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间因缘际会,走进到千位 ”高人“的世界,从美国名校校长、中国与国际企业精英、世界驻华大使夫人、名校家庭与儿女、全球华文作家等,他们不仅打开了我多维认知边界,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 陈屹视线
陈屹提前两年迈入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77级中国大学生,80年代留学美国,87年进入纽约职场,后担任高管。伊始1999年《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10 年专栏,出版涉及教育·管理·情感领域的七部畅销书,已在主流媒体发表数百万字的纪实作品,系列访谈近千人,其中包括:美国名校校长、世界驻华大使夫人、世界企业精英、留学生群体与名校家庭、海外写作名家等。2014年创办·主持【留美学子】公众号。
她也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点军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美多所世界名校以及美国十几所中小学巡讲交流。作为访谈嘉宾,先后出现在CCTV等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对话》《中国经济报道》《读书》《半边天》《选择》等20多个栏目中。
在新中国60年60位世界华人杰出女性评选中,荣膺1977年代表人物。 
第二排中间位置 1977年 陈屹

近期,陈屹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挑战与发现:畅销书VS千人访谈,她通过许多生动翔实的案例,对自己非虚构的系列创作心路历程,作了介绍和总结。 
陈屹首先引出了两位她访谈过的重磅级人物泰格豪雅和林毅夫,也折射出她采访为何独到、与众不同,令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
泰格豪雅先生
2008年我参加世界级的高端产品·瑞士国际钟表展,当时全世界几十家媒体都在追访一位70多岁、“王者归来”的重磅级人物。然而在40多岁风华正茂之时,他被踢出董事局,家业也在他手中葬送,人生落入深渊。
因为他的年龄和时间关系,每家媒体只有7~12分钟,我深知这时间有多宝贵,当时我代表一家中国媒体,结果我跟他聊了几乎30分钟,泰格豪雅先生还意犹未尽。半年后他来中国参观故宫钟表博物馆时,专门提出要见我的请求。
后来别人都在追问:陈屹你问了他的什么问题,让他对你念念不忘?之后我也好奇的问询了泰格豪雅先生之缘由。
“这么多人采访您,难道您都是这样吗?”
泰格豪雅先生说:“当然不是,你是唯一的一个。”
“为什么?”。
泰格豪雅先生说:“你问我的问题,一下就触及我的心灵,very inspiring and intriguing。” 
记得问题大概意思是希望挖掘 the beauty out of the darkness 的真谛。换言之,当他人生处于如此低潮、绝望之时,我还是想知晓,如果现在回首,他记忆中的希望之光和美好瞬间是什么?
听到这样的提问他一愣,不知道从何开始?我说最走进您心灵的,可以从您的家人说起。只见他眼睛一亮,嘴上出现了微笑,然后就进入了久远的沉思和回忆。
他讲起了从小养尊处优、进入青年的孩子们,一夜之间身无分文的窘迫,然后,他们又如何站立起来,如何闯天下的往事。 
我本人就是书写家庭教育内容的作家,所以我也欣喜若狂,一下子与泰格豪雅先生热烈的互动起来。
第二位
林毅夫先生
林毅夫先生是70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海峡游到大陆的奇人。后来他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今天的国家发展研究院,期间任职于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和副行长。
与林毅夫先生第一次访谈发生在2003年SARS患者在北大校园出现之后,正式公布的当天。
2008年林毅夫世行任职前,我是寥寥无几的几位媒体人得到访谈机会的。访谈中,我跟林毅夫先生有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问答,遗憾的是,发表在主流媒体时,如下的·这段对话无奈的被删除了。
陈屹:1987年您是美国第一位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的人,而那时我本人已经留美旅居,正忙着读书、工作,安家立业。所以,夫人和孩子都能跟您一同回来,在当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林毅夫: 因为我们理念的相互认同,他们才能毫无怨言地跟我回来。所以他们很好地融进了这个社会。回来以后,我也很感动,孩子们当时上学是很困难,冬天早上必须5点钟就起床,然后花20分钟的时间洗脸、刷牙、吃饭,必须在6点钟之前出门,天都还没亮,要先走十分钟的路到地铁站,再搭20多分钟的地铁,下了地铁以后还要走十几分钟,才能到学校。
当时我们有车,夫人心疼孩子,曾想开车送他们,但是我说不能送,因为你送他们一次以后,就必须永远送他们。如果每次都开车送他们,孩子们就没办法和其他同学生活在一起。作为父亲我觉得这非常残忍,但是他们要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必须和大家一样。而孩子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这点我特别感激,他们很欣然地接受了一切现实。
记得女儿小学老师曾经给我们看她的一篇作文,回忆美国临行前的一个插曲。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写的:我跟布兰黛(她儿时的好朋友)坐在草坪上,女儿说:“暑假过后,我们就再也见不到了。我要跟爸爸妈妈回中国了。” 布兰黛羡慕地说:“你有一个充满着希望的国家可以回去,我们来自墨西哥,何时我们才能像你们有那么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可以回去?”  真令我欣慰,女儿幼小的心灵里,早已埋上了希望的种子。
陈屹举例目的是想说明,她访谈写作近千人、数百万字,可到发表时,有的内容可控,有的却非可控,期间也有陈屹自己访谈对话中的遗憾。“ 然而,近30所经历和争取到的千人访谈机会,如同跨越万里长征,我用自己的心和笔丈量记录世界,每条路不管多么荆棘丛生,没有一步是白走的。”

