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关关
宣布全能唱演家族诞生前,《披荆斩棘的哥哥》迎来了最后一个舞台。哥哥齐聚在一排排座椅前,安静地唱起了《敬酒。唱到高潮部分,哥哥们全体起立,他们笑着彼此拥抱,舞台灯光温暖璀璨,不少人眼中有泪光闪烁。
此时直播的实时弹幕中,先是刷过一条条“太好哭了”,紧接着是一片齐刷刷的“我们毕业了”。之前还在为哪一首歌好听、哪一位哥哥最棒而争执的观众,终于意识到了这场盛宴的完结。遗憾、不舍、感动,成为这一刻围绕整场节目的核心情感。
谁也没想到,最初被视为男版《姐姐》,让大家做好了看《变形计》、“battle名场面”准备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呈现了一个如此温暖的故事和结局,也收获了大批观众的感动。
事实上,和节目里披荆斩棘的哥哥们一样,打造这档节目的芒果tv在综艺外同样经历了“披荆斩棘”的过程。
《哥哥》播出前,业内和观众充满了不看好:《姐姐》珠玉在前,友台男版已先。不算新鲜的赛制、愈发挑剔的观众、男性与女性面临问题的极致不同,都让大家颇多质疑,尤其不乏针对核心概念的不解:哥哥们究竟哪里有“荆棘”可斩?
可伴随节目的开播,质疑的声音迅速变为了大批好评:从单纯感慨“爷青回”再到被哥哥们性格打动,不少观众只用了短短两周的时间,而不知不觉,有大批网友真情实感投入到追综的过程,感受哥哥们一次次的舞台蜕变和成长,见证节目完成了一次高开高走的“自证”。
为什么《哥哥》能在播前的一片质疑声中获得成功?
无荆棘可斩、无激烈竞争,
哥哥们怎么让人喜爱?
可以说,观众对《哥哥》的质疑一直持续到开播前。即使公布了阵容,名单中出现了陈小春、张智霖、言承旭、林志炫这样的大咖,不少观众还是在报以期待的同时对节目的发展打上了问号。毕竟,咖位越大往往意味着观众对艺人的爱护保护心理越强,也对节目的期待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难实现突破。
而节目组的选择便是从哥哥的初舞台亮相起便告诉观众:这是一档全新的节目。
相比《姐姐》,哥哥们故事的开篇要平和、体面得多。靓丽的演唱会式舞台、和谐友好的氛围、大大减少的淘汰人数和大量以音乐为专职的哥哥削弱了节目的竞技感,做到了情怀动人。
但这也给后续内容带来了新挑战:一上来就用了回忆杀炸场,奠定了节目的温和基调,后续必须要迅速挖掘哥哥们的人格魅力,把形象立住,不能单纯停留在“全能大咖”和“老牌偶像”上,否则将会面临新鲜感过后的受众流失。同时,也不能违背ip核心的“改变”理念,得做出肉眼可见的蜕变感。
回过头看,芒果TV的处理方式是聚焦团体视角与情感搭建。节目没有沿袭《姐姐》的“突围”模式,而是“唤醒复活”。且不同于《姐姐》前期突出个人标签与群体差异化的做法,《哥哥》一上来就强调了部落概念,瞄准男性群像进行着墨。
这也正基于节目组对男性集群意识的良好把握。此前做过女性的吴梦知导演团队,清晰感知到了男性在镜头和群体中的差异:他们不习惯表达激烈情绪,天然对竞争低敏,整体也较为慢热。与其强行设计矛盾冲突和竞技环境,不如打造宽松的“学院”社团氛围,反而更易在群体中凸现个体,塑造人物。
同时,负责舞台整体呈现的果果团队打造出了一场场国内顶尖的舞美大秀,从舞台设计到置景再发到服化道,一个个精良的舞台作品促使节目一次次出圈,吸引更多用户对哥哥们产生好奇进而关注。
