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penser的第1081篇文章  
上周,在一份名为《当代青年消费报告》的调查里显示,全国有1.75亿名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
也就是说,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这个比例,很高啊。
在消费贷年龄分布中,90后比例达到了49.3%,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这是官方文案)
有趣的是,这份调查,本身就出自于一家贷款公司——中银消费金融。
“半壁江山”这个词用在这里,真耐人寻味。
1
这年头,负债成为一种潮流
首先,这个数据可不可信呢?
如果把花呗和信用卡算进去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还是有可信度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那么穷,还要用花呗?》提到过,很多人在不知觉中,就莫名开了花呗等类似功能。
甚至直到系统提醒还款,才知道自己当时是用花呗买的单。
你说气不气人,这就被统计进那86.6%里去了。
所以啊,照这种情况看来,如此高比例的90后接触过信贷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份调查里还显示了年轻人的一些消费习惯,消费贷被广泛应用于基本生活和休闲。
懒人经济、宠物经济、养生热潮、颜值经济和娱乐产业成为了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比如购买一些“偷懒神器”减少家务压力,对于美妆和护肤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还有之前提到的新兴消费剧本杀市场,都是年轻人热衷于消费的地方。
但是这些数据有趣在,都加了一个前提,叫做贷款。
这让年轻人产生一种感觉:
哦,原来大家都在负债买东西;
哦,原来这么多产品都可以消费贷;
哦,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不及时行乐对不起自己……
再加上网上一些人经常鼓吹超前消费,于是更多年轻人逐渐养成了贷款消费习惯。
也就资本家,能够把负债包装成一股潮流,无孔不入了。
2
负债这个词,被人为放大了
说完贷款,再说说负债吧。
我觉得这个词被调查放大了。
买车买房、看病,短时间内产生的大笔支出,这才是真实的社会压力。
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远超过现阶段还款能力,这叫“负债”。
上个月换了台iphone13找朋友借了3000,下个月发完工资还上,这都不算“负债”,就是超前消费。
发布类似的调查,很难不让人觉得意图过于明显。
“负债”这个词,用在这届年轻人身上,颇有些夸张意味。
更何况,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压根不在意“负债”这个形容。
咱们上一代人买套房,找银行贷款,天天算着要早日还完。
他们的消费观就是,一步一步得踏实着走,跟银行借钱那是迫不得已。
这一代人别说房价涨了买不起,就算买得起,也没人会去全款买。
如果说“负债”能提高生活质量,毫无疑问,会选择后者。
但最好的生活,不就是生活有余没有负债么?
3
年轻人正在一边负债一边理财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正在选择“主动负债”。
什么意思呢?
就是无论自己手上有没有钱,都要刷信用卡或者借钱生活。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采访,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挺具有代表性的。
有人平时消费用花呗、信用卡,工资用来买基金或者活期定存,通过“时间差”多吃一些利息;
有人以分红形式和亲朋好友借钱炒股,把握好拆东墙补西墙的时机;
还有人信用卡套现理财,各平台贷款创业;
甚至还有远超负担能力,也要买房然后找老板同事借钱还款的……
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观,真的已经很不同了。
你笑他们看不透,他们笑你看不穿。
4
说到底,还是没钱
虽然在消费观上有差异,但本质上现在的年轻人和老一辈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他们都变得不敢花钱。
只是通过信用卡或者花呗的模式,被负债了。
生活成本高,购房压力大,年轻人又赚不到什么钱,市场不景气遇到降薪裁员,或是房租押一付三,难啊。
内需无法拉动,外需不给力 ,所以大家对花钱都非常谨慎。
过去什么割肾买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大家越来越理智了。
至少在我身边,很少有年轻人去消费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钱。
转了半天,我们又回到了老路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但终究还是勤俭持家的华夏民族。
说到底,一个字,穷。
想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我们产业结构入手,这可不是什么一朝一夕的事。
还是那句话:你永远赚不到认知外的钱,如果赚了,那就是运气。
负债是一种手段,是方式,是工具,用好了是锦上添花,尽量不用也能求得一份安稳。
好了,叔也要“负债”去买彩票了,一旦中奖,那就是“零成本投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