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Jc Gotting
先聊个职场话题。
看到一个电商公司发了个公告。

某员工私下收了供应商的钱;公司发现后报案,将员工移交给了公安刑事拘留。
想起去年有一件事。
当时有一个大的互联网公司,找来谈合作;我和对接的姑娘聊了一下,就一直等她消息。
但音讯全无。
我后来发过几次微信,姑娘也没回,我还想这是咋的了。
过了几天,听相关朋友聊起才知道——
这位小姐姐出事了,大概贪了有200多万,公司报案后警方给带走了。
聊这个话题有点怪异。
但我发现这两年,类似的事发生还挺多。
随便举两个例子,都是来源媒体报道:
1)去年字节跳动的一个高管被捕。
因为他从提供员工餐的供应商那,收了1000多万贿赂。
查出后判了6年。
2)万达的一个高管,是王健林的老部下。他从IT设备的采购里捞好处,目前已经被警方带走。
。。。
不得不感慨——
大公司的一些岗位挺有油水。
连员工餐里,都能抠出千把万的回扣出来
确实很多岗位是敏感的:

比如做采购的人,可能有供应商给点回扣;比如做市场的人,可能有合作方送点礼物,笼络一下关系
我查了下,我的读者画像大概是26-35岁,占了60%左右。

这个年龄的蛮多人,在职业里头,或许已经混成了小中层,小高层。
有了一定职务or有了一定资源了。
那了解一些职业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这几年经济放缓,一些行当增长慢下来后,很多公司整治贪腐的动力越来越大。
因为「灰色收入」出事的人变多了。
我印象中,这两年看了不少大公司反腐新闻。涉及互联网,地产,金融,医药行业...
其实。
像日常公司人员,和合作方的一些礼尚往来,几百块or几千块,都属情理中,完全说得过去。
没啥风险。
如果钱多了+流入个人钱包里。比如涉及几十万几百万,就容易出事了。如果还交织着人事斗争,风险就更大了
被揪出来后,罪名一般「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
贪的钱得交出来的;还面临几年牢狱风险。
当然有些人抱有侥幸,认为自己做事严密,通常是现金交易——只拿现金,没有转账纪录,查也查不到头上。
这就是侥幸心理了,要查没那么难。


...
几年前,当时战狼1上映,票房有大爆趋势;于是我脑子犯浑,买了北京文化的股票。
这个短线投机,让自己当时亏了一笔。
我有点意难平,很想弄懂影视公司的基本逻辑。就找了一位影视公司高管,询问他的看法。
闲聊时,记得这位高管恨恨地说:
视频网站的某些采购人员,收回扣太狠了。搞得影视公司不赚钱了。
这个公司拍网剧,卖给视频网站。
他随手比了一个数,说:

才20多岁的年轻人,就狮子大开口,要xxx这个数的钱。
几年前的事,现在这种风气可能弱了,毕竟视频网站现在也艰难,管理越来越严。
都好几年了,我对这位高管义愤填膺的话语,仍然印象深刻。
我当时想的是——
影视公司太弱势了,股票可投价值不高。
而现在回想。
其实对于采购人员来说,他风险挺大的;如果有一天,这个影视公司不爽,是可能掀桌子的。
ps.
周末还有一个大事。
(不说EDG,我不玩英雄联盟
)
辉瑞宣布研发的口服特效药,可将新冠住院致死率降低89%。
如果说疫苗属于事前防范,那特效药算是事后补漏。口服特效药,用起来也方便。
针对新冠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医院收治压力会极大缓解。
再往后,疫情的威胁,会极大削弱了。
我看了一些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已经在提到:
开始适度配置“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股票”,比如航空,机场,旅游股等等,搏一搏它们的反弹了。
pss.
周五的时候,尝试卖了一下「搞钱」系列手机壳
大家太热情,瞬时流量太大了,导致小程序崩溃了十多分钟。好在后来抢救过来了。

我初步盘了一下,目前存货不多啦,有2000多位朋友下了单,大概能有个7万多块销售额。
除掉工厂合作方的成本,我到手的,估计有30%左右。
如前面说的:
一部分我会支付设计师费用;另外会拿出销售额的10%,捐给腾讯公益上面的「失依女童救助计划」。
下单的朋友,在下个星期会陆续收到货;到手不满意的话,可以打客服电话申请退货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