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程序
预订单向历 2022
享受首发特惠价及限量赠品
1926 年,约翰·伯格生于伦敦,是英国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同时也是作家、画家。
伯格还撰写了大量有关摄影、艺术、政治与回忆的散文,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洞识。这些文章收录于多部文集,较有影响力的如《看》《视觉》《影印》《约定》《抵抗的群体》等。
关于摄影,伯格无疑受到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的启发。在《看》中,伯格针对桑塔格的《论摄影》做出回应。他将摄影分为私人使用与公共使用两类:前者因诞生于私人经验,本身就具备正确的意义,从而不会被滥用;而被公开使用的照片则脱离当时的环境,存在被滥用或误用的可能。
在《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中,伯格提出了思考更加成熟的摄影本体论:摄影与绘画的不同,在于摄影直接援引现象,而这一过程中的不连续性造成了图片意义的含混。
他对单个艺术家的研究最富盛名的是《毕加索的成败》(1965),以及关于苏联异议雕塑家内兹韦斯特尼的《艺术与革命》(1969)。
纪录片《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2016

1970 年代,伯格还曾作为编剧与瑞典导演阿兰·坦纳合作了几部电影,包括《蝾螈》(1971)、《世界的中央》(1974)以及《乔纳 2000 年将满 25 岁》(1976)。
从伯格纷繁多样的写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三个主题的持久关注:艺术、艺术家和政治的关系;视觉或者观看本身的意义与歧义;当代经济政治变迁中的农村和农民。贯穿这些主题的,是他作为“异端”永葆的批判精神和悲悯之心。
纪录片《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2016

《观看之道》是约翰·伯格于 1972 年在 BBC 播出的电视系列片,与之同时出版的配套图文册,也成为了一本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它涉及主题包括:“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几十年来,这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之中的观点几成该领域的常识。
《观看之道》1972

系列片一开始,伯格用裁纸刀从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与马尔斯》切割下维纳斯的头像,并宣布:脱离画幅的维纳斯头像,可以仅仅是一幅少女肖像。这个动作蕴含的暴力令人印象深刻,由此,伯格开始了他对于艺术史的“解神秘化”。
《观看之道》 1972

他指出观看先于语言:语言之于理解,如同图像之于观看,尽管我们用语言解释了世界, 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这一事实,恰恰正是观看才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
纪录片《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2016

与学术论述大异其趣的是,约翰·伯格的作品中洋溢出了不凡的感性与诗意。而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能在“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的同时,也能自觉地与主流艺评保持距离的原因。
点击关注「单向历·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