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雖然司法部的確沒有憑空捏造威脅,但是 "中國 "這個極為廣闊的概念下,構建了一個刑事司法去界定威脅,這樣是錯誤的,徹底與美國刑事司法系統基本原則沖突,但是司法部在法律中用“中國”這個集體概念去起訴個人,“刑法前提是有罪的是個人,而不是與一個實體”,舉國有罪化,這顯然很不合理的。
司法部於2018年11月啟動了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計劃”。截止到2020年6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有大約2000項還在進展中的調查。司法部涉嫌捏造,正在以一種種族歧視的方式,構建新的“黃禍(Yellow Peril)”威脅。
“中國計劃”宣稱打擊經濟間諜活動,但實際上卻針對亞裔與華裔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我們不該容忍這樣的種族定性 (Racial Profiling)。
在今年2月,華促會已經發布聲明,呼籲拜登政府停止充滿種族偏见的「中國計劃」
胡安明案經過:
僅違反文書規定,聯邦刑事指控不成立
胡安明案是“中國計劃”的第一樁刑事審判,胡安明與眾多華裔科學家都遭到了類似待遇,司法部(Depatrment of justice)的 “中國計劃” (“China Initiative”) 使他們生活遭受到了無法估量的傷害。
胡安明教授
在被捕之前,52歲加拿大籍華裔胡安明在科研事業上做出了不少貢獻,從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 (UTK)的機械工程大學教授變成了刑事犯罪嫌疑人。這場指控不僅斷送了他的職業生涯,也對他和他家人的生活造成了極大傷害。自從他被迫與家人分離並被軟禁以後,健康也不如從前。
在過去為期六天審判中,胡安明自己出庭辯護作證,解釋了他在北京理工大學的兼職原因,表示從未刻意試圖隱瞞,也回答了所有的問題。田納西大學員工也出庭解釋信息管理流程。胡安明的律師稱,司法部陳述充滿了不準確之處。FBI特工也在庭審中承認一些信息沒有依據。
經過一天多的審議,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當地民眾組成的陪審團表示,無法就胡犯有六項電信欺詐和虛假陳述的罪行達成裁決。
對學者進行迫害,
“中國計劃”在美國刑法上並不合理
2021年春季《國際刑事司法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責罪中國”(Criminalizing China)的論文指出:雖然"中國計劃 "發起書中曾特別保證這不是針對 "中國人"的,但是司法上這一框架沒有具體解讀。反而呢,"中國計劃 "中大量描述種族、中國、中國人和華裔的威脅。
“中國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已經踐踏和破壞了《司法手冊》的非歧視精神,將人的種族、民族血統或兩者而對其進行起訴。“中國計劃”可能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第五修正案主要目的是以法定程序來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進入和留在美國生活的人必須受到平等保障。
胡安明教授的親友要求正義
華促會長期以來一直反對政府對亞裔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進行種族定性。華裔能在美國真正全面被尊重、被認可、被保護,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將華人和中國視為有利的經濟夥伴,依然應歡迎接待中國遊客,也應該歡迎中國學生或在世界舞臺上與多元化背景的學者們共存。

原文來源:誣告胡安明的背後:違背美國刑法基本原則的“中國計劃”

相關信息:
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CAA)成立於1969年,旨在保護華裔美國人的公民和政治權利,並促進美國的多種族民主。今天,華促會在更廣泛的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中代表著進步的聲音。我們主張進行系統性變革,以保護移民權利,促進語言多樣性並糾正種族和社會不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