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FM
心里话
临时决定今天就不写正儿八经的文章了——原本是计划写写关于《第一炉香》的,但最后还是决定先来坦诚地和大家聊聊自己最近这段时间所遭遇的写作困境,以及我就此展开的一些思考和“自救计划”。
希望这个分享,也能对或许正身处某种“困境”的你,有所抚慰。
如大家所见,我已经连续20天没有更新了。
不是我不想写,没冲动写,而是,写不出来。
这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很不平常、也颇为焦灼的体验。
我不敢自诩作家,但此前一直自认也算个“职业化”的写作者。毕竟,我是新闻系本科毕业,也曾经在国内做了10年媒体记者,并且毕业第一年就获得了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此后又拿过N个深圳市好新闻一、二等奖,离开深圳赴英留学时,我还是我们报社的首席记者,也是当时六个首席记者里唯一一名女记者。后来,虽然因为读书、转型做culture business中间断了8年职业化写作,但过去的职业训练,还是留在了我的血液里,足以让我在决定要规律性地写公号后,能迅速进入到“职业化写作”的状态——
我所谓的“职业化写作”,就是不管写得好不好,你对写作这件事有一个职业态度,到时间,你就得“交货”,而且能保证文章质量至少达到行业的平均职业标准。
掐指算来,我规律性地写公号已经快五年了,虽然中间发布频率也不能算太规律,中间也有些时候十天半个月才更新一次,但我基本还是坚持写下来了,中间也偶尔给其它媒体写写约稿。
很幸运的是,我虽然没什么资源,刚开始写公号时也没有任何知名度,每回跟个“热点”还总是慢两拍,但几年下来,在没有任何运营和营销的情况下,也居然陆陆续续吸引了8万实实在在的读者——坦率讲,我也也一直很自豪于我们的读者“质量”,因为,我和其中不少朋友有私下交流,他们,真的很优秀。
虽然我的号从来不是个大号,但感恩于总有一些读者朋友愿意不吝善意给我以鼓励和肯定,这给了我许多信心,让我能一直坚持写下来。
这几年也曾有不少读者朋友私下向我咨询过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甚至还有不少朋友提议我开个写作训练营——对此,我只觉得诚惶诚恐,非常坦率地说,我压根不觉得自己具备这个能力。你看,这不我自己都遇到了写作困境,写不出来了。
在我写不出文章的这些天里,我想到曾经有好些读者跟我说过类似的意思:特别想写作,但却总是写不出来,怎么解?我不记得我对每一个人的具体回答了,但我大多数时候应该是这样回答的:输入决定输出。要想有优质的输出,必然建立在优质的输入上。
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我现在更想和这些朋友说:你首先要开始写起来,不管你当下写得怎么样。因为,只有“行动”本身,才能解决“行动的障碍”。
这也是此刻的我,想对自己说的话。
我写不出来,是因为我没有输入吗?不是的。我一直都有阅读习惯,哪怕是再忙的时候,每天也要花一定时间在阅读和信息吸收上。
我并不缺少新的“刺激”,也不缺少写作/发言的“冲动”,甚至,作为一个职业作者,我比那些新作者还要多很多实践经验。但是,我同样陷入了一个始终不能下笔的困境。
中间,我曾想写我女邻居Kris的故事,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她故事时感到的震动:她60岁开始读Open University的计算机与IT本科,四年时间以一等成绩毕业——这真是老当益壮,也太励志了……但真当我后来又认认真真采访了她,准备开写的时候,我又陷入了另一个思考:这固然是值得书写的老年励志故事,但对于更多陷在人生困境里的青年人、中年人而言,早下决心早行动,会不会更有价值?然后我开始和朋友们交流(采访),结果这篇文章就这样拖了下来……
我的女邻居,今年66岁的Kris
后来,我又想写李云迪的事情,中间也看了好多他的访谈、资料、纪录片、甚至包括他上的综艺节目等等,自己一点点敲出来的笔记,都已经有一万字。但是我对他、整个事件的后来走向,我自己的情绪和思考都陷入了一种“复杂”,觉得写好这个题还是很不容易。我很怕自己写不好……
就在我拖着李云迪的选题还下不了笔的时候,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第一炉香》上映了,导演是我最热爱、尊敬的华语导演许鞍华。虽然还看不到电影,但忍不住还是会关注口碑以及网上的各种评价,结果一看就有点忍不住想要发言。但因为想要写好这个文章,就刹不住地开始做功课,资料越看越多,然而写作的冲动却也在这“冗长的准备”中被消耗了大半,这中间又夹杂了一个出去“淘老家具”的周末,进一步冲淡了“写作情绪”。这一回,我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吐槽”什么,然而,却因为各种原因,总是很难敲下这第一行字。
我仔细复盘了自己之所以会二十天写不出来一篇文章的原因,也思考了如何面对和解决,下面就来坦诚地说说。
1,在写作上,我一直对自己还是有要求的人。不管能力如何,总还是希望尽可能地把每一篇文章认真写好。
某些时候,这是优点,比如能带来持续的进步与成长;但某些时候,它却是“行动力”的巨大障碍。你消耗在无尽的“准备”中,然后在“准备”中迷失、犹疑,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以至于不敢投入真正的“战斗”。
有一些我一直想做出来的选题——比如整理之前对刘嘉玲、马艳丽等人的视频采访,同时写成文字稿,就是因为陷入了“太想做好但我却还没准备好”的“魔障”中,至今没有完成。
