古是干什么的?
学术定义上,考古是门研究人类过往社会和环境交互的学科。通俗来说,就是研究祖先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成为一个合格的考古人员,必须熟知你所学习的文化的历史、地理、风俗,掌握生物化学、丧葬学、基础医学、社会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学等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所有知识。有时还得根据课程或自己的研究方向需要,攻读更多的学科,如性学、宗教学、化学等。
澳洲AAIA内景
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冷门”专业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兴趣。
澳洲的中国留学生,六成在商学院,二成在设计与建筑院,二成在计算机,极少数在其他科系。一开始选专业的时候,我也没多想,全凭一腔热血和少年郎的冲动,如今想想,也没什么后悔的。虽然听起来有点自夸,但理论上来说,我如果选择商学院能轻轻松松拿个好看的GPA。新加坡O level考试选考项目之一就是会计,高中那会,国内初级会计师的习题我就没做错过(自豪)。不论是会计,还是商学院别的专业,都有很好的前景,学文史哲这样的人文科学,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
但是,我还是想遵循自己的内心,和自己一直以来最喜欢的东西打交道。因此,我在参加新加坡O Level前,花了足足半年时间和父母battle转学澳洲学文史类相关专业。因为当时澳洲不认同新加坡的O Level成绩,我需要读一年预科,父母觉得这样太冒险了。最后软硬兼施,父母考虑许久方才同意。
我是长辈眼中的叛逆分子、亲戚眼中的无脑书呆子;是考古队同事眼中的老黄牛、师兄师姐眼中的开心果。我好吃,最胖的时候吃到两百斤(当然后来也减肥成功了!);我好玩,十六岁的时候,曾经自己一个人花一月穷游六个省;我好读闲书,课余时间一大半都在看各种小说。我爱做梦、爱自由、爱洒脱、好懒惰、爱或美好或荒诞的一切,是一个集万千矛盾于一身的矛盾体本体。但我这样drama的性格,最后还是安定在了历史的温柔乡里。可以和各种性格的历史人物随时随地进行一场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在考古工地幻想这个文明曾经的繁荣和悲怆。
Zagora,希腊Andros安德罗斯岛遗址,笔者在AAIA的项目
笔者在河南考古工地现场
选择考古算是种避世,没有那么多费尽心思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现在想来也算是种入世,一个人的过往决定ta的未来,那,人类的过往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自己的未来,研究历史就是研究自己,还是挺好玩的。即使对外没有多少能理解我的人,但在历史长河里我并不缺朋友。
“冷门”专业并不简单
很多人以为读文科就是轻松,读读书,缝合缝合论文就好。实际上,读历史与考古,难度完全不比理工科、计算机这样在留学圈子里流传的高难度专业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读文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周都需要阅读甚至背诵海量的著作和资料(最高记录是曾经被要求一个学期内通读57本大部头),意味着大概率需要攻读一门二外(古代史的学生大多要求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或者希伯来语这样的“死语言”,难度比起常规的小语种更上一层楼)。这相当于直接给轻松惬意的大学生活判了死刑,含泪对许多空闲时间说bye bye。
悉大深夜图书馆
刚进入大一的时候,厚厚的古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希腊神话资料让我一个月睡眠不超过130小时,头发掉的比一夜白了头的伍子胥还多。恋爱?派对?夜店?nonono,文史类学科会让你毫无世俗的欲望,只想抓着Cicero问他为什么能那么啰嗦,或者拍着Zeus的棺材板(如果他有的话)问他为什么能那么会搞事。
雪上加霜的是,悉大文史类专业常年每届每专业不超过20个学生,因此每个教授有足够的精力折腾每个学生,都把本科生当作博士研究生对待,要求十分严格,打分也十分“吝啬”。不少人拼死拼活学习,到头来均分也只有六七十,在均分动辄八九十的商学院面前完全不中看。澳大利亚文科普通本科只有3年,有幸获得资格读大四的少部分优秀学生(只有读大四的才有honour,才有资格申请澳洲的PhD或者research master),需要在一年内写整整4万词的论文,在通过教授们(最次也是澳洲社科院成员)的集体审核后,方有资格攻读澳洲的research master。只有最顶尖的学生才能获得PhD资格,可以说是万里挑一了。
悉大考古队的工地日常
后来我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强度,渐渐习惯了在学校图书馆读到晚上11点半,再坐一个半小时的末班车回家。那几年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悉尼社会的另一面:一个后半夜冷寂的悉尼。那几年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现在的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能有现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当时的历练。所以啊,要是你也在半夜的图书馆苦苦挣扎,不要害怕也不要沮丧。一时的困难总会有payback。勇敢一点,苦难行军完了之后就是梦想的达成。
悉尼的后半夜探险之奇怪的垃圾桶
“读冷门专业,就业怎么办?”
这是绝大多数准备读冷门专业(特别是文科类冷门学科)的学生和家长会思考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竟留学的巨额投入对大部分家庭而言,都是一次豪赌,没人会希望自己的辛苦钱最后换来的只是孩子月薪三千。那些回答“读自己热爱的,要不顾一切的追梦”的都是富二代的凡尔赛,寒门子弟似乎只能低头于现实,找一份好工作,进一个好单位。
但是,“好就业”的定义是什么?“好单位”的定义又是什么?是工资高、待遇优的就是好,还是能满足自我成就的才是好?
在断定我满嘴只有诗和远方,讲的话不值得为自己的“钱”途做参考前,请先听我掰扯掰扯:
没人不想赚钱,我也爱钱,并且爱得深沉。但是,真的读考古读历史就只能是穷酸书呆子吗?在这里顺便澄清下,我们真的不做鉴定不搞收藏更不私藏偷卖文物考古和历史类的直接对口就业的就业率都是很高且稳定的。一般来说,冷门学科的对口专业为高校、公共机构、政府和研究机构,这些地方的待遇如何想必大家多少都有所了解,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能在完成自己梦想的同时兼顾自己能吃饱饭(偶尔也是可以吃好的)。
今年正值中国考古一百年,在习近平主席的重视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文博行业老树开新枝,借着这股“春风”发展迅速。所以说,只要你技术过硬,回国后,省市级考古所/研究院的事业编制等着你,可以绕开内卷严重的公务员考试,相对更轻松地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想留在国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西方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发达,文博行业的工作相对轻松,就业率较高,工资也不低。历史类专业的前景也许不是最好,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坏。
实际上,人的野心可以是无止境的,或许现在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年入百万,对年入千万没有任何想法;但等你年入百万后可能就会想要年入千万了。选择前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被人追捧的虚荣?还是衣食无忧的安稳?想清楚这点之后再来讨论收入和回报才有意义。冷门专业并不意味着在就业市场没有需求量,也不意味着低收入。先确定自己的需求,再去做好背景调查、职业规划和学习研究规划,化被动为主动,用魔法打败魔法。
若你也在文博行业挣扎而迷茫,想详细了解文博行业就业及升学或想和笔者唠唠嗑交流想法,欢迎联系笔者,必会倾囊相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