演讲主题
一:写作之缘起
二:畅销书元素
三:发现与思考

80年代留学时的陈屹 前排红白裙子

主题 一
写作之缘起

陈屹80年代中期来到美国留学,硕士完成后步入纽约职场。在纽约一家行业领头羊公司做到高级主管。
随着儿女相继出生长大,先生在华尔街也成为高管,夫妇俩都做得风生水起,而当夫妻几乎24小时心都扑在事业之时,一个家庭里就需要其中一个人退位了,即使百般不愿意,作为妻子的陈屹,在纽约职场高光时刻,为了丈夫的事业和儿女的教育,她选择了回归家庭。
左:小学时代的儿女们   右:90年代纽约职场上的陈屹
在陈屹看来,许多作家会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说当我们生活非常充足,物质条件富裕的时候,往往我们写作会走入到瓶颈。而真正让我们能写出对生命的呼唤和思考,是当内心在某一时刻充满了挣扎和呐喊。
放弃已经腾飞的事业,一夜间的全职母亲角色更换,犹如一场“噩梦”,与之并存、接踵而来的更是中美教育、文化、家庭、个人和外界之间,陈屹自己“无力无言”的自我抗争与撞击。
这些困扰,恰恰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写作财富,陈屹说无心插柳的她正被推到那段傍徨人生中十字路口上。
当她回归家庭远离职场时,她写出好评如潮的处女作小说《初恋》并获奖,之后她陆续写了好几篇中短篇小说。但是她77·78级大学中文系的几位好友,都有作家梦,却都远离了文学路,所以他们希望陈屹去探寻纪实文学,写出她留美旅居的真实生活,因为那是许多读者期盼读到的。
友人们在北京把陈屹带到书店,那里有许多介绍美国的书籍,特别关于美国家庭教育、学校生活方面内容,陈屹看了以后说:“美国不是这样的啊!” 但是友人说:这些就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市场上有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你来写呀。
友人们说的很直白,也直击心灵,陈屹想:“是的,我们批评别人很容易,那么我自己也没有写作,与其责怪,不如担当,舍我其谁!随着儿女的成长,当时我最关心的东西就是教育,带着许多疑问和思考,开始了30年中美教育比较的挖掘与写作。不久, 一叠50多篇的随笔系列集就被《北京青年报》的总编看到了,更被当时国际部的主任和团队所欣赏,第一时间他们联系到我,1999年无心插柳的开启了【陈屹视线】的专栏。” 
打造【陈屹视线】的北青报国际部的团队
那时的《北京青年报》是阅读量最高的媒体,【陈屹视线】每周都千字的专栏,每篇发表后,即刻就数十家上百家媒体同步转载,等于给她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一个机缘,【陈屹视线】的作家之旅就是这样启程!

