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秦国百姓「贺死弔生」
©文/言九林
编辑:瑞秋的春天
☄ 秦赋户口,百姓贺死弔生,故秦谣云“渭水不洗,口赋起”,即苛政猛于虎之谣。
为秦帝国之“虎视何雄哉”而歌颂者,大概并不知道,在秦国(朝)的底层民间,长期存在着一种“父母忍痛杀子”的社会现象。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记载了这样一条律法:
「擅杀子,黥为城旦舂。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杀之,勿罪。」今生子,子身全殹(也),毋(无)怪物,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举而杀之,可(何)论?为杀子。[1]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为这段“法律答问”提供的译文是:“擅自杀子,应黥为城旦舂[2]。
如小儿生下时身上长有异物,以及肢体不全,因而杀死,不予治罪。
如新生小儿,身体完好,没有生长异物,只是由于孩子太多,不愿他活下来,就不加养育而把他杀死,应如何论处?作为杀子。”[3]
这段“法律答问”有两点引人深思之处。
第一点是秦律明确区别对待畸形儿和正常婴儿。
父母杀害畸形儿无罪,不养育正常婴儿则要被“黥为城旦舂”。律法允许父母杀害畸形儿,实际上便等同于律法在鼓励父母杀害畸形儿。
惟有将“人”彻底视为“供汲取的人力资源”,才会无视对人的关怀,出台如此这般高度功利化的律法。
换言之,对秦制政权而言,畸形儿属于“不合格劳动力”,是一种社会负担,而非优质的可汲取资源,故鼓励父母将其杀害。正常婴儿则不然,需要制定律法来重点保护。
第二点是该答问显示,在秦国的治下,不但存在父母杀死畸形儿的现象,也存在父母杀死正常婴儿的现象。
如果父母杀死正常婴儿只是极少见的个案,便不会有这样一条“法律答问”。抛开人文关怀来看,畸形儿对国家是负担,对家庭也是负担,父母杀害畸形儿尚可理解。
但他们为什么还要杀害正常婴儿呢?“答问”撰写者提供的解释是:
“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举而杀之。”
意思是孩子多了养不起,所以一生下来就将之杀死。
这个解释很模糊,没有说清秦民为何养不起孩子。先秦时代生产力低下、土地产出不足,自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易被忽略的关键原因,那就是:
秦赋户口,百姓贺死弔生,故秦谣云“渭水不洗,口赋起”,即苛政猛于虎之谣。[4]
这里说的“秦赋户口”,指的是商鞅时代开启的“初为赋”[5]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舍地税人”,也就是由按土地亩数征税,改为按户下人丁数量征税。
这种人头税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百姓对生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听闻亲戚友邻家中有人去世,便去祝贺;听闻亲戚友邻家中有孩子出生,便去吊问。“
渭水不洗,口赋起”这句在秦民中流传的民谣,意思便是“渭水边冤死者的血还没洗干净[6],口赋又要来夺人性命”。
史料有限,秦国(代)人头税(口赋)的具体情况不详。
大略可知的是:该税由少府主管,收的是钱而非粮食。这意味着民众纳税前须先将粮食拿到市场上换成钱,多受一次盘剥。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记载,武臣等人前往赵地游说豪杰反秦,其说辞之一便是:
“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7]
所谓“头会箕敛”,即按人头向百姓征税,征税时以畚箕来装钱。人头税成为武臣用来策反豪杰的说辞,可见其已招致天怒人怨。
《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义军蜂起之后,李斯等一干朝廷重臣曾联名向秦二世上奏,将局势恶化的主因归结为“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8]。
这“赋税大”里,便包括了人头税[9]。
遗憾的是,汉承秦制。所以,为躲避朝廷的人头税而忍痛杀子,在两汉也仍是一种常见现象。此事,笔者在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孩子一文中已有介绍,就不赘述了。
注释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法律答问释文注释”,第109页。
[2]所谓“城旦舂”,指的是一种残酷程度仅次于死刑的无期徒刑。“城旦”对应男性,本意是筑城;“舂”对应女性,本意是舂米。“城旦舂”的意思便是犯人须无限期为官府服劳役,实际劳役的范围很广,并不限于筑城和舂米。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法律答问释文注释”,第110页。
[4]董说:《七国考》卷二《秦食货志》引《大事记》,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8页。
[5](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3页。
[6]《史记·商君列传》“集解”引刘歆《新序》:“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38页。
[7]《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73页。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页。
[9](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话称:秦代“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37页。可见在西汉人的历史记忆里,秦代的人头税(口赋)是“赋税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秦之变,作为中国历史少有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重要意义几乎只有1840年鸦片战争可与之相比。

中国历史说穿了,其实就是这一头一尾两场转型、剧变,前面这场“周秦之变”,是从周制走入秦制。而后面这场从1840年开始的剧变,其实关乎的就是如何走出帝制,或者说怎么走出秦制的变化。
因此,哪怕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要抓住一头一尾两大变局——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从而看清未来的前进方向。
为此,私产公号推荐两本抓住这两大变局核心的佳作:《秦制两千年》、《1840年以来的中国》。
秦朝的灭亡只不过是一个结果,而《秦制两千年》一书关注的是产生这一制度的土壤——这一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兴衰荣辱的制度,其实早在东周尽头,儒法帝国冉冉升起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
而《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本书,剥掉外层政治、军事层面纷繁复杂的杂质,一上来就抓住了近代转型最根本的问题——从如何走出几千年来的秦制,完成现代文明的转型与国家能力转变的角度,通过对近代史的重新串联,勾连起了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和当前现实。
前者的作者谌旭彬,为“腾讯短史记”主编,他写出的东西往往既有学术底蕴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又能深入浅出。而《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作者王人博老师,是与贺教授齐名的宪法学者,被称为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
因此,读这两本书,不光是读历史,而且是在一种新的眼光下——用国家能力、历史语境、实用主义、效率战争、秦制国家等等有别于传统著作的全新视野重新审视这两段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从根源反思如何走出几千年的秦制文化。
有人说,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洞察去回望历史,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样的视野和智识来关切现实,塑造未来。因此,推荐这两本视角独特,既能拓宽历史视野,又能获得现实洞察的书,本店有幸获得少量两位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书,购书即赞赏。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