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爱好者,总是喜欢把一些现实场景去和历史故事进行比对。
其中很有趣的一个点,是“美苏中”和“美中俄”之间的关系转化。
更准确的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苏中”和今天的“美中俄”。
二战结束后,尽管苏联凭借欧洲战场的军事胜利拿下了中东欧一干地盘,但从综合实力上来说与美国的差距仍十分巨大。
以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为例。
面对苏联的地面封锁,美国以极其强硬的姿态凭借“全空运”的方式维持西柏林250万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一年的时间内,各类运输机共飞行近三十万架次,空运货物数百万吨。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柏林空运都是一个奇迹。
面对美帝让人叹为观止的恐怖国力,连以对西方强硬著称的斯大林也不得不服软。
最终留下了西柏林这块“飞地”。
不仅在欧洲方面,亚洲方面斯大林同样很怂。
朝鲜战争初期,苏联对于美国的挑衅极为容忍。
1950年10月8日,两架美军战斗机入侵了苏联滨海地区,“误炸”了一个苏军军用机场。
原本是美国人的一次试探行动,想看看莫斯科的反应。
结果惊恐万状的苏联人等了一个星期才凑出一份外交抗议声明,以至于华盛顿高层一度认为莫斯科要有大规模军事报复。
纯粹是想多了。
五十年代初,真正让苏联获得与美国战略上平起平坐地位的事件,是中国革命的成功。
其惊喜程度宛如穷小子刮出了一张千万彩票,打了一场漂亮的人生翻身仗。
外交风云七十年》一篇里我们介绍过,1950年前后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斯大林秉持的底线思维是一定要让中国人在莫斯科“心满意足”。
尽管对于舍弃苏联在东北权益、撕裂雅尔塔体系有着一百个不情愿,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懂得孰轻孰重。
凭借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和中国成为一对“背靠背的兄弟”。
共同应对美国从东西两个方向的压力。
正如今天的中国和俄罗斯。
斯大林七十生日庆典上的毛泽东。在苏联国家大剧院的晚宴上,二人几乎是并列步入会场。这样的规格在斯大林时期极为罕见,羡煞旁人(《访苏,1949》)
如果把今天的“美中俄”和上面的“美苏中”做一个类比的话,大家很容易发现其中微妙的对应关系:
美国没有变。
当初的苏联对应今天的中国。
当初的中国对应今天的俄罗斯。
1950年,因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彻底决裂的是中国。
2014年,因克里米亚事件被西方全面制裁的是俄罗斯。
五十年代,苏联在背后力挺中国。
克里米亚事件后,中国火速和俄罗斯签订了总价约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大单。
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内部便有拉拢中国的战略想法。
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拜登政府同样试图予以安抚。
……
话说在冷战对抗的岁月里,中苏交恶对于苏联阵营造成了实力上的重大打击。
尤其是七十年代中国向美国全面转向后,实际上已形成对苏联的准同盟关系。
除了1979年真刀实枪和苏联小弟越南打了一仗外,八十年代的阿富汗战争期间,中国通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渠道向反苏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
背后有美国人买单。
从吸取前人之鉴的角度分析延伸,如今俄罗斯的角色就是当初的中国。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俄罗斯是所有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绝对不能丢的。
里根总统接见阿富汗游击队领导人。八十年代很多受伤的阿富汗游击队员都会被中情局通过巴基斯坦渠道护送到到美国接受治疗
本篇的题目是“普京与中国”。
聊了这么多,下面该把主角普京同志请出来了。
俄罗斯的重要性,美国人当然知道。
因此从特朗普时代开始,美国高层方面便希望实现一定的战略转型。
之所以迟迟未能成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美国民间和整个社会舆论对俄国的敌意非常强,一旦对俄友好会立即被政敌攻击,例如特朗普通俄门事件。
2、近年来美国选举政治中“阵营划分”的态势愈发明显,当下的美国总统并不具备尼克松访华时的魄力和决断力,最多只能暗中安抚一下俄罗斯。
3、普京出于巩固权力等各方面的考量,希望树立起一个有强力外敌的局面。
4、普京的个人形象在西方世界根深蒂固——killer.
克格勃时期的普京
从2000年上台开始,普京先后和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拜登等五任美国总统打过交道。
至于今后还会交手几位美国总统,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
在漫长执政的二十一年里,有一个很特殊的任期——2008~2012。
这四年普京干的是总理,老搭档梅德韦杰夫干总统。
如果大家对这一时期的俄美关系有印象的话,肯定会记得当时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频繁秀恩爱的画面。
2012年奥巴马竞选连任前夕,还曾发生著名的“忘关麦克风事件”。
当时奥巴马向即将卸任的梅德韦杰夫坦承:
“所有议题,特别是导弹防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他(普京)要给我些空间。”
“这次是我最后的选战,选后我就有更多弹性。”
很可惜,奥巴马要的“空间”普京并没有给。
普京重新上台后,俄美关系迅速恶化。
随着克里米亚事件的爆发,双方到了濒临撕破脸的境地。
后来奥巴马曾多次感叹:还是梅德韦杰夫好打交道啊!
梅德韦杰夫访美时奥巴马陪他在街边汉堡店啃汉堡,二人边吃边聊,不亦乐乎。
在《红色帝国的掌门人  大结局》一篇的最后,我们类比过苏联和俄罗斯这两个同一时间线上的不同政权。
他们身上其实有很大的相似性:
建国背景都是一样的民穷财尽(一战的沙俄,冷战+经济改革失败的苏联)。
导火索都是核心城市发起的示威运动(圣彼得堡,莫斯科)。
旧政府都没有像样的反抗(类似和平演变)。
主要领导人都有海外势力背景(列宁,叶利钦)。
新政权都是在第二代任上稳固(斯大林,普京)。
……
如果把意识形态强硬的普京和斯大林做一个对应的话,那么俄罗斯的下一代领导人极有可能会调整其对美关系。
比如早期想走“三和路线”的赫鲁晓夫。
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俄罗斯是中国对外关系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倒不如说普京是这一环的关键。
很庆幸,普京同志2024年大概率还是要再度竞选连任的。
一任六年,至少到2030吧。
斯大林干了三十年,普大帝也干三十年,两位政治强人算是打平了。
从权力传承的角度来看,普京这样执政三十年的强人一旦离开,莫斯科极有可能陷入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权力的交接》)
一旦内部政局不稳,俄罗斯对外的“强硬姿态”或将迅速改观。
就像斯大林逝世后的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等人一样。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我们喜欢或是不喜欢普京,至少这位俄罗斯领导人曾经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里发挥过作用。
很大的作用。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说不定也会给普京发一枚金光闪闪的“国际友人奖章”。
只是不知道那时的俄罗斯,会是怎样一般模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