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关乎公共利益的事情,年轻专家不方便出头。一则因为他们还有很长的职业前途,出面讲话的风险太大,二则因为他们正当盛年、身居一线,提出反对意见容易被解读为追名逐利博出位。
这种时候,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挺身而出,令我辈肃然起敬。
昨天,一份《关于开展成都市“黄码+核酸必检”等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科学性、必要性评估的紧急建议》在网上流传,领衔署名的是80岁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主任医师陈芙君,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两位教授。
紧急二字,极不寻常
建议书援引广州荔湾区疫情129例流行特征分析的学术成果,以及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指导方案,
建议成都市重新评估疫情流行状态,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卫生资源耗费、公众恐慌情绪增长和人民正常工作生活被干扰带来的负面影响。
建议书还提到:
应避免大数据的不当应用,使疫情防控背离精准的原则。
应严禁将传播力较强的感染者冠以“毒王”称号;降低感染者的“病耻感”和隐私曝光担忧,有助于鼓励疑似病人和高风险人群主动参与检测。
措辞克制而态度鲜明,心情急迫但论述严谨,老一辈公共卫生专家的家国情怀与专业操守,再次令我肃然起敬。
前排居中为陈芙君医生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体制内的公共卫生专家,而且本身工作和生活都在成都,在当前这种疫情防控的高压氛围之下,实名公开发声,从科学与民生的角度对成都的疫情防控措施提出重新评估的紧急建议,其压力有多大,其决心有多强,可见其胸怀有多么坦荡。
打破僵局,极为可贵
近两年来,中国从疫情防控最初的慌乱与悲壮一路走来,原以为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汲取了足够多的教训,以为可以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让民众生活逐步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但最近一波疫情的发展,以及寒潮之下多个地区难以言说的管控措施,让人仿佛回到了去年疫情刚刚暴发时的氛围:
一刀切成了常态,层层加码变得理直气壮,对感染者的公开羞辱卷土重来,管控范围的扩大化借助大数据变得防不胜防……不确定性、不安全感正在悄然滋生,快速蔓延。
而疫情防控大过一切的姿态又让原本是理性讨论的声音显得尖锐刺耳,让原本是正当权利的诉求显得不识大体无理取闹。

俨然一场僵局。

大家都能感受到,这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状况,可是没几个人出来说话。出来说话的专家,比如张文宏的遭遇,大家有目共睹。

在这样的形势下,成都3位老资格的公共卫生专家站出来发声,从专业角度对政府的科学防控提出犀利而恳切的紧急建议,其意义之大,再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原谅我词汇贫乏,我要再一次用标题里的四个字来表达我的心情:
肃然起敬!
疫情防控应该科学精准,疫情防控应该顾及民生,这原是基本常识,却在这萧瑟寒风中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巍巍风骨,其来有自
血统论当然毫无道理,但我今天就是很想强调:
领衔署名紧急建议书的陈芙君医生,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的女儿。
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
陈志潜(1903~2000) ,四川成都人。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先驱、中国社区医学创始人、中国现代健康教育奠基人。
(基本常识注:初级卫生保健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民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青年时期的陈志潜
在“新冠”肆虐的当今世界,陈志潜曾经开创的初级卫生保健模式,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而老一辈公共卫生专家的历史担当,正在代代相传。
附:《紧急建议书》全文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上述紧急建议署名的三位公共卫生专家,陈芙君、李佳圆、汪川,全部为女性。
肃然起敬!
直接点击↑↑播放视频关注给你更多好看
热文推荐:
       欢迎各位加入本号主编、知名青年学者、文史作家的涛哥读书会,将带大家精读《万历十五年》《鼠疫》《白雪乌鸦》及方方著作等一百多本好书,详情请点击文章《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究竟有多不同?》,可直接扫以下二维码入会。更多好文猛文请见本号知识星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入圈,详情见文章《如何看到别处看不到的文章》。
涛滔步觉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观察当今时代
了解当下中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