主题 二
成为畅销书之元素

因为持续数年每周一次的【陈屹视线】专栏,常会有读者问询到哪里可以找到【陈屹视线】写的系列书籍? 
《诱惑与困惑》《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背洋书包的孩子》《因缘际会》《不是男人的错》《送孩子去常春藤》《名校之路》等著作连续数年,关于教育、企管、情感的畅销书,水到渠成的相继问世。
讲到畅销,有它的偶然与必然,下面的主题分享是陈屹总结的关于如何打造畅销书的五大元素。 

元素一:出版社
出版社很重要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在哪里毕业?北大或者清华?哈佛或者耶鲁?只要你在哪里被录取,那么你的水平就在哪里,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在出版书丛中,你著作的位置也很重要。
出版社每年会有几百或者是上千本甚至几千本书出版,那么你是分子还是分母,你是出版社重要的一部书?重点的重点?还是你只是千分之一的其中一著作? 
《因缘际会》2004年上海书展上一场最火爆的签名售书现场、《不是男人的错》2006年北京王府井图书大厦500本前面售书30分钟全部抢光,读者疯狂现场远远超出中信出版社的最乐观期望值。

元素二:地域性

南方和北方的文化,包括用语、关注话题都是有其区分。比如上海就代表南方,北京代表了强烈的北方文化,而且北京可以覆盖全国。当然,也有在不同领域的覆盖或者交叉的,另外区域性里,还有一线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区别。
这些决定了作品的起步在哪里?  
元素三:话题
作品内容还是有它讨论的话题内涵和意义。
话题本身是有它时代烙印,特别是非虚构文学作品,难免离不开某个时代或者阶段的热点话题,某个阶段热议的东西,当时非常火爆,拿到当下,也许就没有人关注或者困惑早已解除。
然而,在创作超越热点、超越时空的永恒经典作品时,即使被千万人都谈烂的话题,你也可以谈出新意、谈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如何谈出来?是艺术,需要沉淀之外,更需要作家自身的眼界、格局,方能提出新视角和挑战传统思维。
陈屹的《名校之路》是她花了10年写的一本书,在大家熟悉的话题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挑战与客观,这也是书一经问世,就得到读者好评如潮的反馈,被点评最多的是“良心之作”。 
《名校之路》冲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
元素四:读者积累
这个需要日积月累的时间。
因为《北京青年报》给予陈屹的一个专栏,给她建立了已经沉淀多年的读者群,同时许多主流媒体早已熟悉【陈屹视线】这个专栏,所以她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有已经从事主流媒体的记者、并且是【陈屹视线】的许多读者,真心积极的推荐。
所以陈屹已经公益主持了7年的【留美学子】公众号,每期以八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激励,这就是坚守的力量,以及对读者诚信的建造。
20年历经上百场演讲、几十座城市的签名售书
与为《背洋书包的孩子》英中翻译的北大附中学生一起
前排右三 陈屹感恩这些今天已经进入成年人的孩子们 

元素五:媒体推荐
当然,她自身优势就是她在《北京青年报》最火的年代里,每周都有专栏连载,也有《北京青年报》最难能可贵的读书栏目里连载,给了她与读者第一时间在作品里对话见面的机会,同时还包括CCTV和其他电视台这样主流媒体曝光。
尽管她几本书一出来就畅销,而且上了同类书籍的榜首,但是陈屹说: “我要提的一点,就是说不要误解畅销书就是一部绝对的精品,不畅销的东西不是精品,这些都是相对而言。
作为作者来说,没有不希望作品出来是被热卖,是被大家更多的去读,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也是挺遗憾。但是作为几部畅销书的作者的我,非常清醒这一点,在许多优秀的作家群体里,我是非常幸运的那位。所以,我只有更努力、更认真、更要多多向其他作家学习。”
从左:CCTV 【选择】、国庆·人民大会堂海外代表访谈、英文【对话】、
《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新浪》访谈
CCTV中文《对话》中美教育PK栏目的访谈嘉宾
与当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合影
CCTV好书推荐、与北大EMBA同仁CCTV对话访谈

