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的话
在西方生活着这样一群华人,他们大多从国内名校毕业多年前移居海外,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期望通过自身海外教育的研究和发现,帮助国内教育更好的在国际化进程中做好取舍,留存优秀的,学习先进的
他们最痛心的是常看到国内教育界将国外教育的弊端与糟粕当作经验来学习,他们希望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起到桥梁作用,助力祖国的教育。
“融汇中西教育论坛”是由北美和中国教育界相关资深人士打造的“中西比较教育”论坛。此论坛常会对中西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探讨,论坛宗旨是:中国与美国和西方的教育各有优劣,学习应当是相互的。既要学习对方的经验,也应坚持自身的长处。学习借鉴务须谨慎,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道听途说和盲目照搬,只会给教育造成损失。
2019年,“融汇中西”在北京北师大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教育论坛。因为疫情,第二届移今年11月在网上进行。今刊发论坛通告,期待有缘之士积极参与,并整理刊发论坛发起人沈乾若先生编撰的第一期论坛图片资料,便于让您了解,融汇中西论坛究竟做了些什么?或许您阅读过程中认知有“颠覆”之感,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为真实呈现,引发您的思考,探索科学教育智慧。
中西网络使用平台不同,也请专业人士文后留言提供国内外通用的大容量网络视频交流课堂平台,便于中外更多人士参与,共同思考我们的教育问题。您有任何建议和想法都可文后留言,大家一起探讨。

教育大国的祖国正走往世界教育强国路上,一切依然任重道远。求索路上,让我们携手前行!
融汇中西论坛发起人沈乾若简介沈乾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数学博士。《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数十年大、中学教学及办学经验。现为独立教育学者,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研究方向为教育体制与政策,基础数学与科学教育。
第二届“融汇中西教育论坛”通告
2019年夏季,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第一届融汇中西教育论坛,题为“学习借鉴:北美与中国的基础教育”。海内外十余位教育界人士介绍并分析了美国与加拿大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和弊端以及优势;同时针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习西方教育的诸多层面如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学分制与走班制,课堂革命等,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两年一晃而过。这是国际上风云激荡、大起大落的两年。新冠大流行、美国大选、中美对抗等大事件,暴露出了许多潜藏的问题,挑战了人们固有的观念。这样的形势之下,来审视与反思东西方过去数十年的教育变革,以及中国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从而获得新的视角和启迪,是必要而有益的。
第二届《融汇中西教育论坛》线上会议拟于2021年11月举行,主题为“再审视:乱象背后的美国k-12教育及中国的学习借鉴”。讨论范围包括:
一、在下述各个层面,中国与美国(以及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国家)各自的状况与比较,及利弊取舍:
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教学方法与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教学评价;
高校入学考试与招生;
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轨;
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养与管理。
二、美国数十年来的教育变革之过程与评价;美国近期的社会骚乱与k-12教育之间的关联。
三、中国近二十年来接轨国际的新课改的过程、内容与评价。
以上各项议题中,本届论坛将重点关注:
1.正确评价我国新课改的性质与成败得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时,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坚持自己的成功经验?
2. 因材施教,各得其所。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适时分轨,学生怎样合理分流?
会务
1.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
2. 会议日期:2021年11月,具体日期待定 
提交论文题目与摘要截止日期:2021年6月20日
提交论文全文截止日期:2021年9月10日
3. 发言报名与论文提交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4. 本届论坛的工作语言为中文,请提交中文稿件。本论坛将收录全部论文,出版电子版会议文集。
欢迎海内外教育界和关注教育人士提交论文!
融汇中西教育论坛
2021年5月

学习借鉴:北美与中国的基础教育
第一届融汇中西教育论坛纪实
《纪实》编写:沈乾若
01

 赤子之心 忧患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十一层的数学学院学术报告厅里,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议正在进行。发言的既有中年教授、学者,也有两鬓染霜的老教师,老教育家。他/她们与听众分享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见闻及思考;或沉稳,或激昂,或幽默,或奔放。听众大部分是年轻人,师范院校的学生、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海绵吸水般吸收着前所未闻的信息,和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理念。
这里是第一届‘融汇中西教育论坛’,主题为‘学习借鉴:北美与中国的基础教育’。论坛由身居北美多年的华裔人士介绍北美基础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教育状况,分析其利弊得失;国内学者则针对中国大陆学习西方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如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等,阐述观点,提出意见。会期三天,六月二十八日开始,三十日结束。

