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来源: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gh_efe5ea8ded48)
编辑:德勤
文章为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创始理事长夏斌,在2021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证书授予仪式暨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
首先,我预祝10位同学将获得当代经济学基金会主办授予的全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包括这10位同学,自2016年开设全国优博奖以来,已有60位博士荣获此殊荣了。其次,我祝贺当代经济学创新丛书首发式及学术讨论会成功。
大家可能已了解,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是一个民间的公益组织,其办会宗旨就是“鼓励理论创新,繁荣经济科学”。围绕此宗旨,基金会除举办学术论坛等一系列经济学学术活动外,还设立了当代经济学奖,以表彰对经济科学有贡献的全球华人经济学家。曾经的获奖者为钱颖一、许成钢、邹志庄、陈晓红、王江、熊伟、林毅夫、魏尚进。每次奖金额200万元人民币。
大家也意识到,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当今的经济科学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解释已有点勉强,有些方面已表现力不从心。经济科学需要创新,需要突破,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学界一个世界性的呼声。而随着中国崛起以及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解释中国经济现象,也已成为解释世界经济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无疑,中国的崛起为21世纪理论经济学的升华提供了土壤。也为中国经济学人的理论创新创造了千载良机。面对理论经济学发展的百年前景,资助和鼓励中国经济学人去潜心思索、创新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设立了当代经济学奖。
但从经济学说史角度看,经济科学要出现新的重大转折,其道路是非常艰难的,往往需要两三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从此意义讲,经济科学突破创新的未来,肯定属于今天的年轻人。从经济学说史上一些大师、大佬走过的学术历程看,我注意到,历史上曾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并被后人极为推崇的一些经济学大家,其聪慧的初露、才华的表现,往往在其年轻的博士论文中已有闪现。例如,保罗·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肯尼斯·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冈纳·缪尔达尔的《价格形成和变化因素》,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独立职业活动的收入》,加里·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以及约翰·纳什的《非合作博弈》等等,正是这些大师当初作为博士论文中开启的研究领域,提出的思想观点和分析视角,成就了其人生一辈子经济学研究的轨迹,奠定了其在经济学说史上某些方面首创性的地位。
今天,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优秀经济学博士论文,每篇获奖论文追加资助4万元出版其获奖博士论文丛书,目的就在于寄希望于他们的未来。但愿几十年后,当人们翻阅、研究经济学说史时,会想起、会看到曾获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授予的全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中闪烁的思想对经济科学的贡献。这就是我们设立此奖的目的。
但是,在中国人文科学中,博士生期间的学术论文毕竟是青年时期的优秀产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广泛,观世经验的积累,学术悟性的进一步开启,现在获奖者丛书中的作者,在未来未必会满意今天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出版的书籍。但是一定要看到,当今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持学术定力,埋头学术,崇尚科学,潜心思索,我们应该有信心,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或者更长些时间的三四十年内,在全球经济学界世界级的大师中,肯定会有我们今天中国青年经济学者的身影。
今天在中国经济学界中青年经济学家学术创新正兴热潮之时。我愿我们的经济学博士们要打好学术创新的基础,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应多读些经济学说史。想清楚自己从哪开始创新,是在哪位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从而避免少走些弯路。我们要在经济学某个领域、微观上的创新,更要敢于在经济历史宏大叙事上的创新。这使我想起已故世界经济思想史大家马克·布劳格,他曾用“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这句古希腊诗人的诗句,来比喻区分“复杂多面的思想家和单独专一的思想家”。他认为:亚当·斯密,斯图亚特·穆勒、马歇尔是狐狸,而李嘉图、杰文思、庞巴维克、威克塞尔为刺猬。凯恩斯是长成刺猬的狐狸。唯独马克思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是狐狸,有时是刺猬。了解此比喻,我想,从青年学者个人来说,可以定格创新中“我是谁”。从国家来说,狐狸与刺猬都需要,而且分别是多多益善。
最后,我祝愿当代经济学创新丛书过去的作者和未来的作者,与社会上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一起,埋头苦干,努力探索,为人类经济思想史上多留下点中国人的声音而奋斗。
*经济学家圈接受投稿,请投递至:

[email protected]

往期嘉宾风采展示
【10期特惠线下】购买

请扫↑
专享价
32900元/10次
考虑到地域限制和传播更好的知识,我们也推出了线上课程,线上课程纯属公益,每堂课仅109元,仅接受全年课程预定(购买可领100元满减优惠券)。
特惠直播课购买
请扫↑
专享价
999元/10次

*政策解读大师课、VIP付费群、发票等事宜,请加小秘书微信:Dalianmish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