主题 三
发现与思考

最后这个话题,陈屹讲到访谈路上,她采访的其中四类群体:中国企业精英、美国顶尖大学校长系列、世界驻华大使夫人系列、还有穿越海外作家的群体系列。 
2002年第一次直面北大EMBA企业家
访谈中国企业精英这一段的经历让陈屹非常难忘,也是改变了她生命的轨迹,她觉得直到现在都影响她的写作,也影响了她的今天,当时趾高气扬的企业家们并没有尊重及认可陈屹,直面质疑着陈屹 “你以为你是谁?” 
1999年在普林斯顿校长办公室的访谈
陈屹这样回答他们:“我就是一位普通作家,采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校长说自己不过是一位热爱教育的普通教授,正因为我是普林斯顿校长,我可以怀抱更大的情怀,可以超越我个人,可以影响普林斯顿几代人。作为作家,陈屹我有笔和纸,你们给我机会和分享,也许我能写下超越生命和时空,影响世界的作品。也就是这样,我们的对话就开始了。”
在访谈这些重新走进课堂的成功企业家后,陈屹发现了五要点:其中,他们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读书后让他们更多的从说者成为听者,注入了终生学习、永不毕业的精神。另外,他们是一群与你拥抱成功的人。这一点,开始他们不了解陈屹为何这样说?
其实同患难并不是很难,但是当你拥抱别人的成就之时,实际上是需要胸怀,成功心态的。因为当一个人有成就的时候,你会把很多压下去,你也会让有些人感觉到更自卑,你只有有成功心态的时候,你才能去拥抱这些。
犹记得2004 年 5 月北京大学朗润园里的万众楼里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前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对本书做的推荐与主题发言,“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几年创作里的迷茫由林教授给予了一语道破的注释,第四本书又一次见证了我写作路上的幸运。 
鲜花掌声、好评如潮的大卖之后,陈屹回到了美国的家,回到全职太太的角色。这是她心态最失衡的日子,连续五年逍遥在想写就写、想游走就启程的状态,她把虚拟的世界臆想成真实,这一次,一切都在错位中。
她开始痛苦、挣扎、抱怨,不知晓问题在哪里?但是郁闷的内心呐喊着强烈的两个我:
“放下笔,去享受你的安逸生活吧!”
“写,要写,你天天都在故事中,怎能放下手中笔!”
就在同一年2004年11月9日传来《南京大屠杀》作者、年仅36岁的张纯如自杀身亡的噩耗,万分悲恸之间,她突然触摸到一种凄美。这个瞬间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正常”,与这个世界不再合拍……
迷茫中的某一时刻,陈屹被“都是自己的问题、全是自己的问题、不要怪其他任何人”的感悟狠狠击中,游离的自己顿然被拉回家庭。已经发誓短期不再出书的陈屹,却在半年里,完成了比前四本书写得更畅快、更畅销的第五本书——不是男人的错》。
她写了不是男人的错以后如释重负,一下人回到她家庭的中心和原点,回到她的自我,她在自我反省很多东西,开始了所谓的写作闭关。她需要自我沉淀、远离喧闹,把时间还给儿女,然后再回到她的初心:中美教育话题的探索。 
回到教育话题,陈屹又开始了美国名校校长访谈系列,演讲里她重点讲述了访谈的西点军校校长、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耶鲁大学校长、还有华裔名校校长第一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田常霖校长。 
访谈西点军校校长
西点军校,她先后去过六次,采访数位美国顶尖大学校长难,能走进西点军校校长办公室采访更难上加难。但是访谈西点校长却花费了半年时间才搞定。走进校长办公室,至今仍像梦幻一般。西点人的“责任、荣誉、国家” 以及西点人的“没有任何借口”,才是美国教育里真正的 character (素质)教育。同时,他也悄悄告诉陈屹:他的夫人是他高中同学,长年跟着丈夫迁移、居无定所的军人妻子,让他感受着女性的伟大。
2019中国巡讲之行前,相聚在前耶鲁校长位于曼哈顿的家
2019年陈屹陪同前耶鲁大学校长,在中国还做了一个巡回演讲,其中有一段校长经历,令人受益。校长出生在非常富有的家庭,但是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却给他的暑假的礼物,是让他到最艰苦的德克萨斯州去修油管,埋管道,所以他经历人生这么最苦的日子之后,他再回到明亮的课堂上读书时,他倍感读书的幸福,这次之后困难都踩在脚下了。这种父母培养这个所谓的富二代的经验值得记录。 
陈屹在访问大学校长时,发现了什么
陈屹认为:大学校长自身具备卓越的能力、名誉、名望,他们都是万里挑一,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各自超群的功力,与他们面对面访谈后,令人觉得他们确确实实是学校的名片,除了大格局把控学校发展命脉之外,他们更是 CEO of Marketing 角色,重点在把自己的大学向市场推销出去,他们在位期间如果能募捐到最多的捐款款,这样就象征着他们在位时最成功的政绩,因为钱到了,任何事情都好办,任何改革都好办。
与来自欧洲、非洲、南美、亚洲的近50位驻华大使夫人
在各国大使官邸访谈中的部分瞬间
与美国驻华大使夫人在大使官邸
姐妹般情谊 左:与瑞典、希腊、葡萄牙大使夫人  右:与罗马尼亚大使夫人
接着话题进入到陈屹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她对话世界最优雅的群体、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驻华大使夫人。
陈屹说:“起初我都不知道那是山中有老虎,其实访谈大使先生很难,但是访谈大使夫人是难上加难,原因是大使这种生涯, 无论外交生涯还是政治生涯,他们都是一级一级做上来的,能做到中国大使位置、一般是他们外交生涯进入最顶端之刻。所以说大使夫人是不能在先生最高端的时候,事业辉煌之时、在先生就要离开这个外交生涯之前,带来任何麻烦。”
访谈过程非常艰难,能完成如此珍贵的大型系列访谈,又千载难逢,这个当然也要感谢《北京青年周刊》的支持,从主编、社长、到编辑,摄影师,陈屹非常感恩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媒体团队齐心协力的去超越。 
零距离接触了50位世界驻华大使夫人后,陈屹发现:大使夫人们无不全心全意在一个大使馆里,留守和服务。她们的任务他们职责就是一个大姐姐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后台全都要打理,而且他们生活永远在未知和离别中,每三四年都要离别刚刚熟悉的新朋友、或者离开自己喜欢上、刚刚熟悉的国度,儿女们也要在他们成长和学业上,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他们很难在节日期间,回国重逢他们的亲人。
几十年他们都这样,其实挺伤感,但他们也是为他们的国家。所以不要光看表面的风光,而风光背后,是她们强大的内心世界和牺牲,所以,自然而然,每一期陈屹呈现的大使夫人访谈画面,每位大使夫人都如此优雅。 
最后回到陈屹的创作,其中包括正在进行中的海外作家穿越访谈系列,通过这个栏目,讲述海外华文作家作品背后的各自人生历险记,把他们从虚构拉进纪实,他们人生故事实在精彩万分。
世界华人作家【穿越访谈】系列1-20
部分世界华文作家们曾经的“倩影”定格 