会议的筹办者是一群胸怀赤子之心的海内外教育人士,几年来在名为“融汇中西”的微信群里沟通,交流。北师大张英伯教授为其中之一。张教授将这群人举办论坛的意愿转告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曹一鸣教授。曹教授毅然拍板,由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承办论坛!将近半年的精心准备之后,论坛如期举行。

人们从四面八方会集到北京。海外人士从纽约、加州、佛罗里达和温哥华飞来了!国内人们从上海、河北、武汉、昆明、内蒙、青海和新疆赶来了!从白发苍苍的老教育人,到师范院校的学生娃娃;老中青数代济济一堂,为着大家心中神圣的教育大业。


曹一鸣教授首先介绍论坛的宗旨与大致筹备经过。在腿部跌伤的情况下,曹教授杵着双拐坚持论坛的组织工作,并亲自主持会议。

北师大数学教育学院王恺顺院长致开幕辞。

前美国总统数学决策顾问团成员,斯坦福大学教育博士马立平致辞。马博士专程由美国加州飞来北京,参加论坛。
马博士指出,论坛是由体制外关心教育的同好发起组织的,目的是在海外与国内搭建一座桥,融汇中西之桥。与其他论坛不同,这些人是带着忧思自天南海北走到一起的。她说,我们曾怀抱与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一样的希望来到美国,来到西方,为祖国的教育寻找光明。却发现如果把西方教育的一套全盘搬过来,带给我们的却未必尽是光明;反而可能是灾难。“我真心建议年轻人,眼光不但要投向海外,也要回看到自己的土地,”马博士十分动情,“我们的国家虽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但是在教育方面,在教育传统方面,有很多金子值得我们发掘!”
著名尝试教育创始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先生也发来视频祝贺。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人热情洋溢,侃侃而谈,一再强调融汇中西教育论坛开创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和西方之间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规模之大,途径之多,毋庸赘言。可以说,千百座大大小小的桥梁早已架起,我们这座只是其中之一。它之与众不同,在于建桥人有着长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在于了解真相后深深的忧患意识;也在于坦诚沟通,直抒胸臆,从而可以聚力同行。
02

美加基础教育及教育改革真相

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学习美国和西方,以期与国际接轨。尤其本世纪以来的第八次课改,带有鲜明的西方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印记。那么,美国与西方的基础教育究竟如何?应当学习的是哪一些长处?有没有弊端呢?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认知,是学习取经的前提条件。

 在北美多年的经历,给了我们第一手资料。一方面,我们时时处处,强烈地感受到西方教育的优良传统:鼓励独立创新和批判精神,注重全面发展;了解到他们对于精英成长的重视,及多种多样的激励、培养和选拔途径。然而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其大众学业教育,尤其是理科教育超乎想象的薄弱;见证了近年来普通中小学质量的急剧下滑与衰落。

第一届论坛的主要目的,即向国内同行介绍我们所了解的美加教育。鉴于国内学习西方过程中暴露出的某些盲目性,关于弊端的介绍与分析会多一些。
著名纽约史岱文森高中前校长张洁第一个发言。
张洁校长在纽约公立教育系统工作三十年,先后担任副校长、学区教研员、校长、及学监。史岱文森高中2016年获得全美最佳公立高中排名冠军。
张校长报告的题目是“美国公立基础教育系统培养精英的途径”。培养理科精英学生,一是设立专门培养理科生的特殊高中,史岱文森即为其中之一。该校每年近900名毕业生中,大约三分之一升入美国一流大学。二是为这些学生颁发不同于普通文凭的高等毕业文凭。三是各种精英班、大学先修考试AP和国际文凭课程IB,以及奥林匹克数学和物理、化学竞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众多学科与科技发明竞赛。所有这些,为资质优异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成长与上升的快车道。
虽年近六旬,张洁校长依然活力四射!今年她回到离开三十四年的家乡上海工作,立志为基础教育的中西融汇做出贡献。
 ▲ 纽约新道高中原副校长兼数理学院院长,纽约市教育局局长亚裔顾问潘力先生作报告,题为“美国历来的基础教育改革”。


从1600年开始的三个世纪中,美国教育从无到有,从私立到公立为主;普及率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美国成为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政府出巨资加强数理课程的难度,鼓励高中毕业生入大学深造。然而到八十年代,报告《处于危机中的国家》警告,美国的教育水准未升反降。1994年,国会又公布了《2000目标法案》,要求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届时达到世界第一,高中生毕业率达90%,文盲率为零。然而这些目标统统落空。八年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再签署《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从此联邦政府开始控制和干预各州的教育。执行结果,很大比例的学校被列为‘不及格’,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没有相应的提高。