也所以,这两天我看文念中拍许鞍华导演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有个细节就十分触动我。许导作为香港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后来还拿到奖学金去伦敦电影学院读研),居然一直都觉得自己没有写作才华,以至于入行四十年都没敢自己写过剧本、甚至上手改过剧本。她一直陷在那个心理障碍里,“怕自己做不好”,以至于从来不敢尝试。
心有戚戚焉。你看,对自己要求高,怕自己不够好,真的会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如果我们看过了很多好的,拥有了一定的鉴别力之后,更容易对自己感到不满和失望。适当的自我否定固然是进步的动力,但自我否定过于强烈,以至于强大到阻滞我们前行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所以有时候,创作者也许更需要的是:放过自己,真正愿意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打定了决心要“厚脸皮”、决计在那持续的前行中慢慢修行,一点点进步。
其实,许导自己也正是因为在“当导演”这件事儿上没有那么完美主义,不求“万事俱备”,并且习惯于随时“做妥协”,先做了再说,才能够一路坚持下来。中间的确是有多次票房与口碑的滑铁卢,但更重要的是,她终究是一部部地完成了这么多作品,也包括了那些闪亮的杰作。如果没有这样不管不顾的“keep rolling”(《好好拍电影》的英文片名),就不会有好作品持续诞生的机会。
所以,不论我们是大作者还是小作者,重要的是,克服所有的障碍,包括自己的心理障碍,做到keep rolling。
2,不够自律,没有纪律性。
老实讲,我是在这二十天里,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勤奋”与“自律”的差别,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也许算勤奋,但严重欠缺“自律”和“纪律性”。
其实,不瞒大家说,我在写作上一直都有颇为严重的拖延症,虽然症状时好时坏,但总之是个特别需要DDL(deadline)压力push的人。在过去几年微信公号广告形势好的时候,因为有预定出去的广告档期的压力,我才不得不逼自己 “按时交货”。这有点类似在日报做记者时的截稿压力,因为一直以来都习惯了这种“压力之下的写作模式”,如今公号广告大幅减少,“拖延症”在“non-DDL”的自由宽松气氛里便猖狂发作了。我很清楚,如果依然有DDL的压力,不论是女邻居Kris的文,还是李云迪、《第一炉香》的,我逼逼自己还是能写出来的,哪怕之后可能也有各种不满意和遗憾。
但是,存在很多瑕疵的作品,也总比没有作品强。
不瞒大家,前段时间受到不少好评、还被多家大号转载的吴越那篇,就是因为答应了《文汇报》交稿日期实在无法再拖,才写出来的。关于吴越的资料和访谈节目不多,于是我一直觉得自己没准备好,下不了笔。甚至在DDL的压力下动笔之后,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顺,写得不好,中间甚至想过放弃。但我到底是有职业道德的,如果我中途撂挑子,就意味着人家这个选题要作废了——当时《扫黑风暴》已经播完一周,这篇文已经是晚了。在这种压力下,我是硬逼着自己无论如何要写完它——就当完成一个作业,写得再不好,也得完成。至于说后来文章反馈不错(并没有我自己想得那么差),其实是当时没预料到的。所以呢,只要逼逼,文章是能被挤出来的
想来也真是讽刺,我过去居然还曾纠结过,如果没有那些广告档期的压力,我要是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刘嘉玲、马艳丽的那些视频采访就好了——哎,我真是高估了我自己。事实证明,在没有DDL的压力时,我就连一周一篇的更新频率都无法保证。过去是幸好有广告档期的压力,我才得以在压力之下完成了那么多篇文章的写作。
我现在觉得,对于没有DDL压力的自由创作者而言,要维持稳定持续的内容输出,自律精神、纪律性,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事实上,即便是村上春树、严歌苓、刘震云这样的优秀作家,能做到常年优质、稳定的产出,无一不是给自己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写作纪律。因为,完全依赖那种“写作冲动”、“表达欲”去写东西,其实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太容易被干扰、被分心。
比如你的新爱好乃至各种生活杂事、家人朋友的微信,随时都可能会干扰你,让你静不下来,坐不下来。比如这几个月来我就爱上了园艺和淘古董市场,这些花时间的新爱好,消耗了我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
曾经是植物杀手的我,现在可以把植物养得特别好
我也是在这段时间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艺术家、作家一定要给自己搞个工作室,每天专门要跑去工作室“上班”,还给自己规定工作时间。你可以称之为“仪式感”,但我认为其实质,还是给自己设置一种纪律性。
用纪律,把自己的某段特定“时空”,强行锁定聚焦在某一件事情上,尽量排除一切干扰。
