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大特色,寄托着文人对自然境界的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深层基础,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造化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美。
这既是对天地之道的追随,同时也是对高人逸士归隐于山林水际的推崇,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一种与宇宙精神相通的自由。
六朝以来,山水文化勃兴,表现于诗歌、散文,又兴盛于绘画,而最为突出的载体则是园林,因其对自然山水环境的模拟最为直接,给人的感受也最为强烈,甚至,又产生了关于园林山水的诗歌、散文与绘画。
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中往往以植物作为园林主题,中国园林自六朝后,从来就以山水为核心。从六朝时追随的「有若自然」,至明末造园专著《园冶》中强调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中的山水营造都是这一追求的明确表达。
△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外观
山水园林中的叠山理水
中国园林中对山水境界的追求,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叠山理水的营造。中国园林对山水的模仿由来已久,早期先秦的「为山九仞」、汉代的「一池三山」「十里九坂」等,都主要是在大范围内以大规模土山堆叠来模仿真山。
唐宋时代以文人小园为主,则流行「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的小型微缩山池,峰石以象山峦。
晚明以来又发生了始于江南并影响各地的转变,在小园中追求如「截溪断谷」式的真山水境界,张南垣、戈裕良等杰出的江南造园家也创造了大量一流山水园林佳作,使园林在天然山水境界方面有着最出色的营造。
△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谷涧
园林山水之景,以山景营造为复杂困难,也更有表现力,常常作为园林主景。晚明以来,山水画意成为园林欣赏标准,使山景更为园中必需,只要园主稍有财力,必叠假山。
作为园林营造中最耗费财力与最具技术挑战的内容,假山也是造园匠师的工作重心,因而他们常被称以「山匠」「山师」。
大体而言,假山一般以土、石两种材料构成,二者常相结合,可分以土为主与以石为主的两大类,而少见纯粹的土山与石山,因土山需要用石加固,增加山趣,石山则需要用土栽培植物,增加生机。
△ 苏州耦园渊潭石壁之景
以土为主之山,常常林木蓊郁、多山林野趣,且花费少而易出效果,晚明张南垣擅长此类假山,成「平冈小阪,曲岸回沙」之态。
现存如苏州沧浪亭主山、拙政园池山,以及艺圃假山后部也可看到,但经岁月沧桑易被毁弃,史上记载虽多而今日留存较少。
以石为主之山,易成崚嶒高峻的全园核心景致,山水结合也易出山水画意,且谷涧洞壑之景也更多游山意趣,因而为大多园林采用;但石材要求较高、取石花费较大、叠石更加困难,因而非富家不能成大山,非高手不能成佳景。
△ 苏州拙政园假山及其间溪涧
对于水景,除了以水面获得天光云影、莲花游鱼之趣,最富意韵的营造则在于同假山结合,形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之景。
此种山水结合最能引发天然境界的感受,且极具深远画意,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带水环绕、山涧连通,拙政园岛山之间的水峡设置,都是此类佳作。
△ 苏州艺圃主体山水景象
对于晚明的造园,专业造园匠师的地位越发重要。尤其是随着假山画意要求的确立,假山堆叠的专业性增强,对造园师的绘画能力也有了极高的要求。
晚明造园匠师善于绘事,绝不是「多才多艺」的装点,而是与造园有密切关联的。其中关键,在于山水造园同山水绘画一样,需要「胸中有丘壑」。
在晚明之前,园林营造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晚明以来,正是由于山水画意原则的确立,才建立起了造园的品评标准。已经非常发达的山水绘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造园理论的借鉴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晚明的山水造园理论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计成的园冶成为第一本较为系统完整的园林创作理论著作
知中ZHICHINA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世界史》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入手👇
文+图|顾凯
本文节选自知中ZHICHIANA
001特集《山水》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快速获取《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世界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