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下行已持续多时,近期多家上市猪企三季报接连报亏,即便是去年净利第一的“猪老大”牧原股份也意外亏损超8亿元。第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47.44亿元,同比下降18.68%;净利润亏损8.22亿元,同比下降108.05%。在10月的一场投资者活动中,牧原股份坦承,就目前市场价格而言,全行业都在深度亏损,且“比上一行业低谷期更为严重”。

那么对于猪企来说,到底如何才能穿越“猪周期”?

实际上,生猪养殖业是一个与房地产行业一样的强周期行业,要在强周期行业中赚到钱并能够长期生存下去,除了需要把握好行业周期的节奏、赚到周期性利润以及锻造强大的现金流与流动性管理能力从而支持优秀的企业运营能力之外,再有就是要以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创新来努力降低成本和提升毛利空间来提升企业的抗周期能力,让自己能活得更为长久,争取渡过行业寒冬而迎来行业的春天。

作者丨柏文喜
编辑丨刘兰香


对于中国的养猪户而言,2021年的确是魔幻的一年。从年初的爆赚到年中的暴跌,以至于到如今爆赔下的退出与否的艰难抉择,这个变化也太快了,简直快到如同魔幻一般。
农业经济学中的周期理论,近些年来以影响全国人民吃肉安全感与猪肉幸福感的方式,向大众社会进行了一次比一次更为广泛的普及,以至于坊间里巷都懂得“猪周期”这个以往听起来颇为生分的词汇。就生猪养殖的现实情况来看,每隔3-4年养殖户“赚钱-亏损”的行情便会反复出现,以至于中国2600万养猪人中,能够如牧原股份秦英林般成为首富的人却寥寥无几,大量的小散养殖户在猪周期中随波逐流,反复受伤。尽管业内人士表示规模化养殖生猪是大势所趋,但散户为主的局面不会很快发生改变。
其实,以上结论也是只说对了一个表象而已。目前的残酷现实是,中国内地的五大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已出现了全部亏损,就连之前被称为“猪茅”的牧原股份也不例外,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了巨亏,这说明依靠规模化养殖也不能避免企业亏损。
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依靠养殖规模化为何不能避免企业亏损的问题。
希望以养殖规模化来提升企业避免亏损的能力,其内核还是传统的规模经济原理,也就是规模化提升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而提升的毛利空间,有利于增强企业避免亏损的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抗周期能力。
但是,事实往往却并非如此。第一、规模经济在给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模式下是有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就成了规模不经济;第二、规模经济还有一个外部性问题,比如之前国内流行的旨在解决奶源安全的万头奶牛集中养殖模式,就因为超出了环境消纳极限而无法持续;第三、当市场价格在周期推动下下降到行业整体成本线以下,连成本最低的龙头企业也出现亏损的时候,产能出清就成了价格恢复的唯一途径,而目前中国内地的生猪养殖业即是如此。
因此,单单依靠养殖规模化是避免不了亏损的,离开了具体的市场状况与行业现实去谈规模化是个伪命题。但养殖规模化也并非毫无益处,因为养殖规模化相对降低了养殖成本,能够让养殖企业具有更强的抗周期能力。凭着这一能力,这些规模化的低成本企业如果能够生存足够长的时间来等待其他高成本养殖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后再获得超额的周期性利润,就能以此超额的周期性利润来回补之前的周期性亏损。这也就是周期性行业中一些长命企业的生存与赚钱之道。
其次,让我们探讨一下强周期行业中的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道。
生猪养殖业是一个与房地产行业一样的强周期行业,要在强周期行业中赚到钱并能够长期生存下去,除了需要把握好行业周期的节奏、赚到周期性利润以及锻造强大的现金流与流动性管理能力从而支持优秀的企业运营能力之外,再有就是要以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创新来努力降低成本和提升毛利空间来提升企业的抗周期能力,让自己能活得更为长久,争取渡过行业寒冬而迎来行业的春天。
在此轮猪周期的行业上升期中,各大猪企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抢搭行业周期的快车,以庞大的扩产计划推升了自身企业市值的飞速上涨。但是唯有牧原股份以全产业链、自繁自养的方式获得了龙头猪企阵营中最低的成本,这也是牧原股份拖至今年第三季度才陷入亏损的原因,而其他的龙头猪企们早在上半年就已经全部沦陷了。
另外,要在一个强周期行业中提升企业自身的抗周期能力,除了努力降低成本以提升毛利空间来让自己活得更久,就像冬眠前的熊努力进食以增厚自己的皮下脂肪来提升渡过寒冬的能力以外,还需要提升企业的风险转嫁能力,也就是通过风险转移来保全自身和提升渡过行业周期的能力。
对于中国内地的生猪养殖头部企业而言,他们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当他们普遍以“公司+农户”这一传统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外部效应而获得了政府赞誉与支持,甚至陷入以此模式套取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与补贴的舒适区之时,却未能实现行业风险的跨领域转嫁,反而让企业自身与农户形成了行业风险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同频共振的模式。这也是为何就连全产业链、自繁自养而成本最低的猪茅牧原股份业也未能幸免,目前也已陷入了巨亏之中。
因此,如何将产业风险实现向本领域外的转嫁与转移,就成为强周期性行业内提高企业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法则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在强周期的农业经济领域,经过长期与多轮周期震荡的淘洗,目前能够存留下来的农牧企业行业巨头无不呈现出跨领域垂直整合的企业形态,并形成了农牧工商一体化的企业格局。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更长的、跨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之间的交叉补贴与风险转嫁来提升企业抗周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总之,作为强周期的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除了以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和获取规模效应来提升抗周期能力之外,还需以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来支持企业形态的不断革新,从而顺应行业发展变化的挑战。而超越单纯养殖环节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则是企业提升抗周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方向。
另外,对于强周期的行业,如何以现代治理理念去调整产业政策介入产业的形式和方式以避免对行业周期推波助澜,进而避免再度让政府自身陷入尴尬境地,这也是近年来历次猪周期留给行业与政府的应有的思考。
作者柏文喜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财富中文网无关)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财富Plus)。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