于是节目中设置了大量的开放式空间,最大化促进哥哥们的集体相处:集体宿舍的床铺可以住下6人,宿舍外设置了可供哥哥们休息的大客厅和餐厅。其中乐器、游戏、健身设备随处可取,还有哥哥们钟爱的“饮茶地”。
同时,这些公共空间也成为紧张比赛外休闲活动的发生地:夏夜party、绝活大赛、互赠礼物、模仿秀、短视频拍摄大赛……这些娱乐环节成为了哥哥们走近彼此、也走近观众的关键。不少网友从夜晚的客厅“音乐会”开始“真情实感”,get到哥哥们的真实魅力,也有许多哥哥在这其中加深了部落联结,互相了解的更深一层。
再结合舞台内容,一个个差异化的部落便被成功塑造而出:大湾区充满了老友的熟稔,兄弟帮派感十足。张晋组迅速明确为老带新的家庭,“父子局”既视感满满。街道办事处是大侠带领的江湖,Nice组则是互为同道的音乐知音……
随着群像的成功构建,不同特色的哥哥间奇妙的化学反应一点点释出,给予观众最大的惊喜:典型例如两大“武林高手”,就呈现出了高度差异化的人物故事:张晋是带着两个熊孩子的吐槽役舞担老爸,赵文卓则是专克rapper的精神支柱大哥。同时,林志炫与言承旭的“师生”组,李承铉与李铢衔的“知音”感,都让观众印象深刻。
更巧妙的是,群像的塑造、部落感的强化也意味着哥哥们感情的加深,互相间的强情感成为了后续哥哥们呈现“进化”的核心动力,留住兄弟和让团队取胜的愿望也一点点强烈起来。
尤其在第一次淘汰后,伴随欧阳靖、陈辉、刘端端的离开,哥哥们的“危机感”瞬间增强,斗志也被成功激发。于是有了后续摇滚组的放手一博,有了林志炫的忘情舞动,有了陈小春“最认真的solo舞台”……
节目组抓住男性的情义和责任感,以此为驱动,成功让观众看到了哥哥们努力成长的过程。
复杂了一圈的竞拍制和舞台概念,
到底作用是什么?
另一头,在赛制端,《哥哥》最突出的变化就是采用火力值竞拍的玩法和对每一次公演舞台的整体概念包装。但随着节目推进,两者的重要性和节目组的深意逐渐凸显。
竞拍环节首先起到了增加真人秀趣味性的作用。部落过早的建立让每一次公演中哥哥们选队友的真人秀篇幅被大量削弱,竞拍环节的设置恰好补足了这一点。随着一次次规则的变化与升级,哥哥们的个性被不断强化,大量的笑点也随之诞生。
搅局的张晋把自己玩进了坑,从此成为了“暴民”代表;胡海泉的精明头脑、白举纲的超强推理能力和布瑞吉的小机灵鬼设定都让他们成为了各自队伍里的军师存在,“次次赔钱”的大湾区、不懂规则的张淇也达成了有趣反差。
于是竞拍成了最出梗的环节:张晋的all in、热狗的“我大哥只有卓哥”,都引人捧腹。顽皮的哥哥们有的玩心大开,有的精通算计,也有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日常的一面让哥哥们进一步赢得观众的喜爱,完成了真人秀的良好表达。
另一方面,竞拍在战术规则的影响下,也让各个部落的选曲具备了更多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期过于套路化的可能。此前《姐姐》走至中后阶段,参赛选手便常常会基于对现场观众的判定而去争抢快歌和炸裂舞台,于是造成强者愈强,且舞台同质化高等问题。
而本次《哥哥》显然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无论是竞拍环节还是对整个公演做出的“唱演”概念包装,都在极力规避后期乏力问题,让比赛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