总之,从1980年至今的四十年间,美国由联邦政府主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均遭遇了失败。失败的原因何在?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在我们与国际接轨、学习美国和西方教育的当下,必须深入地研究分析;否则也会被带入泥潭。
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博士莲溪,曾任教北京大学多年;为国内广泛流传的“是谁夺走了美国人的数学能力?--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系列文章作者。
莲溪博士发言的题目是:“美国数学基础教育是怎样走上歧途的?——美国著名数学家访谈录”。
她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对美国著名数学家、九十年代数学战争亲历者和美国国家数学专家委员会成员James Milgram, Wayne Bishop, Stephen Wilson, David Klein以及教育高级官员Ze’ev Wurman, Williamson Evers, 著名教育家E.D. Hirsch等人的书信访谈。这些访谈披露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美国基础数学教育被历代教育学专业毕业、但数学素养极为欠缺的教育专家一步步带入歧途,深陷泥沼,难以自拔的经历。

莲溪博士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急切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大潮下,教育界也积极引进了美国的诸多‘进步教育’理念和教材编撰的风格元素,丢弃了许多我们原有的优势,削弱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根基,对此我们深感忧虑。
 ▲ 沈乾若(中)。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数学博士。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数十年大、中学教学及办学经验。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沈乾若博士做了两次发言,题目分别为“重创北美理科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自由选课制的利弊得失”;分析美国和加拿大理工科教育衰落的一些重要原因。
 “重创北美理科教育的课程改革”讨论课程设置及标准变更对教育的破坏,即美国和国际间教育改革某些重大举措的灾难性后果。
第一项是科学类课程设置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倡导和推行综合科学课程,代替初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科设置。这一改革降低了科学教育的比重;师资无法胜任教学,使教学质量一落千丈;其定性描述的科学普及性质,亦难以为理工科奠定基础。实施和推广的结果,综合科学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拖垮了科学教育。

第二项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变更。几十年来,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改再改,削减内容,降低深度。尤其小学‘发现式’课程标准,将传统小学数学的内容、结构和方法推倒重来。 ‘发现式’数学压缩算术,引进超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代数知识;轻忽标准四则运算,弱化逻辑思维;思维与解题方法幼稚笨拙甚至错误百出。数学教育由此被釜底抽薪,大幅衰落。

沈博士指出,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另起炉灶;否则不过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以至回头路,很难真正进步。
在自由选课制一文中,沈博士论述道,西方实行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及毕业与升学考核的低标准及非强制性;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发展个人的潜能特长,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得以避难趋易,不拿或少拿数理化课程。学分制实行百年的结果,北美理工科领域逐渐凋零,人才匮乏。
基础教育必须保障学生建构完整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习得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沈博士指出,将选择性放在第一位而削弱教育的基本功能,乃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作者呼吁切实了解西方学分制的实际效果;坚持中国自身实践多年的成功经验;并研究借鉴美国精英高中;既融合学分制的优势,又避免过分自由的极端。     
 姜大源、沈乾若两位老师与从昆明飞来北京参加会议的几位中学青年教师合影留念。


莲溪与沈博士的发言,相当程度上回答了为什麽美国多次教育改革都不成功的疑问。美国的教育改革很盲目,常常只砸钱,提要求;却未认真研究,找出病根,从而对症下药。更有甚者,教育改革本身轻率而粗暴地否定传统教育,另起炉灶,造成并加速了教育的衰落。
当然,美国教育是分层的,大众教育固然衰弱已久,精英教育却不曾放松。少数公立和私立中小学,在教学与管理上都很严格,培养出了精英人才。西方传统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亦极其宝贵;即使在大大衰落了的今天,仍然值得发掘与学习。
03
近期基础教育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邢红军教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前北京市教委高师培训中心大学教学技能主讲教师。
形式主义的“科学探究”风靡大江南北十多年带来什么结果?值得人们认真回顾,反思;邢教授对于讲授法重要功能的肯定,说出了与会专家的心里话,获得大家一致认同。
关于教育内容,邢教授强调“科学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中,科学方法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知识与方法之争由来已久,“理论建议”主张将科学方法作为科学教学显性的目标与内容,写入课程标准与教材。
邢教授指出习题的不足,需要以原始问题作为训练学生的材料。他写道,“每一道习题都是从原始问题抽象而来,已经把原始问题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也即是说,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已经被习题编制人员“越俎代庖”地完成了。......我国学生创造能力的匮乏正是习题教学的直接后果。”这样的认识与论述,更切中理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端,值得国内教育界深入探讨。
不愧为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培训教学技能的主讲教师,邢红军教授的发言精彩纷呈,会场笑声不断。
茶歇后,听了年近八旬的北大附中退休教师王鹏远几句短短的开场白,全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他的发言题为“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兼谈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王老师是国内最早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的教师之一。后配合张景中院士推广超级画板,并从事教师培训。他演示的动态数学软件技术如何辅助数学教学,饶有兴味,令人信服。
数学教师需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更上一层楼。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但若以为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则未免夸张。王老师指出,“专家解读的智慧教育将教育紧紧捆绑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中,......显然夸大了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因素。”

