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科学是普世的,科学就是科学。
视频链接:
西瓜视频:
https://www.ixigua.com/7025018198101590561
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10月31日,观看量已达3万
精彩再现:
大家好,我是科技袁人袁岚峰。最近,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叫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有很多世界各国的政要、学者、企业家、艺术家等等参加。今年是它的第六届年会,以“文明互鉴: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从今年开始,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以安徽省蚌埠市为永久会址。我在会议上做了一个演讲(《科技传播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袁岚峰》),下面介绍给大家。
袁岚峰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开幕式上
袁岚峰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上演讲
近年来,我做了很多科技传播工作。例如我的视频节目“科技袁人”(Yuan’s Multiverse),国内外播放量数以亿计,许多朋友是通过视频认识我的。
“科技袁人袁岚峰”西瓜视频账号
我们学校、我们中国科学院、我们国家都给了我很多支持,例如2018年的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非常感谢。
“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颁奖典礼
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也跟我有很多交流。例如几天前,我刚跟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教授做了一场对话,他因为探测引力波获得了诺贝尔奖。十分感谢他们分享智慧与热情。
袁岚峰与巴里·巴里什对话
今天,我就来从科技传播的角度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或者说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角度谈谈科技传播。
其实,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事业天然的就是全人类的事业。不存在这个国家的科学或者那个国家的科学,这个种族的科学或者那个种族的科学。科学是普世的,科学就是科学。历史上曾经有些人用科学之外的标准来歪曲科学,例如纳粹德国的所谓“雅利安科学”,以及苏联曾经流行一时的“李森科生物学”,最后都沦为了笑柄。
希特勒
李森科(Trofim Lysenko,1898 - 1976)
在这方面,中国也犯过错误。例如我们曾经批判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它是所谓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反动理论。当时有一些前辈科学家,如周培源,对这种闹剧表示了抵制,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
周培源
非常富有喜剧色彩的是,有些人借这个批判相对论的机会,学习了相对论!例如我的博士导师朱清时,他当初上了一个批判相对论的学习班,他就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对论(《2019科技袁人年度盛典演讲:没有人能阻止你努力 | 袁岚峰》)。
袁岚峰博士答辩后与导师朱清时的合影
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青海西宁的山川机床铸造厂当工人,敲耐火砖。然而惊人的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和研究。最神奇的是,他居然在这样的环境里发表了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叫做《关于粒子静质量随时间变大的问题》,你看这是什么领域的论文?这就是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就是他在批判相对论的学习班上学到的相对论。
《关子粒子静质量随时间变大的问题》
几个月前,有一位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火了(《燕山大学教授推翻相对论?袁岚峰:民科不稀奇,民科连过两关很稀奇 | 袁岚峰》)。他原本是研究石油工程的,却特别喜欢批判相对论。他之所以震惊了舆论,是因为拿了一个所谓推翻相对论的项目去申报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他说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推翻了相对论。这其实完全是对哲学的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跟相对论并不矛盾,你也不可能用哲学来分辨具体的科学知识。幸好时代已经进步了,这场荒诞剧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嘲讽。
李子丰“推翻相对论”的报奖项目
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科学的独立价值。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我们应该珍惜这个进步。但是很遗憾的是,近年来有些国家似乎在走回头路,对华裔科学家以及跟中国有合作的科学家戴上了有色眼镜,大搞歧视、排挤与迫害,令人想起了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倒退。各国的科学家,都对此表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
例如哈佛大学的著名化学家Charles Lieber教授去年被美国政府逮捕了,因为他跟中国有合作。2021年3月1日,40多位美国学者联名发了一封公开信,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他们呼吁拯救Charles Lieber教授,拯救科学合作(《七位诺奖得主联合呼吁:拯救Lieber, 拯救科研合作》)。在我的节目当中,跟我对话的外国科学家也都明确表示支持国际合作,反对政治歪曲科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家默认的都是国际主义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Charles Lieber于2020年1月30日离开波士顿莫克利联邦法院
对拯救Charles Leiber教授与科学合作的呼吁
这让我们想起一句著名的口号“科学无国界”,你说这话是对的还是错的?有许多网民经常批判这句话,他们认为“科学无国界”是句忽悠。实际上,我觉得大家对“科学无国界”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它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事实的层面。首先,科学规律是全世界适用的。例如牛顿三定律不会在这个国家适用,在那个国家不适用。任何人从高楼跳出去都会摔死,你不可能改变万有引力的规律。科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去寻找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无国界。
然后,科学有客观的判断正确错误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全世界统一的,即逻辑和实验。由于科学有统一的标准,所以科学事业可以积累,可以不断进步。这在所有的人类事业中是独一无二的。很多其他领域就不是这样,例如艺术就不是这样。很难判断古代的艺术和现代的艺术哪个高明,因为它没有客观的标准。
由于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各国的科学家都可以顺畅地交流,因为他们同样都接受逻辑和实验的判决。在这些意义上,科学是无国界的,这是一个事实。
“科学无国界”的第二个意义,是在价值的层面。我们希望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交流,广泛地合作。这对科学事业是好的,对全人类的进步也是好的。在这个层面上,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希望、一个呼吁、一种理想状态,而不是一个已经实现或必然实现的事实。
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阻挠,例如政治、宗教甚至战争,这个理想状态往往不能实现。所以科学家们要经常发声,呼吁排除这些干扰,向这个理想状态努力。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无国界是一个目标,就像我们说人应该追求真善美,但并不等于说任何一个人已经做到了真善美。
由此可见,科学无国界或者是个事实,或者是个美好的目标,无论如何都不是个坏事。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它是骗局呢?因为他们是这么理解的:科学无国界意味着没有技术封锁,可是某个国家老是在打压封锁我们,可见这话是忽悠。
实际上,这是个误解。最大的误解是在哪儿呢?是混淆了科学与技术。正确的理解是: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
有很多人不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差别,我们来解释一下。科学是原理,是自然规律,例如微积分和量子力学。技术是对原理的应用,例如汽车和手机。科学本身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它只有认识世界的价值,所以没有保密的需求。技术才有商业价值或者军事价值,所以会有保密的需求。
科学家都非常热心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公开,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我们去看那些科学期刊,全都是公开的。任何人只要愿意,都能看到最尖端的科学研究成果。但研发技术的企业就不会这样了,它不会把自己的成果免费向世界公开。如果别人都知道了它的技术,它还怎么赚钱?