从“太空留言板”到“第25小时”,从“等我找到你”到“三万天”,不同主题的演唱会概念为每一次的“唱演”和表达定调。直接引导哥哥们的走心思考,让创作理念、情感内核成为最优先考虑的要素,也让哥哥们从头到尾都处于一个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最典型便是第五次公演,“世界上另一个我”的主题概念下,张智霖、张晋、尹正带来的《给电影人的情书》成为了观众印象最深的舞台。这首不燃不炸,纯粹以情动人的歌曲呈现方式内敛又深情,不仅打动了现场的观众,也感动了无数屏幕前的网友。显然,《哥哥》的舞台没有陷入同质化窠臼,每一个融入真实自我表达的歌曲,都有其独特的长处,都能打动与之有情感共鸣的人群。
因而擅长炸、燃的GAI、热狗一次次选择抒情歌曲,擅长舞蹈的张晋也有了《给电影人的情书》这样的高抒情舞台,持久以来困扰音乐竞演综艺的观众偏好问题在《哥哥》中似乎找到了解决之法:只要具备最真实的、融入创作者情感的自我表达,观众就不会只被单一的“嗨”氛围所打动。网友也可以抱持持久的新鲜感。
显然,借助赛制的设计,节目组突出了哥哥们的故事性、综合表演能力和岁月沉淀感,既达成了对他们优势的最好放大,也有效解决了之前观众最质疑的模式延续性问题。
最后的最后,
哥哥们到底披荆斩棘了什么?
今天,《披荆斩棘的哥哥》第一季已走至终点,再回顾此前的12期节目就不难发现,随着人物呈现的深化和一次次公演舞台的表达,哥哥们的荆棘到底是什么也慢慢浮现出来:荆棘是哥哥们的惯性思维方式、刻板印象和无形枷锁。在这一点,《哥哥》与《姐姐》的核心情绪是高度共通的。
此前,《姐姐》系列改变的是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认知:30+女性就是需要被社会规训,就是需要做好被职场淘汰、回归家庭的准备。通过姐姐们的拼搏和舞台,《姐姐》讲述了女性浴火重生、美丽绽放、乘风破浪的故事。
再回到《哥哥》,节目更像是一个男性成长和自我和解的过程。过去他们中不少人接受固化标签、不愿参与竞争、习惯口是心非、对情感怯于表达…
但节目中后期,我们看到了最初说练习0小时的paul哥,一遍遍练习音乐与跳舞;看到了不再担心“有没有办法和街头兄弟交代”的热狗和GAI,为了团队练起了齐舞和唱歌;看到了言承旭这个曾经的标准偶像,一次次尝试和队员进行情感沟通,对着镜头做直接表达;看到了脑海中阳刚十足的赵文卓,拿出了高超的绣花本领;看到了李承铉掰着手,大大方方数节目中哭了几次,每一次是为了哪些遗憾,又留住了哪些感动……
显然,借助12期的叙述,《哥哥》告诉观众,英雄男儿可以落泪大哭 、唱跳俱佳的偶像可以是最佳奶爸,街头rapper可以齐舞、武术高手可以绣花。哥哥们冲破定义,也呈现多元的力量与美。
这也正是打造《哥哥》的最优解:在以女性观众为核心的综艺市场,网友们看姐姐追求的是共情和代入,看哥哥追求的则是一种向往。哥哥们美好的情感、责任感与敢于改变的勇气、打破刻板印象的努力,都是女性观众高度欣赏的稀缺品质,因此愿意投入时间和情感,像一起上了一次大学,也在完结时迎来了集体“毕业”。
《敬酒曲》最后,哥哥们齐声合唱:“敬我们自己,在秩序中,稍作改变的自己。”
不妨也敬一下《哥哥》,在真人秀的秩序中,没有复制已有《姐姐》的模式,而是努力呈现着哥哥们的滚烫人生,同样传承着破除刻板性别印象的社会命题,但重构了表达手法,以更温和的镜头语言和潜移默化的呈现,打造了更正向的情绪价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