关于教育智慧,王老师说,“教育智慧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关注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关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教育智慧反映在教师科学巧妙的教学设计,机智灵活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

听众不由得感叹,此乃国宝级老教师精辟深刻的经验之谈!
论坛结束后,王老师有感而发,一篇“对历时十八年的我国课改需要进行反思——参加第一届中西教育论坛后的思考”一挥而就,且已见报。
马立平博士的学术专著《小学数学的掌握与教学》,二十年前曾在美国数学教育界引起轰动;因而得以数学教育专家身份,进入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
她的题目是“学生中心论天堂五人谈—— 世界历史上孔子等五位教育家有过哪些思考?”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作为“课堂革命”的标志和核心思想,又一次在中国教育界掀起波澜。作者将世界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乐正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和约翰·杜威等五位教育家的有关论述择要呈现,邀请听众一起来思考“教与学”这个古老的、本质的话题。每一位教育家论述之后,她都问道,“教与学分得开麽?教师与学生谁是中心?他们之间的这一刀,你切得下去麽?”


 教学是为学生的,教师为学生服务,应当没有疑义。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谁是中心的争论,乃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但长期以来,“学生中心”的口号误导教育理念陷入了混乱。是摈弃它的时候了!

马立平谈导师刘佛年对她的教导

邱学华老先生作了简短的视频发言,题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这是在张奠宙先生提出的“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和其他一些数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邱老师提出,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小学数学教育的经验传播出去。
04

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社会与家庭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留学德国多年,为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客座科学家。
姜大源研究员介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在论坛掀起又一波高潮。在这些从事普通教育的老少园丁们面前,职业教育的全景式大窗打开了!姜老师以他满腔的热情,职教专家的精准理论和理念,以及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全面深入了解;向普教界道出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

 “今日中国职业教育已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且最富成效的职业教育之一。”
“中职作为就业率最高的教育类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民生之本的强大基石。”

然而近年来,伴随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滑坡,出现了“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或减少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甚或行动。中等职业教育正遭遇着现实的窘境。

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当规模,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中国占据底部50%的劳动力,亟需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职的扩招,是存量劳动力优化的重要举措。国家再次强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问题,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所采取的一个基本国策。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姜老师的发言醍醐灌顶,人们议论纷纷:“一定向更多的人宣传,让大家了解职业教育这么重要,大有前途!”国内海外之间需要桥梁,职教和普教之间也需要桥梁。能为职业教育尽绵薄之力,幸甚!
河北某地农村中学校长梁石城,也为论坛撰写了一篇稿件:“关注农村中小学健康发展”。梁校长因工作而无法脱身,曾参予论文讨论的沈博士代为讲解。
梁校长以第一线亲身经历,反映农村中小学的问题和困难:办学条件的改善未能相应地提高教学质量;师资不足,素质不够,职称评定亟须改革;县市级学校和私立培训机构抢走了生源,基层校留不住学生;教学秩序被各种督察评估以及非教育活动严重扰乱;等等。
 作者认为,“农村学校教育不可急功近利。能让教师热爱职业,乐于从业,甘于奉献于农村教育;能让农村学校的孩子留在学校并喜欢上学;能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农村学校发展,质量提升才大有希望。”

美国佛罗里达海岸海湾大学张京顺博士的发言与众不同。他讲了十个生动的小故事,呈现西方文化父母对子女的尊重,其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与中国的不同;耐人寻味,也予人启迪。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博士,出身数学世家的张海云,以亲身经历展开“引导兴趣 提升精英——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竞赛”的叙述。她娓娓道来,将听众带入美国数学竞赛培训的情境之中,兴致盎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副院长“谁的素质教育?——二代们的教育选择及其困难”的发言,给论坛带来一个更为广阔的、不同的视角,以及深沉的思考。
  “中国社会发生了断裂:大城市的社会中上阶层开始享受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中小城市与乡村的社会中下阶层信任和选择的仍然是应试教育。”