所以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技术不只是有国界,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之间也是保密的。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之间打得头破血流,这样的例子大家都能举出很多。如果你分不清一个东西是科学还是技术,一个很简单的判据就是看有没有人依靠它赚钱。
由此可见,有些人因为某些国家的技术封锁就对“科学无国界”愤世嫉俗,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同时,有些企业说“科技无国界”,以此作为自己不努力研发的借口,这也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如果你想把科学和技术放到一块说科技无国界,想蒙混过关,那是忽悠不住人的。
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就会对很多事情获得深入的理解,而不是陷入错误的情绪。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是各种正义事业天然的友军,只有少数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客才是敌人(《现在还炒作中国实验室泄漏说,是黔驴技穷的表现 | 袁岚峰》)。以这样的胸襟和认识做事,才能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我们的敌人搞得少少的,才有利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作为科技传播工作者,我们应该告诉公众人类在宇宙中的处境。人类在宇宙中是什么处境呢?一个最基本的处境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太阳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现在非常清楚地知道,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就会膨胀,变成红巨星。它现在离地球很远,但是它膨胀之后就会或者把地球吞没,或者膨胀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把地球烤焦。如果我们现在不想办法飞出地球,移民宇宙,那么无论我们现在取得了多大的繁荣,最后都必然是要衰败灭亡的。
变成红巨星的太阳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叫复活节岛,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它就是一个因为资源耗尽而文明衰亡的例子。地球在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大号的复活节岛而已。这张著名的照片提醒我们,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暗淡蓝点”,银河系边上的一块小石头。如果我们现在不未雨绸缪,那么复活节岛就是我们的结局。
复活节岛石像在星空下
暗淡蓝点
太阳变成红巨星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危机,这大约是在50亿年之后。而我们现在眼前就有很多迫在眉睫的危机。例如化石能源是地球亿万年的演化积累下来的财富,而以人类当前的消耗速度,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就会把化石能源消耗殆尽。这已经够糟糕的了,而更糟糕的是,气候变化会在几十年之内就产生严重的后果,这又比化石能源耗尽还要快。比如说我们会看到极端天气变得更多,几个月之前是郑州大雨,现在山西又在发生暴雨,以及海平面上升,例如可能把上海等很多地方淹没。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然而许多人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说是竭尽全力、找种种借口来视而不见。例如我见过许多人说气候变化是谎言,说教科书上的石油来源理论是骗局。他们举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理由来论证自己的民科理论,我有时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例如有些人说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地球是个生命体,石油好比地球的血液,可以不断地自然产生,所以你永远不需要担心石油耗尽。
其实,这些人归根结底只是不愿意相信人类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这种掩耳盗铃的态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障碍。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科技传播,来消除这种障碍,至少帮助大多数公众对这些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我说的是“大多数”公众,为什么呢?因为我早已发现,有些人是不可改变的(《科学家科普如何克服学科壁垒 | 袁岚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达克效应”。它的英文是D-K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以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和他的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命名(《这个人抢劫银行的伎俩会让你质疑现实  | Roy Kaddosh》)。
达克效应
来看这张图。许多人的状态是,对一个领域知道得很少,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他就产生一种虚假的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样的人自信心反而是最高的,经常对正确的理论指手画脚、大肆抨击。这叫做愚昧山峰。然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有些人意识到自己不知道很多事情,自信心陷入崩溃,这叫做绝望之谷。然后随着知识的进一步增长,有些人逐渐爬上开悟之坡。最后进入一个知识水平与自信心都很高的高原,成为大师。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这个图,思考一下自己在各个领域处于什么水平。如果科技传播能让那些愿意学习、愿意改变的人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处境,认识到我们有必要改变,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最后,我的视频节目“科技袁人”的片尾词也正适合今天的主题:
科技是人类发展的正道,我们要走正道。欢迎大家关注科技袁人,我们下期再见!
扩展阅读:
背景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祝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