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程序
预订单向历 2022
享受首发特惠价及限量赠品
在我们讨论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特别是现代戏剧创作理论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个名字总会不时被提起。布莱希特是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布氏的剧作及戏剧理论对当代戏剧界产生过巨大的震动,并由此成为各国戏剧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布氏学派的著名理论之一,就是布莱希特本人提出的“间离方法”,是布莱希特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理论。
“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效果”,是他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夜半鼓声》

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拒绝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而观众则要以一种疏离和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
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夜半鼓声》
关于这一理论的源头,我们可以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找到:熟知的东西往往由于熟知而没有被真正理解。布莱希特则是在试图打破这种因“熟知”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他将戏剧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显而易见的”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去除“熟知性”,而建立一种“间隔”,提供给观众“认识”的可能性,帮助观众自主分析解释剧中人类关系的历史条件,即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作用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研究中的理性的科学精神。
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夜半鼓声》
布莱希特热衷于戏剧形式的实验,他研究各种形式和时代的戏剧,不仅包括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甚至还包括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地方戏剧。他有一种杰出的能力,即能把表面上毫不相通的戏剧元素结合,转变成自己的作品。
海德堡剧院《四川好人》
尤其是对于中国戏剧艺术经验的吸收,使他的剧本在谋篇布局上普遍吸纳中国戏曲诸如连缀式结构、自报家门、题目正名、楔子、歌唱等元素,还常常以中国戏曲作品为蓝本进行创作,以至于诞生了像《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这样取材中国、影响深远的经典力作。如《四川好人》即是以关汉卿的《救风尘》杂剧为蓝本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则直接套用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故事模式。
tri-bühne theater《四川好人》
而这就不得不说起布莱希特的青年时代,适逢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福克等人,把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如《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纷纷翻译成德语出版,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世纪之初的表现主义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持续不断的兴趣,又成了现代欧洲文学界一个典型的德国现象。恰恰是在中国古代者哲学、诗歌和戏曲三个领域,布莱希特都有相当广泛的涉猎,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点击关注「单向历·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