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西方国家似乎无法正视世界格局的转变,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
面对西方国家的咄咄逼人,强大的国防力量便是中国崛起的底气,拥有了厚实的军事能力,才能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保驾护航。而强大国防力量的背后有一群人,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攻坚,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周宇旋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
大家好,我叫周宇旋,是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的一名青年设计师。在开始我今天的分享之前,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回忆一下2018年发生的一件事情。
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对叙利亚政府军事设备进行“精确打击”,当天一共向叙利亚发射了103枚巡航导弹,叙利亚防空兵只拦截了71枚。
当大家都在谴责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滥用武力的时候,我还额外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叙利亚使用的防空武器只拦截了71枚巡航导弹,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精准拦截。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猜出了我的工作,没错,我是一名导弹设计师,专门做空天防御的航天人。作为数十万中国航天工作者中的一员,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我们航天青年的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百废待兴,时刻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的威胁之中,中国急需强大的国防力量。
当时,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道,“中国人怎么不行!”。
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56年的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成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成长为今天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作为我国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领军单位,二院以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研制为起点,白手起家,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成功之路。
回望奋斗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奥秘,就是一个字“干”。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怀揣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坚定信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默默奉献自己最灿烂的青春!
接下来,我想同大家分享我身边三个青年航天团队的故事
01 坚守
第一个故事的关键词叫 “坚守”。提到坚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为了完成一件事,最长曾经坚守过多长时间?一年,五年,还是十年?
而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个团队,他们为了自己研制的型号能够取得成功,整整坚守了几十年
2020年11月的一天,在我国某试验基地,一枚导弹拖着橘色的尾焰从发射筒中直射而出,转眼间只在天空中留下一条长长的白色曲线。
这时,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一个激动的声音:“成了!我们成功了!”在外场的试验队员们纷纷跳了起来,激动握手,相互拥抱,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前辈们甚至抱成一团,哭得像个小孩子。
这个团队叫做“御天长剑”,他们负责的这个型号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完全要依靠自主研制。
据型号的总师们回忆,型号刚开始研制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都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没有所谓“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只能凭借满腔热血和对技术的执着,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单是为了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就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
团队中有人一年 300多天都坚守在试验场,有人连续12年在试验场过元旦,有人放弃了待遇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与型号共度难关,有人本可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却倔强地选择继续苦战……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团队为加快试验进展,逆向而行,成为了科工集团第一支入驻试验场的队伍。
然而最让人心痛的是,有天晚上大家开完会刚刚回到办公室,就收到了一个噩耗:型号发动机的主任设计师胡总突发心脏病去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团队带着敢于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坚守住了这场胜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真正含义。
02 创新
我要讲的第二个团队叫做“穹盾”青年创新团队,他们故事的关键词是“创新”。
这支队伍是我国某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军事装备的领军者,有200多名成员,其中一半以上是高工甚至研究员,11名拥有博士学位,169名拥有硕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设计师占比高达70%,是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年轻队伍。
他们要攻关的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尖端技术之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被称为“不允许失败的项目”。其系统组成庞大而且复杂,过程环环相扣,其摧毁目标的过程,就好比投掷一支长矛,击中千里之外一只极高速飞行的云雀,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性能指标极高、研制周期极短、可借鉴经验极少的三个极限条件,这支年轻的队伍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经过两年多的埋头苦干,团队共突破了5项关键技术,形成70余项知识产权成果,研制的装备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培养出了一批青年领军人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空天防御的能力。
03 拼搏
第三个故事的关键词叫“拼搏”,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二十五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团队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去年12月份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一条新闻——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中国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实现了月壤样品的成功转移。
在这项任务中,我们团队研制的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引导了嫦娥五号的“太空牵手”
其实,早在2011年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时,我们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就已经成功见证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
在那项任务中,微波雷达正式立项时已是2010年4月,是飞船上所有项目中立项最晚的,距离发射只剩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然而,微波雷达团队仅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交出了正式产品,成为最早交付产品的团队。之所以能够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与团队永不放弃、奋勇拼搏的精神密不可分。
团队创始人孙武博士留法回国以后,专注于微波雷达课题研究。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但是当时行业内的专家并不看好这项技术,面对业内专家的争论质疑,孙武博士坚持自己的判断,一个人一干就是七年,他的坚持也为后续的产品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神八项目立项,团队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格外珍惜,提出“咬牙也要挺进载人航天工程”。似火的骄阳下,他们用绳索将十公斤重的产品拉上20米高的塔台,双手都磨出了水泡;刺骨的寒风中,他们在130米高的塔顶上观测数据,双脚经常冻得失去知觉。
团队最早的成员蒋清富在技术攻关最艰难的时候,背上长了一颗脂肪瘤,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硬是挺到了试验圆满成功之后,才去医院把已经长了一斤多重的肉瘤切除。
手术结束后由于手臂运动受到限制,他在腋下绑了一个枕头,将手臂固定,不等拆线就又回到了研制现场,被我们称为“掉肉不掉队的航天青年先锋”
团队的第一名女性设计师贺中琴“不爱红装,只爱试验装”。她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里,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密不透风的微波暗室里做试验,经过十几年的磨练,成长为今天的团队技术骨干,后来也是她带领团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赢得了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项目的竞标
从载人航天到探月、探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团队现在已经有了30名成员,先后圆满完成六次交会对接任务。如今拼搏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下一代青年队员手中,我相信在未来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肯定会有他们更多精彩的故事。
通过这三个团队的故事,相信大家可能对我们航天人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攻坚,艰苦奋斗、爱国敬业。他们默默坚守着中国航天精神,谱写了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中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研制出了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你们航天人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永远不能放慢脚步,落后就要挨打,能战方能止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各种新型导弹设备不断涌现,强力支撑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这是我们的底气,也使得我国在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仍能充满自信地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就像今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时,面对美国居高临下的态度,杨洁篪主任说的那样“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是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我想这句时代最强音的背后,是每一个中国航天人在心底默默与祖国达成的约定:愿用奋斗,与新时代中国共荣;愿用此生,守护我航天强国梦!
编辑|梁蓝

版面|郑思琪
互动话题:感谢你的在看、转发、评论。哪一个航天人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勾搭小编
或直接添加造就小助手(zaojiu16)微信
发送暗号“标签-你感兴趣的领域”混各种有趣有料的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