 “今天,在经济高度发展40年后,一方面社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财富阶层出现,“二代”崛起。这是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的复杂社会情境。”

 “中国社会对于教育、平等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封建贵族公爵伯爵之类早就废去,官吏不能世袭,政权普遍公开,考试合条件的谁也可以入仕途。贫寒出身,平地拔起,至多三代(富不过三,贵不过三),起先一个勤耕苦读的人出来问事,以至飞黄腾达;而他的下一代,很快又变成了纨绔子弟。于是有另一个家庭里勤耕苦读的人物,又再昂起头来。”

 “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更是社会公平的结果。如果企图以教育公平的薄弱之力来推动社会诸多层面的公平,实现所谓底线平等,就无异于螳臂当车,而且会搅乱教育的内部秩序。”

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其限度,教育改革才可能是理性的,切实可行的。刘云杉教授的观点,令听众获益良多。
05

热烈的讨论

发言结束后一个小时的全场互动,讨论极为热烈。会务主管朱忠明博士一次次催促大家去饭厅午餐,人们依然久久不愿离开。
  “论坛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宝贵!我们学到了很多!”“感谢你们举办这样好的论坛!”与会的年轻人十分兴奋,一再对我们这样说。


06

任重道远

会议结束后,由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校长王本中老师和姜大源研究员分别联络推荐,张京顺老师带领,部分与会人员参观了北师大二附中,和北京市商业学校。我们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接待;亲眼看一看,收获满满。
融汇中西这群人,在微信平台神交数月甚至数年,大多借着论坛方才谋面;彼此之间的亲切、热烈,可以想见。几日聚会飞快地过去,大家又依依不舍地互道珍重,挥手告别了!还有许多未能出席会议的海内外群友,或出主意想办法,或认认真真地审阅文稿,书写评审意见。期待见面的一天!
融汇中西微信平台神交多年的“群内交锋,群外好友”的部分中外教育博士、专家集聚合影。
 “融汇中西”是论坛的宗旨。中国与美国和西方的教育各有优劣,学习应当是相互的。既要学习对方的经验,也应坚持自身的长处。学习借鉴务须谨慎,以实践结果为唯一依据。道听途说和盲目照搬,只会给各自国家的教育造成损失。当下东西方的教育分别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极端,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两极之间的平衡。任何一方都切忌‘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滑向另一个极端。

 作为生活在西方的华人,最痛心国内教育界将国外教育的弊端与糟粕当作经验来学习。有如此众多的留学生和移民在海外,其亲身经历和体验当为宝贵的资源。希望我们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助力祖国的教育。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我们“融汇中西”的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教育大国的祖国变为世界的教育强国,依然任重道远。求索路上,让我们携手前行!

感谢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和王恺顺院长的大力支持!感谢曹一鸣教授承办论坛,为大家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感谢热情的听众,聆听我们的声音!感谢论坛会务主管朱忠明博士认真负责的组织安排,和其他工作人员周到贴心的服务!

****** 会议花絮 ******

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们

教育界三位老前辈。左起: 周继光, 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华东师大兼职研究员,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王本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鹏远,北大附中退休数学教师,北京教研院数学兼职教研员和教育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

难得的聚会。午餐路上,抓紧时间在楼道里合个影!

曹一鸣老师架着双拐为我们主持会议的场景,成了本届论坛一张难忘的名片。
▲论坛参与者合影
注:本文以文字、图片相结合,来呈现论坛的宗旨和内容。第一届论坛各个报告的论文及其附带的课件等,请关注本公号,后期会陆续刊登,供您学习思考。
哪有那么容易,让孩子快乐是种能力
爱的马拉松,父母你慢慢来
合理期望管理,让父母和孩子同频共振
过度的控制欲,父母必须越过的坎
▲听听清瑕视频号观点
赞同就去关注它
清瑕简介
清瑕:教育作家,中美跨文化教育媒体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美国Global A&C Education CEO,美国天目教育董事。曾任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校长,中央电视台“非常6+1”教育点评嘉宾。曾领衔并参与多个国家级教育课题研究,在中美各地进行数百场专题教育讲座,出版《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爱的马拉松》等六部教育类图书。
从老师到校长,再到教育媒体人,三十余年职业经历,从未离开过教育。如今游历中美。致力于做教育行者,中西合璧育儿理念的研究者、传播者、力图将实用且适用的教育方法,科学且现代的教育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清瑕视频为您解析: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复制上面图片可购买作者清瑕独家签名版。
扫二维码即可当当购买清瑕2020年新出版的教育畅销书
谢谢点个“赞、在看”“分享”更多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