比如对于我而言,就是要强行给自己设置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中有4-5小时用来做内容输出向的工作——因为多项研究表明,人每天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适宜做深度思考的时间段,也就是4到5个小时。
把书房当成“工作室”

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还要给每篇文章限定一个非常明确的完成时间,以避免陷入那种“无尽准备”的深渊——写好固然重要,但写出来更重要。在“写出来”都成为难题时,保持住写作的惯性,每天坚持“写”,是第一要务。
最后,我们不妨给自己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队友,大家能在彼此士气低沉时互相鼓励。人非机器,难免有down的时候,其实还是蛮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需要一些来自外界的“信任”。
我最近这段时间因为写作状态不好,在看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这位写出过《肖申克的救赎》、《闪灵》,作品在全球卖出超过3.5亿册,并在2003年拿下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作家,其实在写作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年轻时曾遭遇大量退稿,虽然读了大学但却找不到好工作,一度只能委身在小洗衣房里谋生,拿着最低廉的劳资,但却坚持在业余时间写那些总是被退稿的小说。早期,为了赚生活费补贴家用,他还不得不给《花花公子》写稿。但在他走红前的低迷期里,他的太太始终支持他、信任他,对他的从未有过一丝丝的怀疑和不满。他在书里写道,“写作是一种孤单的工作,有人相信你对你至关重要。他们通常不需要发表什么演讲,只是信任你就已经足够。”
特别理解。
今天,我能够如此不怕自曝其短和大家分享我的写作困境以及一些感悟,就是多亏一个同行小妹妹对我的一直信任、鼓励与支持。是她坚定的信任,让我在间歇性发生自我怀疑时,对自己、对自己写过的文章多了些信心;是她,总鼓励我要多敞开自己,分享自己,“真实真诚最动人”;也是她,总在鼓励我走出舒适区,不妨去做些新的尝试,比如去拍视频,甚至考虑做播客等等。这种信任与鼓励,如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一般美好、珍贵。在我们低落时,它尤其能发挥巨大作用。
也因此,我现在既欣慰于自己曾经鼓励过、宽慰过一些向我倾诉的读者朋友,也特别后悔自己过去曾对一位特约作者要求过于严格,总是“建议”(其实就是批评)多过鼓励。我开始意识到,技术性的建议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支持、情绪上的抚慰,也同样重要。因为,我们是人。
香氛有助于抚慰情绪

老实讲,写下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我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因为过去吧,虽然我的号从来不是个大号,但我不断还是会被一些善良的读者朋友称赞鼓励,比如角度独特、有深度、有逻辑等等,这无形中其实也给了我某种压力,因为你总是想维持住这个水准,满足这种阅读预期。我的“太想写好”,部分压力也确来自于此。而今天如此坦诚了自己的“弱”,我好像突然就放下了一个担子。你只管坚持写就好——放过自己,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局限,也允许自己做不到次次都让自己满意。毕竟,对于写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诚实记录与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写到这里,我也发现,用这种类似朋友聊天似的口吻去分享,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总把文章当作一篇“可发表的文章”来写,是一种突破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写作是难,但谁还不会和朋友聊个天呢?
虽然文章没写出来,但“淘宝”还是有收获的,也是生活的小确幸小美好:)

好了,今天絮絮叨叨说了这许多,感谢你一直看到这里,谢谢你的陪伴和倾听。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宽慰到也许正身处困境的朋友。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困境的出现,是永恒的,而我也始终相信,和困境同样永恒的,是我们为突破困境而做出的努力与尝试。
和你共勉,一起加油!
这是我自己种的rose,这一小瓶里有四个品种,是今年最后一次复花。虽然这个新的爱好很花时间,但还是值得。因为生活本身同样重要~
谢谢阅读。也欢迎你在文末和我留言交流。如果想找我私聊,可添加feifeima778。
PS. 不知道你是否喜欢今天的配图,都是我自己拍自己做的,后期加框用的“美图秀秀”,如果你有啥好的图片处理APP推荐,还请多推荐呀!谢谢~
  • 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