演讲 结语
没有发言稿的陈屹娓娓道来,令人感受到她演讲功力。陈屹出版的作品持续畅销也非偶然,因为她一直把自己放在现实的生活中,脚踩在大地,自己却在许多话题的前沿阵地去发现、去记录。
通过中国主流媒体
30年前她已经在探寻和分享关于美国教育内容;
最早作为教育系列的主流媒体专利作家;
最早呈现美国名校校长系列访谈的作家;
最早出版教育系列丛书的作家;
首位揭秘回归商学院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内幕的作家;
首位在主流杂志上整体呈现世界驻华大使夫人风貌的作家;
.......
陈屹伊始于2014年起创立打造的国际视角谈人文·教育的【留美学子】公众号,目前粉丝十万+,仅搜狐一个平台转载的【留美学子】千篇文章的阅读量目前已近4500万,在持续推出精彩作品中。
最后引用演讲后台清瑕女士的留言作为结语:
屏幕前我们欣赏到美丽与魅力并存的陈屹。
与其说陈屹在分享文学经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成就人的第二生命,通过写作成为更好的自己。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崎岖不平,在经历坎坷之中从容地从羊肠小道走上了写作高速公路。
这样的分享我们更愿意理解为一种视野、一份拓展、一份生命的宽度和高度的体现,一种立体的几何人生。让我们受益,给我们提醒,促我们思考……” 
坚信陈屹会继续她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去发现永远!去“我思故我在”!!!

喜欢就点“在看”吧 
前文导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