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基金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华夏基金的高级管理人员、管理规模近500亿、被称作“华夏一哥”的年轻基金经理蔡向阳先生,在41岁的大好年龄,不幸辞世。
对蔡经理,我是很有好感的。
了解他,是因为他的王牌产品,华夏回报混合A。
除了17.11%的年化回报,这可是基金界的“分红王者”:成立以来累计分红98次,总额超146亿元。
也是因为“年年回报、到点分红”,在市场的“高位”多分,“低位”少分;
帮助投资者分散市场风险,将收益落袋,而收到业内和基民们的一致认可。
(股市的相对高点,密集分红)

另一件事,是2021年7月,反垄断风暴让A股摇摇欲坠之际。蔡经理也及时站出来表态:
我自己管理的每个产品,我都有跟投,和大家一起风险共担。
感谢大家的支持,市场变幻莫测,你们的信任是基金经理前行的最大动力。市场震荡,让我们互相鼓励,一起守得云开。
除了过硬的业务能力,我更被蔡经理的个人品质所折服。
所以,当前两天看到消息时,我很是震惊。


本来想立刻写点什么发表,但害怕我的唐突,冒犯到逝者误导到读者,终究还是把想法先压了下来。
但过去这一年终究很特殊,投资气候极端。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年前第一个提示风险的董承非,被一众基民追捧,后来却因为没跟上反弹被骂“董贼”,近期也宣布从兴全辞职;
去年被众人推上神坛的张坤,今年业绩不佳,管理的基金被称为易方达绿愁、亚洲乱选,被基民一边补仓一边骂到头秃;
更是有一众注重安全边际,长期价值回报的大神,今年都过得挣扎,如邬传雁被夺权、杨浩疑患抑郁……

令人唏嘘,基民们翻脸,真的比A股翻绿还快。
今年,在基金的评论区,一个很大的感受是,很多人把基金当股票炒。
涨了几天,就是“永远滴神”,几天不涨,坤坤们就变坤狗。

很多投资者,确实太浮躁了。
过去一年多的好行情,很多基民被市场上“顶流”的基金经理,给惯坏了。
光是上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
还必须涨得比别人多,跌得比别人少才行。
但是,市场上真有这样的基金吗?
就拿去年的冠军,农银汇理的赵诣来说吧。
2020年,他管理的农银工业4.0混合、农银新能源主题、农银研究精选混合、农银汇理三年海棠定开,
回报率分别为166.56%、163.49%、154.88%、149.87%,实现了公募基金收益率霸榜的奇迹。
可是在去年之前,赵诣也只能算是藉藉无名。
原因为何?
因为他在2020年之前,并没有拿出足够亮眼的业绩表现。
他收益最高的基金,2年又77天录得4倍收益的农银新能源主题,
在16年3月到20年6月之前,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99%的时间里,是跑输沪深300的。
更不用说,达到同类基金的平均收益了。

当时在业绩上吊打他的人,也就是今天被骂得很惨的张坤、邬传雁、谢治宇们……
而即使这两年业绩爆表,在今年1-3月,农银新能源也遭到了25%的最大回撤。
你能忍受25%的回撤,或许不能容忍4年不涨;4年都坚持下来的人呢,或许在回撤25%的时候又卖掉了。
要抓住两年4倍的机会,一定是基于足够的耐心,和对基金经理的完全信任,缺一不可。
我们在挑选一只基金之前,一定要想明白,我买它的理由是什么。
而主动型基金的灵魂,是它的基金经理。
挑选主动型基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选人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和持仓风格,和我们的性格、三观合不合;他的最大回撤和波动率,是否满足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预期。
这一点,其实跟谈恋爱结婚很像。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往往会产生很多不满,而忽略了当初在一起的理由,你看上和欣赏对方的是哪一点。
投资也一样,一定也会有产生信任危机的时候。
涨得太多,你会开始担心基金经理有没有做好风控;回撤太多,你会担心对方廉颇老矣,自己当初看走了眼。
这种时刻,我们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的投资风格变了吗?
他的选股逻辑,还跟过去一致吗?
是基金团队出现问题了吗?
是基金规模变大,暴露了他的能力短板了吗?
如果这些问题,答案都是否,说明这只基金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坏,是可以继续持有的。
我也持有一些张坤、谢治宇们,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他开始忙着追热点,白酒追完追光伏,光伏追完追新能源;
那我一定毫不犹豫,卖出他的所有份额,因为我“投资”他的逻辑变了。
因为我买他,就是买他持仓分散的均衡风格,也相信他对仓位水平的把握。
但是他变了,这个信任基础,就不在了。
不过,选好了基金经理,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
同一个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一大堆基金,怎么找出货真价实、更靠谱的那只呢?不同基金经理,各有所长,要怎做资产配置呢?
添加下面微信,一起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