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于很多人的真实文化水平并没有抱着太高的希望,平时讲话写东西,用典故的时候要么是尽可能用成语故事,要么也得找那种耳熟能详的,刘关张曹操诸葛亮啊之类的,这样大家都尽可能听懂。

同时,因为目前读《四书五经》已经在很多小学开展,我感觉用论语中的句子,也应该问题不大,虽说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被冲淡到心灵鸡汤的程度,但我还是感觉,最起码《四书五经》里面的词汇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我太乐观了。我昨天听到的那句话,实在是让人想哭,又感觉哭笑不得。
为什么呢?
昨天,李泽厚大师去世了,李大师的学生赵士林在讣告中,开头引用了一句《礼记》中孔子的话,“哲人其萎”。
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上》,孔子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意思是“泰山将要崩塌,栋梁之材将要毁坏,智慧卓越的人将要凋谢”。
后来,这句话经常被应用在各种文艺界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界的先辈的悼词中,一旦有受人尊重的大学问家离世,都经常会有人用“哲人其萎”这句话表达惋惜与哀叹。

但是,昨天令我感到惊诧的,是一个朋友,而且是好朋友,在看到我发的赵士林先生的讣告之后,竟然是这么理解的:
“这大哲学家竟然死于阳痿?以前从来没想到,原来阳痿也是会死人的!”

鉴于我也不知道李泽厚大师的具体死因,我以为那哥们是知道点什么,就硬着头皮忍着笑,多问了一句,“你咋知道他老人家死于阳痿?
回答很简单:
“开头说了,哲人其萎嘛!这个大哲学家竟然死于阳痿,而且这么大年纪了阳痿都有可能要命,真的是太可怕了。

当然,这句并非原话,原话是啥我也记不清了,不过,这个解释倒是真的清新脱俗,我这辈子也忘不了,我不是没学过中医,也不是不了解西医,可是,中医西医估计都没办法诊断出一个90多岁的人是否真的患上了阳痿,而且吧,阳痿会导致死亡,这也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我希望这只是个个例,但是甭管怎么说,传统文化如果被这样理解,其实不是一件值得乐观的事情。

最后,在“哲人其萎”被解释称“哲学家死于阳痿”之后,我不希望有人在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时,会结合“三妻四妾”这个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