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古代的轻徭薄赋
真给百姓减负了吗?
©文 /五星上将森下下士
编辑:瑞秋的春天
☄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没能真正的实现轻徭薄赋,过好日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泡影。
国计民生,首重财赋。从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开始,可以说历代王朝都标榜“民本”理念,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轻徭薄赋”四个字出自《汉书·昭帝纪》,即“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霍光辅政
这段话前半句是讲刘彻给刘弗陵留下的烂摊子,大概意思是:(经过刘彻多年的苦心经营)大汉帝国的战略储备基本消耗殆尽,(常年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在册的户口少了一半(这里需要注意,班固在这里说的是户口而不是人口,登记在册的户口大量减少,有很多原因,比如携家带口依附于地方豪强,隐匿山林等等,但是,刘彻严苛的内外政策无疑是汉帝国内部濒临崩溃的最主要的原因)。后半句是讲托孤大臣霍光的英明决策,大意是:霍光清楚帝国当下的危机根源,为了给先帝擦屁股,给帝国续命,于是就采取了减轻赋税和劳役,和黎民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
因此,轻徭薄赋,就是让减轻老百姓身上的徭役、赋税,让老百姓可以喘口气,重新从事生产生活。
所谓“徭”和“赋”,即为徭役与赋税,徭役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为某种事项所提供的劳役,如开运河、修城池、修宫殿、修道路堤堰、运输军需物资等,即所谓“力役之征”。
如果细分的话,徭一般就是指普通的义务劳动,各种杂活,役一般指兵役,去打仗当炮灰。关于徭役的具体内容和规定,各朝各代都不太相同,非常复杂了。
以汉代为例,汉代平民一生中要服三次役:
正卒:一辈子2年。一年在家附近服兵役;一年在京都服兵役;
戍边:一辈子1年。在边疆服兵役1年;若逢边防紧急,则须继续留守6个月。
更卒:每年1个月。在家附近劳役,做土木,修桥,修河道之类的工作。
 当然了,这都是纸面上的服徭役规定,要是碰见皇上想要修长城,建阿旁宫这种超级工程,或者对北方游牧部落的大规模持续性的征伐战争,普通人服徭役的时间会成倍增加
赋税最开始是两个概念,赋的出现早于税。赋字从武,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人力的征调,《周礼·小司徒》郑注:“赋谓出车徒给繇役也。”战国以后,赋与税逐渐混合,常常也指对土地课税,并连用为赋税。
自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以来,各诸侯国对内大兴土木,对外不断征伐,两件事都得用钱,于是加在平民脑袋上的苛捐杂税就没少过,导致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针对这种现象,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赋税太重的问题,于是提出类似于“轻徭薄赋”的理论。
 在实现财富自由后,老子离开体制,开着兰博基尼(青牛)西出函谷关,云游四海了
例如当过周朝国立图书馆馆长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一次跟人聊天的时候,提到百姓虽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还是避免不了挨饿。当所有人都在指责百姓不够勤劳、不够努力、不够聪明,总之是“受害者有原罪”时,老子一语道破天机:因为统治者“食税之多”,老百姓则不堪重压,就没有能力从事生产,改善生活,也就不可能有持续的财富积累
统治者“食税多”的原因在于他们奢华无度,天天鲍鱼龙虾、香车美女,他们要想维持这种生活就得跟百姓收税,到最后百姓一半的收成都交税了,挨饿是必然的事,想让百姓免于饥饿就得轻徭薄赋。
所以,轻徭薄赋的基础在于控制统治者支出,而控制支出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清新寡欲,这和道家学派一贯坚持的理论特别相似。
而诸子百家中,在轻徭薄赋问题上呼声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当属儒家
 苛政猛于虎
孔子就说过“苛政猛于虎”,再加上他一直主张“克己复礼”,所以国家在兴建大型项目上也不能太多,要合乎礼的标准,君主的大门只有81根门钉,地方诸侯的办公楼大门就不能有82个,以此做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他的学生冉求不听话,给鲁国的权臣季氏做幕僚,此时季氏已经是富可敌国,混得比鲁国国君还壮,但冉求还为他巧立名目,方便他再搜刮一层他治下的百姓。虽说春秋有言“礼不下庶人”,但在对付那些违背礼制的人身上,孔子与庶人坚定的站在一个阵营,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以后不是我的学生,你们以后要是派兵打他没问题,不用有心理负担,就当是为为师清理门户。
其他儒家代表像孟子和荀子也都提过轻徭薄赋的思想,后面朝代只要是提到给老百姓减税,大部分都用这些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不过,轻徭薄赋真的能让百姓休养生息么?答案是否定的。
秦朝是历史上苛政最暴虐的朝代,因为横征暴敛太狠导致烽烟四起国家灭亡,西汉建国之初,统治者为了不走前朝老路,主张节制朝廷开支,减轻百姓赋役负担,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一直在执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政策。
◎ 播种(汉砖画拓本)
汉初的时候,收的都是比例税,就是按照收入比例收税。你种出来多少,国家拿走你收成的三十分之一,又名“三十税一”。
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最低的税率,所以经常有人说西汉初年的老百姓是最幸福的一批人。实则不然,朝廷要满足统治者的欲望,就必须要征敛,如果真是三十税一的话,除了维持防务以外,国库里就有没余钱,也意味着皇帝、官僚没有私房钱,怎么好好享受幸福的生活?这还是碰上没有进取心的皇帝,如果遇上后来武帝那种雄才大略的,需要的钱更是个无底洞了。所以国家就得想办法多收钱,又不能更改祖宗的制度,怎么办?
