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黎巴嫩官员祸从口出,沙特等国召回大使。
沙特、巴林和科威特三国在10月最后3天陆续宣布,召回本国驻黎巴嫩大使,同时要求黎驻本国大使在48小时内离境。
  这轮外交风(si)波(bi)的起因是10月26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放了一段黎巴嫩新闻部长乔治·库尔达希有关也门局势的言论。库尔达希在节目中说,沙特主导的多国联军在也门参与的战争是“荒谬的”,沙特等国军队在战争中“袭击也门人民”,也门胡塞武装进行的是“自卫战争”。一句话,沙特一方是非正义的,也门胡塞武装是正义的。
乔治·库尔达希
  这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惹怒了沙特和它的小伙伴巴林、科威特。沙特外交部声明说,黎巴嫩新闻部长针对沙特的言论是冒犯性的,其中充满虚假、捏造的内容。这些言论代表了黎巴嫩一些官员对沙特及其政策的不友好立场。沙特还宣布停止从黎巴嫩进口商品,并将采取一系列后续措施。
  巴林、科威特外交部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
2、黎巴嫩政坛派别林立,沙特影响巨大。
  黎巴嫩政坛派别林立,前一阵子什叶派的真主党、阿迈勒运动与基督教马龙派的黎巴嫩力量在贝鲁特街头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伤。
 虽然派别众多,早年间,什叶派、逊尼派和基督教马龙派三足鼎立,其他小派别依附于三大派之间。但随着各方人口的此消彼长,以及中东地区各方势力的不断演变,如今的黎巴嫩政坛格局大致可分为两大派——沙特支持的“三一四联盟”和伊朗支持的“三八联盟”,也就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为主,其他各派依附于两大势力。
“三一四联盟”和“三八联盟”的组合还要从叙利亚介入黎巴嫩内战讲起,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各派爆发激烈的冲突。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和叙利亚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1976年,邻国叙利亚军队开进黎巴嫩。
战争打了好多年,一直到1989年,各方才在沙特达成了塔伊夫协定,规定叙利亚军队可以在黎巴嫩驻扎两年,以帮助组建黎巴嫩新政府。但两年后,叙利亚军队未按规定撤出黎巴嫩。很多黎巴嫩人对于叙利亚军队在该国的长期存在感到不满。
矛盾彻底爆发是在2005年。当年2月14日,在黎巴嫩大兴土木,取得很多成就的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黎巴嫩前总理萨阿德·哈里里的父亲)在贝鲁特被自杀式汽车炸弹炸死,引爆了黎巴嫩人的反叙情绪,他们认为是叙利亚策划了这起暗杀事件,各方于是联合起来,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等活动,要求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停止干涉黎巴嫩内政。3月14日,在哈里里遇害一个月纪念日这一天,黎巴嫩人举行了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叙军撤离,这一反对叙利亚的派别联盟因此得名“三一四联盟”。
伊朗支持的“三八联盟”与之相反,他们支持叙利亚军队,理由是叙利亚军队曾帮助黎巴嫩赶走了入侵的以色列人等。这一派在哈里里遇害后举行了支持叙利亚的声援活动,以3月8日这一天最为盛大,因此得名。
迫于黎巴嫩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叙利亚军队最终撤离黎巴嫩。风云变幻,如今,叙利亚自身陷入内战,早已无力影响黎巴嫩政局。中东两大国沙特和伊朗接过衣钵,继续左右着黎巴嫩政坛的走向。
3、权威不容撼动,沙特教训黎巴嫩原因剖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黎巴嫩一位部长公然抨击沙特,自然引起沙特的极大不满。你一个被我影响、受我恩惠的地区边缘小国,竟敢对我如此无礼,不略施惩戒,你还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而且,这位新闻部长很显然是与伊朗一方的三八联盟沆瀣一气,长伊朗志气灭沙特威风,这更是沙特不能容忍的。
包括中东在内的各国,无论背后支持的势力如何,那都是桌子底下的勾当,大家心知肚明,却从不明说。表面上,独立主权国家的部长,他的言论必须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中东国家的拧巴之处正是在此,表面上看,大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具备独立主权国家所有的全部因素。但实质上,由于国家间要么同族(阿拉伯人),要么同教(伊斯兰教)、要么同派(逊尼派、什叶派),彼此之间利益交错,干涉内政成为家常便饭。中东的外交,更像是封建游牧部落式的拉帮结派、快意恩仇,动不动就是一派对另一派群起而攻之。
2017年6月,沙特、阿联酋、巴林和埃及以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和“破坏地区安全”为由,宣布与卡塔尔断交,并对其实施制裁和封锁。一直闹到今年1月,各方才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一次,面对沙特的怒火,黎巴嫩官方赶紧出来灭火。黎外交部27日发表声明说,库尔达希有关也门和沙特的言论发表于其上任之前,为私人言论,不代表黎巴嫩官方立场。
作为夹在沙特与伊朗间(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小国,黎巴嫩这次不知道要使出多少解数,才能消除沙特心中的怒火。但另一方面,沙特也不能把黎巴嫩怎么样,夹缝中的国家还有个副作用的好处,就是两边通吃。你真把我甩开,我全力投入伊朗的怀抱,这也是沙特不愿看到的。所以,此次外交风波大概率就是黎巴嫩表面赔上笑脸,做做文章,沙特就下驴,不会闹得不可开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