于是汉朝想到新增税收种类——人头税
中国古代收税对象无外乎三种,对人收税、对地收税、对商业收税,而对人收税就是汉朝开始的。秦朝因为地租太高引来民众不满,所以汉朝才三十税一;汉朝商业还不怎么发达,收不上来钱;所以剩下唯一的财政来源就是从人这里收。
平民首先要交人头税,按一家的人口数量交。15岁以下算未成年人,每年交20钱,15到56岁算成年人,交120钱,如果是商人或者是家里养奴婢了,每年要交240钱。家里要是有15岁以上还没结婚的女孩,也要加倍征税,最高能征到每年600钱。
 汉砖画中的贵族在欣赏杂技表演
除了人头税以外,还有代役金,汉朝成年人有义务给朝廷服徭役,要是给县里边帮修个城墙县衙还行,要是去服一趟长途的徭役,来回路上就得半年,地里的活全耽误了怎么办?没事,不愿意去也行,交钱。交的这钱就叫代役金,史书上把它称之为“舍地而税人”。
另外每年还得交点孝敬皇帝的钱,买盐用铁也要交一笔盐铁税,这些钱看上去没多少,拢到一起也是个天文数字。你要是汉初的一个普通农民,你就会觉得,皇上是给你减税了,可是你的负担一点都不轻。这一点连篡了西汉的王莽,都看得明明白白,他说,“其名三十,实十税五也”,意思是,名义上说是三十税一,实际上税率达到了50%。
其实通过汉朝战争史也能看出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国内外始终不太平,一直在打仗,而汉朝又在几十年时间里,从一穷二白到组织起百万雄兵,逐敌千里封狼居胥,这些光靠轻徭薄赋是肯定做不到的,必须想辙把该收的税赋找补回来
 从汉高帝六年到汉武帝征和三年,共111年时间里发生了17次内外战争
税率高、负担重,最关键的是,还不公平。按人头交税,那就意味着,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要交的税是一样多的。富人、豪强、地主,手里有那么多地,交120钱。普通农民,就那么一亩三分地,也交120钱。
就这,还没考虑富人们偷税逃税的情况。豪强地主,那手里多少也是要有点权力的,他们会勾结官吏,逃避交税。更关键的是,田赋这么低,兼并土地就成了特别划算的买卖。所以,豪强地主就不断地去兼并更多的土地。农民没了土地,就失去了经济来源。
可是朝廷不管你有没有地,人头税照收不误。这个时候,摆在农民面前就两条路,要么到豪强庄园里成为农奴,要么就干脆流浪,成为流民。这两条路,对农民个人来说,都算个生存的法子。对于朝廷来说,那可是巨大的潜在威胁
第一条路,农民都成了农奴了,土地也都在豪强手里了,豪强的势力可不就越来越强大了?第二条路,农民成了流民,不但没法收他们的人头税,更重要的是,社会会变得动荡不安。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背后的力量其实就是流民。
 绿林、赤眉、铜马起义范围
看到这可能各位觉得汉朝统治者太坏了,以轻徭薄赋的高尚旗号做保护,实质上则满肚子巧立名目,最后逼出无家可归的流民,其实,历朝历代都这样。
道理很简单,传说中的明君圣主都是要轻徭薄赋的,有这样的道德榜样在前,既是再混蛋的皇帝也不愿意落一个横征暴敛的名声,门面功夫他们还是要装的。
中国古代税收分成正税和杂税,正税指国家法律上规定的征税金额,一般都很低,杂税是乱七八糟的其他税收。既然正税很低收不上钱,那就得在杂税上面做些文章了
比如说唐朝贞观开元时期是盛世,天下太平,朝廷也没什么用钱的地方,等到安史之乱打完,天下百废待兴,就得想辙捞钱了,皇上又不好意思落得个鱼肉百姓的名声,于是增加两项杂税,一是挨家挨户量房子,按照你家房子大小收间架税,再盯着那些做买卖的,跟他们要除陌钱,给百姓逼的是怨声载道。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农民出身知道民间疾苦,也提出过永不加赋,但到明末国库空虚没钱打仗怎么办呢?皇帝自然有办法,在正税之外再征收别的杂税,比如和辽东女真人打仗,就征辽饷,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就收剿饷,要练兵,就收练饷。
 图源于《大明王朝1566》
大概明末的那几个皇帝都这么想:朕可没有随意提高税率啊,只是为了渡过眼前难关暂时性的多收一点钱罢了,相信百姓们会理解朝廷苦衷的。
当然,至于“暂时”到什么时候,那就另说了。
清朝入关以后,统治者也想过休养生息,顺治皇帝在即位之初就发布上谕:国计民生,首重财赋,明季私征滥派,民不聊生,朕救民水火,庶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皇帝的想法虽然不错,可就是没法施行,清朝初年财政困难,加上各地叛匪还没剿灭,没过多久,皇上一道圣旨又重新开了剿饷,只是因为剿饷名声太臭,所以不用这个名字,改叫“九厘银”或“九厘饷”来自欺欺人,此外还有不少私征暗派,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清朝初年好像轻徭薄赋了,实际上压在百姓头上的负担更大。
轻徭薄赋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古代每一任统治者都用这四个字来争取百姓的支持。不过,只要你想想当皇帝是为了啥?你再想不通,也不得不想通了。
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没能真正的实现轻徭薄赋,过好日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泡影。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